有時候,壞情緒的開端是來自於孩子做了一件令我們困擾的事,也許是孩子無理取鬧、或是他打了弟妹,父母若是在這時候以情緒化的方式處理,那麼孩子也會跟著有情緒,孩子的情緒牽動著父母,互相影響,這樣就啟動了情緒的惡性循環。家長也許不愛聽,但是事實上唯一可以終止這個惡性循環的只有父母自己,如果我們希望中斷孩子的負面情緒,這時候就要靠平常在情緒功課上的練習了!
父母的情緒功課有哪些?
1.練習讓情緒的溫度計歸零
不要累積負面情緒,累積久了,總有一天會爆發,試著想像一個溫度計,如果平時都能保持在一定室溫的狀態,那麼就算遇到不順心的事,也較不會以情緒化的方式處理。
2.找到健康的紓解情緒方式
負面情緒會影響生理反應,因此我們心跳會加快、身體會發熱,這也代表著我們需要「動」,這時出門散散步、做做運動、或是在家裡打掃都可以紓解情緒。
3.情緒來時,做轉換換一個活動、換一個環境,都是一種心情上的轉換。如果當下孩子做了一件你不喜歡的事,避免立刻做出反應,因為在氣頭上,我們往往會以情緒化的方式處理事情,但卻沒有太大幫助,所以嘗試做個轉換,冷靜後再處理,才不會破壞親子之間的感情喔!
孩子的情緒功課
還記得兒子Aidan兩歲時,就能明確地辨識他人情緒,有一次我帶他到百貨公司的美食街去吃飯,旁邊坐了一位老爺爺,他的女兒幫他買了一碗石鍋拌飯,老爺爺邊吃邊用筷子挑出碗裡的海帶,還很不高興地大聲說:「誰放這種東西在飯裡面的?真是沒水準!」這時Aidan一直在觀察爺爺,然後轉向我說:「媽媽,爺爺生氣了!」我趁這個時機向他說:「對啊!爺爺生氣了,他為什麼生氣了呢?」Aidan回答:「因為爺爺不喜歡吃海帶啊!」當時我很驚訝他這麼小就能讀懂他人情緒,還能在沒有說明下理解他人的情緒來源。我回想著平常教導他的方式,就是當我察覺到他人有情緒時,一定會趁機引導Aidan去觀察,描述當下的情境,像是:「妹妹不小心把娃娃的衣服扯破了,她好難過。」累積久了,Aidan不但能了解誘發情緒的原因,還會知道該用什麼適當的方式,在別人有情緒的時候與他人互動。
引導孩子走出情緒的旋渦
當孩子年紀小,或表達能力還未發展完善時,他們通常會以一些外顯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說,那些惱人的行為,譬如哭鬧、撞頭、打人、破壞、講難聽的話等,也許都是在透露自己的情緒。只是,我們常常因為受不了孩子的無理取鬧,而想趕快做處理,但是如果我們當下不優先幫孩子釐清情緒,那很有可能,父母和孩子都會掉入情緒的惡性循環裡。
以身為老師和一位媽媽的經驗來看,當孩子有情緒時,第一件我們可以做的事,就是先幫他把情緒的詞彙說出來,例如:「弟弟生氣了」,還可以幫他將原因也說出來:「哥哥把玩具搶走,所以你生氣了。」多幫孩子說出情緒,聽多了,當他有能力說時,能向你表達。再來就是同理心,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感受並接受他,但並不需要順從他,或將他的行為合理化。當孩子感受你了解他後,通常情緒就會緩和下來。
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在這時候可以適時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像是情境上的轉換,或是活動上的轉換,讓孩子換個心情。若是能適時地運用這個技巧,孩子的情緒較不會爆發至嚴重的程度,就此引導孩子走出情緒的循環。
取自網路文…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