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寫功課變家庭大戰? 哈佛大學建議,做孩子功課的「專案經理」吧!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很少人喜歡功課,但功課是教育的一部分。當孩子怎麼也寫不完,父母快要抓狂時,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家長變身“專案經理”,不但能協助孩子完成功課,還可以學更多、學更好,養成自主、獨立、恆毅、抗壓的自律力。
孩子總是整個晚上在跟功課拔河?遇到比較大範圍的作業、報告、寒暑假作業,總要在最後一分鐘求助父母上場幫忙,才能完成嗎?
這時,您會怎麼處理?幫孩子完成?還是跟老師討論,給孩子少一點功課?
問題可能不是責怪孩子總是拖拖拉拉、或是要求功課再少一點就可以解決。哈佛教育研究所出版一篇文章指出,這時,家長需要當孩子功課的“專案經理”。
“專案經理人”顧名思義,就是要把跟功課這個專案的相關問題一一釐清,並且從旁陪伴、鼓勵、協助孩子規劃與執行,在他們完成時肯定他們。如果專案經理的角色拿捏得當,透過以下6步驟和心法,還可以幫助孩子喜歡學習、接受挑戰、學得更好。
1、釐清與溝通專案(功課)的內容和意義
首先是這個專案,也就是“功課”本身有沒有問題。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且從事教育工作超過20年的米勒(Heather Miller)指出,很多人都對回家功課有負面的看法,但是不可抹滅的是,回家功課有助於孩子的學習,讓孩子更深入的了解、熟悉所學,也培養孩子自動自發的習慣,長大後解決種種問題的基本技巧。每天的功課,還可以增進孩子的恆毅力。尤其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總是會遇到不想做、不感興趣、不有趣的事,但是在做功課的過程,可以訓練孩子未來在這樣的情況仍能負責完成任務的自律性。
但是功課的內容,是可以討論、釐清的。長住英國的美國演員戴本德(Rob Delaney)曾在推特帳號上說孩子的功課太多了,希望孩子可以去玩玩、畫畫或到球場上跑跑,要怎麼制止瘋狂的功課量?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就被重推超過1600次。可見功課是父母共同的頭痛話題。附和的人說,功課製造壓力、影響親子關係,卻不一定會學到什麼。同樣是明星的英國演員曼福德(Jason Manford)甚至自爆,曾幫孩子一起做功課,用了幾個小時幫孩子把雜誌上的內容剪下來拼貼。另一種聲音則認為,功課本來就是教育的一環,家長本應參與;也有人認為重點是功課的內容有沒有意義。
功課的分量是否太多、或是太少,內容有趣或無聊,因人而異,連英國政府也沒有辦法說清楚,還撤掉了對功課所發出的官方指引綱要。但是,英國BBC報導,當父母覺得有問題時,跟老師、學校溝通,是釐清功課負擔的重要環節。
2、換位理解孩子的處境
米勒提醒,別一味責怪孩子拖延。畢竟,孩子從起床到回到家,已經忙了一天。尤其,如果孩子有參加課後活動、補習,回到家的疲累可想而知。還要面對回家功課,父母可以想像,換做自己,有多不想面對功課。此時,他們需要被鼓勵與啟發,每有一些進步,就要肯定他們。
3、運用公共空間、大桌面一起工作
在不想做功課時,把孩子關在房間恐怕只會讓他們覺得更孤單、更不想面對作業,選擇逃避,去做別的事,結果就會拖得更久。但是跟孩子一起坐在家中公共空間的大桌子旁,方便隨時討論,也有並肩作戰的感覺。
4、清書包、點功課
請孩子把書包里的東西拿出來,一邊整理書包,回憶每一堂課老師的交代,一邊清點功課。無論孩子是用聯絡簿、班級網頁登記,還是有哪些沒列在清單上的功課、老師另外發的學習單、未來的報告,請孩子一一說明有哪些作業,在一張紙上列出已經做的和還沒有做的功課清單。
5、討論功課計劃
跟孩子討論要做的功課順序,鼓勵孩子表達他的想法,也估計所需完成的時間。如果家中有計時器,可以用來衡量孩子所用的時間是否跟估計有落差。這可以幫助他當下更警惕專心做事,未來做出更貼近實情、可行的計劃,也可以用來跟老師討論功課量時參考。
6、謹記父母的角色
讓孩子自己做功課,父母的角色,就是監督、協助規劃、激勵孩子,在他完成每一項作業時鼓勵、讚美他。
取文自…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親子天下
本文網址:http://tw.aboluowang.com/2018/1101/1197725.html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小富苗 Copyright © 2011 Designed by Ipietoon Blogger Template and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