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寫功課變家庭大戰? 哈佛大學建議,做孩子功課的「專案經理」吧!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很少人喜歡功課,但功課是教育的一部分。當孩子怎麼也寫不完,父母快要抓狂時,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家長變身“專案經理”,不但能協助孩子完成功課,還可以學更多、學更好,養成自主、獨立、恆毅、抗壓的自律力。
孩子總是整個晚上在跟功課拔河?遇到比較大範圍的作業、報告、寒暑假作業,總要在最後一分鐘求助父母上場幫忙,才能完成嗎?
這時,您會怎麼處理?幫孩子完成?還是跟老師討論,給孩子少一點功課?
問題可能不是責怪孩子總是拖拖拉拉、或是要求功課再少一點就可以解決。哈佛教育研究所出版一篇文章指出,這時,家長需要當孩子功課的“專案經理”。
“專案經理人”顧名思義,就是要把跟功課這個專案的相關問題一一釐清,並且從旁陪伴、鼓勵、協助孩子規劃與執行,在他們完成時肯定他們。如果專案經理的角色拿捏得當,透過以下6步驟和心法,還可以幫助孩子喜歡學習、接受挑戰、學得更好。
1、釐清與溝通專案(功課)的內容和意義
首先是這個專案,也就是“功課”本身有沒有問題。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且從事教育工作超過20年的米勒(Heather Miller)指出,很多人都對回家功課有負面的看法,但是不可抹滅的是,回家功課有助於孩子的學習,讓孩子更深入的了解、熟悉所學,也培養孩子自動自發的習慣,長大後解決種種問題的基本技巧。每天的功課,還可以增進孩子的恆毅力。尤其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總是會遇到不想做、不感興趣、不有趣的事,但是在做功課的過程,可以訓練孩子未來在這樣的情況仍能負責完成任務的自律性。
但是功課的內容,是可以討論、釐清的。長住英國的美國演員戴本德(Rob Delaney)曾在推特帳號上說孩子的功課太多了,希望孩子可以去玩玩、畫畫或到球場上跑跑,要怎麼制止瘋狂的功課量?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就被重推超過1600次。可見功課是父母共同的頭痛話題。附和的人說,功課製造壓力、影響親子關係,卻不一定會學到什麼。同樣是明星的英國演員曼福德(Jason Manford)甚至自爆,曾幫孩子一起做功課,用了幾個小時幫孩子把雜誌上的內容剪下來拼貼。另一種聲音則認為,功課本來就是教育的一環,家長本應參與;也有人認為重點是功課的內容有沒有意義。
功課的分量是否太多、或是太少,內容有趣或無聊,因人而異,連英國政府也沒有辦法說清楚,還撤掉了對功課所發出的官方指引綱要。但是,英國BBC報導,當父母覺得有問題時,跟老師、學校溝通,是釐清功課負擔的重要環節。
2、換位理解孩子的處境
米勒提醒,別一味責怪孩子拖延。畢竟,孩子從起床到回到家,已經忙了一天。尤其,如果孩子有參加課後活動、補習,回到家的疲累可想而知。還要面對回家功課,父母可以想像,換做自己,有多不想面對功課。此時,他們需要被鼓勵與啟發,每有一些進步,就要肯定他們。
3、運用公共空間、大桌面一起工作
在不想做功課時,把孩子關在房間恐怕只會讓他們覺得更孤單、更不想面對作業,選擇逃避,去做別的事,結果就會拖得更久。但是跟孩子一起坐在家中公共空間的大桌子旁,方便隨時討論,也有並肩作戰的感覺。
4、清書包、點功課
請孩子把書包里的東西拿出來,一邊整理書包,回憶每一堂課老師的交代,一邊清點功課。無論孩子是用聯絡簿、班級網頁登記,還是有哪些沒列在清單上的功課、老師另外發的學習單、未來的報告,請孩子一一說明有哪些作業,在一張紙上列出已經做的和還沒有做的功課清單。
5、討論功課計劃
跟孩子討論要做的功課順序,鼓勵孩子表達他的想法,也估計所需完成的時間。如果家中有計時器,可以用來衡量孩子所用的時間是否跟估計有落差。這可以幫助他當下更警惕專心做事,未來做出更貼近實情、可行的計劃,也可以用來跟老師討論功課量時參考。
6、謹記父母的角色
讓孩子自己做功課,父母的角色,就是監督、協助規劃、激勵孩子,在他完成每一項作業時鼓勵、讚美他。
取文自…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親子天下
本文網址:http://tw.aboluowang.com/2018/1101/1197725.html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圖表】感冒這件事:打過流感疫苗就真的免疫嗎?三價四價差在哪?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又到了秋冬季節,這幾年秋冬常出現日夜溫差大,或是一週內每日氣溫變化快速的情形。在這樣的變化下,讓人變得容易感冒。
而同樣在這段時間,也常會發生流行性感冒的疫情。在今年十月出現的流感死亡個案,為一位8歲女童與一位65歲女性,兩人都沒有接種過本季的流感疫苗
過去這幾年在這個季節也常會聽到禽流感、H1N1等病毒也要注意的資訊,讓人感覺好像有越來越多新的疾病出現。到底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禽流感等疾病,他們的致病原有甚麼樣的差異?我們又需要如何預防他們呢?
「病毒」與「細菌」造成的感冒症狀
首先我們要認識什麼是感冒?所謂的感冒,大部分是指人被「病毒感染上呼吸道」,造成鼻部與咽喉部出現急性症狀,包含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咳嗽等等。
不過,除了病毒外,細菌感染人的鼻竇與咽喉部造,也會因為發炎產生喉嚨痛、流鼻涕、鼻塞等類似感冒的症狀。
而病毒跟細菌感染的治療方式不同,細菌造成的發炎,需要依據情形用不同抗生素治療。而病毒造成的感冒,則無法使用抗生素治療,因為抗生素殺不死病毒,只能靠我們自己多休息,讓自己體內的免疫系統對付病毒。而醫生針對病毒開的藥,大多是幫忙讓感冒症狀舒緩一些,讓身體舒服一些而已。
一般感冒與流行性感冒(流感)
上面提到的感冒,是指普通感冒(common cold),可能造成一般感冒的病毒有許多種,包含鼻病毒、輪狀病毒等等。
而流行性感冒則是專指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造成的感冒。造成的症狀與病程也比一般感冒嚴重。流感的病程可能超過一週,而一般感冒則大約是2-5天。
流感的症狀比一般感冒嚴重,除了也會流鼻水、鼻塞與喉嚨痛外,還會造成全身疲倦與痠痛。造成的嚴重併發症的可能性也比一般感冒高,例如:肺炎、心肌炎、腦炎等。
   圖:林奕甫

