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育兒輕易迷信寶典,小心選錯派典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句俗話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但在少子化、一胎化的社會趨勢之下,大部分孩子都是「老大」,大部分父母都是「照書養」,令人憂心的現象是:許多父母不知道自己選錯書。

例如嬰兒哭了,父母要不要理他?一般父母的反應是:「當然要理他,他可能餓了或不舒服。若不理他,多殘忍啊!」另一種父母的反應是:「不能理他,他可能要你抱抱。你一理他,他就學會用哭來叫你抱,下次就會哭得更凶、更黏人,你就會把他寵壞!」你選擇哪一種反應?

第一種反應比較感性,是根據父母的天性;第二種反應比較理性,是根據心理學理論,可惜是根據一種過時、僵化、動物模式、控制取向的理論—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盛行於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美國,下半葉雖然遭逢人本主義的挑戰與認知科學的革命,但信徒仍然很多,台灣也輸入不少。

行為主義的核心信念就是:人類的天性基本上是趨樂避苦,故其行為的頻率決定於行為的後果—引起愉快後果的行為會增加,引起痛苦後果的行為會減少。

所以,實驗者對動物,教師對學生,父母對孩子,政府對人民,都可以透過獎懲機制來控制後者的行為。這些信念的含意與爭議,可以寫成幾百本書,本文只能以照顧者(父母、祖父母、保母等)如何處理孩子的哭泣為例來說明。

美國有關養育孩子的書籍,至少有兩大派典(paradigm):一派傾向行為主義,另一派傾向人本主義與認知心理學。

小兒科醫師所撰寫的養育書籍,特別容易傾向行為主義,可能因為醫師從自然科學出身,比較喜歡行為主義的科學味道(通常標榜「行為科學」),較不熟悉心理學領域的進展與革命;這類書籍對新生兒照顧者的勸告通常是:「照表操課,嬰兒哭的時候,如果不是餵奶時間,最好不要理他。否則,他的哭泣行為得到增強,以後會更愛哭。」這是假定照顧者為控制者,透過阻塞獎勵,削弱嬰兒的哭泣行為。

有些書籍更激烈,把嬰兒想像得很邪惡,會警告照顧者說:「如果嬰兒一哭你就反應,他將很快學會用哭來控制你。」設想父母也可能變成被控制者,親子之間變成一種爭奪控制權的戰場。

另一派傾向人本或認知的養育觀念則認為:健康的嬰兒都是良善而知足的,他們不會無緣無故的哭,他們會哭,通常都是因為有不舒服的狀況或需求產生,例如尿布溼了、肚子餓了、腹部脹氣等,而哭是他們唯一能使用的語言。

如果照顧者都不反應,久了之後嬰兒將會學得無助感,他會發現哭是沒用的,環境是無法控制的。

他的確可能停止哭泣,但他也會放棄解決問題的努力,變得疏離而不安,難以和照顧者建立信任感與親密感。所以,嬰兒哭的時候,照顧者應儘速反應,至少應先確認其身體或周遭狀況是否正常,讓嬰兒感到安全且有人陪伴。

健康的嬰兒根本不喜歡哭,他若喜歡哭,通常不是因為你的增強,而是因為他有不舒服的地方;智慧的照顧者不是照書本建議的模式反應,而是有能力找出嬰兒不舒服的原因加以排除;一旦正確排除起因,他就會滿足的入睡或自主的玩耍,絕不會時時刻刻想要黏著照顧者。

嬰兒月數漸增,當然會增加與照顧者互動的頻率,但黏著照顧者不放的孩子,通常不是因為他想和照顧者更親密,而是因為他安全感不足,對照顧者或環境沒有信心。

測測看:孩子是否有安全依附感

照顧者如何知道孩子對自己是否具有安全的依附感?當孩子會爬的時候,你可以帶他到一個陌生而新鮮的遊戲空間,看他探索三分鐘;然後離開他,讓他和一個他不認識的人相處三分鐘,再回來陪他三分鐘;之後再留他獨處三分鐘,最後又回來接他。

如果孩子會以你為基地,在你視線可及的範圍內高興的探索新環境(如玩具),嘗試和陌生人互動;你離開後他會尋找你,知道你在某地不會跑遠,他可能哭或不哭,但發現你回來時都會快樂迎接你,很容易被安撫並回頭繼續探索,那麼,恭喜你,他頗有安全的依附感。

如果孩子毫不猶豫的離開你去探索環境,但遊玩時很少分享感情,即使你不在時他都會親近陌生人;你第一次回來時他可能既想趨前迎接又想避開,你第二次回來時他可能忽略了或甚至避開視線,那麼,這是一種警訊,他的依附感是既焦慮又逃避。

如果孩子緊緊黏住你不肯探索新環境,高度警覺陌生人,很少分享感情;你離開後他很不高興或哭個不停,你回來後他被動等待而不會趨前擁抱,繼續哭個不停,既想接觸又想抗拒,他可能拳打、腳踢、尖叫、拒絕玩具,那麼,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警訊,他的依附感是既焦慮又抗拒,充滿矛盾的情緒。

幼年依附型態對孩子往後的心理健康、人際關係、生活適應等層面,都有深遠的影響。當然,哭的意義隨年齡而不同。對新生兒而言,哭是他唯一的語言,照顧者要謹慎偵測起因,儘速正確反應。輕易迷信寶典,小心選錯派典!