流感疫苗
目前針對流感已經有開發出疫苗,接種疫苗後可以為那年提供一定的保護,隔年則必須重新再打。
為什麼每年都要重新打疫苗?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因為流感疫苗保護效果在接種約4-6個月後就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會超過一年。
第二是每年造成流行的病毒株都會有點不一樣,因為流感病毒很容易產生變異,所以每年疾管局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可能造成流行的病毒株類型,重新製作疫苗。
而有接種過流感疫苗後,還是會感染一般感冒,因為可能引起一般感冒的病毒跟流感病毒完全不同,所以流感疫苗無法預防一般感冒。
我們常聽過流感疫苗分成三價跟四價,又有什麼差異呢?簡單來說就是三價疫苗可以預防三種類型的流感病毒,包含A型流感2種與B型流感1種;而四價則可以預防四種類型,包含A型流感2種與B型流感2種。
  圖:林奕甫
流感類型
目前流感病毒可以分成四型,A型、B型、C型與D型。C、D兩型只會造成輕微症狀,比較不會造成流行感染。而A、B兩型則是每年造成流行的主要病毒,所以疫苗也就是以預防這兩型為主。
B型流感病毒只會感染人類,主要分為Victoria與Yamagata兩個種系,而A型流感則有許多種亞型,可能感染人類、鳥類、豬與蝙蝠等動物,這幾年常聽到的「禽流感」,病原就是A型流感的亞型。
 圖:林奕甫
A型流感的亞型會用H跟N來命名區分,H跟N代表病毒表面的兩類抗原。H有18種,所以用H1-H18作為名稱,N則有11種,以N1-N11作為名稱。目前主要感染人類的A型流感亞型式H1N1與H3N2,所以流感疫苗也常針對這兩類而做。
而屬於禽流感的H5N1、H5N6、H6N1、H7N2、H7N3、H7N7、H7N9、H9N2、H10N7及H10N8,在過去幾年也發現會感染人類,其中幾型可能造成高致死率。
所以過去幾年疾管局也常呼籲,民眾非必要不要接近生禽宰殺處所、養禽場及活禽市場,如果有接觸鳥類跟它們的分泌物,要確實清潔雙手。

文/林奕甫  取文自奇摩新聞 https://bit.ly/2zJSdhQ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青少年開始頂嘴和叛逆 怎樣管教不反彈?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叛逆、頂嘴,如何教導這個階段的青少年?



最近一些家中有青少年的母親問我:“黃醫生,您說的糾正小孩子壞習慣的三個步驟,對青春期的青少年管用嗎?我無法跟15歲的女兒溝通,她時常對我頂嘴,怎麼辦?”孩子除了幼兒時期需要家長耐心教導,叛逆期的青少年也一樣讓父母頭疼,這篇我們討論如何引導叛逆的青少年。

對小孩的教育方法在青少年身上會失靈

青少年的定義是13歲以上的孩童,前幾期提到的3個糾正孩子壞習慣的步驟,對青少年也一樣管用,但用法必須有所差別。

例如,用第一步驟“避免壞習慣的發生”提到的方法——如果你給予孩子選擇和責任,在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就不容易被你“說服”。

舉例說,如果您跟15歲態度惡劣、日夜打電動的兒子說:“你想去游泳嗎?還是去踢球?”(即給予選擇,讓他停止打電動),孩子是不會搭理您的。又或者您說:“你能不能幫媽把飯桌收一收?”(給予責任)他會想,“開什麼玩笑,我媽竟然要我做事!”

再說第二步驟“培養及練習好的習慣”中的方法——運用給與獎勵以達到好的行為。如果您對日夜打電動的兒子說:“今天你不打電動,我們就去買衣服。”也許你成功了,可下一次的獎勵又是什麼?他就是愛打電動,其它的都不怎麼感興趣。再用“反覆練習”?15歲的兒子應該不會和您玩那些他認為無聊的遊戲。

至於第三步驟“維持良好的習慣”,如果好的習慣還無法培養出來,如何談維持好的習慣呢?有家長會說,“直接把電動給收掉不就得了?”那就回到了“負面懲罰”,您說兒子會不會討厭您,態度更惡劣?在家不能打電動,可能就去外面的遊戲店了。

比起“壓制壞習慣”不如“培養好習慣”

青少年與年幼孩童的不同點在於,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壞習慣”,也知道父母會“不高興”,但他們偏要做,那該怎麼辦?

當父母們跟我說起自家的青少年如何惡劣時,我一般都會先問,“您希望您的兒子(或女兒)怎麼樣呢?”對於上面的例子,答案當然就是減少打電動,或者改變惡劣的態度,少跟媽媽頂嘴等。

要孩子除掉“壞的習慣”,並代之以“好的習慣”,我們必須清楚自己想要的“好的習慣”是什麼,我稱之為“反正面習慣”。知道了您想要的“反正面習慣”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專注在“反正面習慣”,而不要想盡方法去壓制青少年的壞習慣。

很多父母對青少年叛逆期的行為或態度很難忍受,如果他們跟家長頂嘴,父母大部分會馬上壓制說:“你敢這樣跟我說話?越來越不像話了!”這樣的壓制教育只會讓青少年逃避、討厭甚至恨您。

其實,把注意力放在培養好的習慣上,絕對會比強行壓制壞的習慣來得有效。另外,除了幫助孩子去掉不好的習慣,也要改善您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方式,培養與孩子之間的良好關係。

如何引導青少年的正面行為?

不用負面懲罰及打壓式的教育來糾正青少年的行為與態度,那我們該如何引導青少年的正面行為呢?

之前提到,不管是用正面還是負面的懲罰來壓制不好的行為或態度,一般都無法達到培養好習慣的效果,因為懲罰只限於短暫性的壓制不好的行為。反之,如果運用正面或負面的強化政策來提升及培養理想行為的頻率與強度,會有更好的效果。這就是心理學說的“行為矯正”。

何謂正面強化?即運用積極的事件去增加一個好行為的發生;負面強化則是拿走消極事件以增加一個好行為的發生。兩者都專註於增強好的行為而不是打壓不好的行為,因此首先就必須知道想要培養的理想行為是什麼。

例如,如果孩子態度惡劣,那好的反正面行為便是禮貌的態度;如果他經常跟你頂嘴,反之便是可以跟你有良好的溝通;如果他成天打遊戲,反之是他專註在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上如運動、功課等。

引導兩方法:正面強化與負面強化

了解了上述理想行為後,我們就要著重強化這類行為。如果孩子態度惡劣,經常頂嘴或常打電動,那他應該有態度良好和不打電動的時候。只要孩子的態度良好或沒有頂嘴時,您便強化這類行為。

如何強化?舉例說,如果女兒說:“媽,我不想和你這樣的媽說話,你自我又自私,一點都不管我,我討厭死你!”又或者兒子在打電動時,您說:“把電動關掉,都什麼時候了,給我吃飯去。”兒子卻說:“吵死了!”。您的反應通常是:我半輩子這麼幸苦都是為了你,你這是什麼態度?

其實,媽媽們可以先忍下這些,不要立即壓制或回應。之後,當女兒同桌和您吃飯時,您可以說:“女兒啊,媽真的很高興您今天可以坐在這兒一起吃飯,有你跟我們一起真好,等會我么一起去血拚?”或者兒子沒有打電動,坐在沙發和您看電視時,您說:“兒子啊,媽很久都沒有和你一起看一場好的電影了,今天媽很高興你能陪我,一起看個電影吧?”每次只要孩子沒有頂嘴或打電動時,您就及時發表自己的正面感受,加強和孩子的溝通。

慢慢的您可以開始和孩子聊天互動,比如問:“學校如何?想不想去學個游泳班?”等,引導他往正面行為的方向,絕對不要提他負面的行為。負面強化則是去除消極的事件,以達到強化行為的效果,可以理解為“消除孩子不喜歡的事情以增強好的行為”。



例如,您跟女兒說:“今天媽媽不嘮叨你了,你跟我們一起吃頓飯(或陪媽聊天)吧?”或您對愛打電動的兒子說:“你今天外出游泳了吧?那等會你打電動時,媽不吵你了。”這樣做就去除了嘮叨、吵鬧,增強了孩子的理想行為。

如此反覆引導,您會發現孩子開始喜歡和您溝通,改變態度,他會覺得“我媽還是挺通情達理的”,因為她不罵我或嘮叨我。您做得到嗎?

取文自…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時方  本文網址:http://tw.aboluowang.com/2018/1029/1196098.html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小富苗 Copyright © 2011 Designed by Ipietoon Blogger Template and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