文章來源:親子天下
(image via happyfamiliesblog.blogspot.com)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每個父母都應該了解一下的心想事成法則,避免對孩子的過度擔心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何為心想事成法則?我們的每個情緒、思維和念頭都會伴隨著能量振動,能量組成了世界萬物。個人思維就像發射出去的無線電波,會把宇宙中與這個思維相關的能量都吸引到你生活中。正能量的念頭會心想事成,負能量的念頭同樣也會成真。
1
在我小時候,記得姑姑家有個小閣樓,平時裡面是堆雜物用的,雜七雜八的東西很多,一般不允許小孩子們進去,我每次去姑姑家,都有一個很強烈的衝動,一定要去一次小閣樓。為什麼呢?因為大人不允許小孩子去,孩子往往對大人不讓做的事情充滿了好奇。
閣樓裡面到底有什麼?會不會有好玩的東西,我一定要搞個明白。
終於機會來了,那天大人們都在下面喝茶,沒人管我們幾個小輩,時機正好!於是我就迅速爬上閣樓看了一眼,當然裡面沒有什麼有趣的玩具,也沒有藏什麼寶藏,的確只是些雜物。


取自網路圖


但是經過這一眼,我當時覺得人生上升了好幾個檔次,知道了閣樓上到底有什麼,這個不能說的秘密,彷彿是我孩提時代最重要的見識。
很多孩子總有很多奇怪的想法,但並不是他們奇怪,只是孩子喜歡和大人唱反調。
如果桌上有一杯熱開水,你叮囑孩子不要去碰它,那麼接下來的時間他一定會對這杯水產生好奇的念頭,並趁你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碰一下。
“吃飯的時候安靜一點”,結果鬧得更兇;
“小心別把水灑了”,不一會兒,水灑了;
“明天別忘帶作業”,到了學校,發現作業沒有帶;
“不要偷吃巧克力”,回家一看,巧克力少了一半;
……
這種,越擔心什麼,什麼就越會發生的現象,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禁止”帶有很強烈的暗示性,激發了孩子心中的好奇心,促使去做那些被禁止的事。
2
越是擔憂,越會強化
就像心理學上的“墨菲定律”,很多事情沒有嘴上說說這麼簡單,當你越是擔心某種情況的發生,那麼它發生的機率也就越大。
在我上初中時,有一堂數學課令我印象深刻,通常教了新的知識點後,老師會出幾道例題讓同學上去做。不知為何我那天就特別緊張,心裡一個勁地祈禱別叫我,但老師恰好就叫了我,實際上那些題挺簡單的,但我還是沒有做出來。
自己給自己的擔憂,都會成為一種詛咒,何況是大人給孩子的過度擔憂呢!越是擔心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這一現像在孩子身上尤為明顯。
對孩子的過度擔心,會成為隱形傷害
如果一個母親總覺得自己孩子不懂事,事事要大人操心,將來一定會吃虧上當,那很容易這個擔心成為詛咒,孩子真會變得越來越不懂事,總出狀況惹人擔心。
小花幼兒園班上有個“嬌氣”的孩子,她有個口頭禪“我媽說了,我是早產兒,體質很弱的,不能……” 老師和小伙伴們也常鼓勵她跟大家一起做活動,但她總說自己不能這個,不能那個。或許小女孩被自己媽媽的“早產兒魔咒”點了穴,由媽媽的過度擔心使得她產生理所當然的無助感,這讓她放棄了很多對世界的探索和挑戰。
這一過度擔心帶來的危害遠超過早產兒本身,實際上,班上這個小女孩並不是最早產的孩子,還有另外幾個孩子比她更早出生,剛出生時體重也更輕,但這些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是早產兒,白白胖胖看起來跟其他孩子都一樣。
孩子習慣於把大人對自己的反映作為一面鏡子,並通過這面鏡子來了解自我。
在教育上的“墨菲定律”與“期望效應”不謀而合,在積極環境下不斷傳遞向上的期望,孩子會進步地更好更快;相反,如果長期傳遞一種消極的態度,那對孩子的發展會起到阻礙的作用。
期待與讚美會產生奇蹟。
3
與其禁止孩子做什麼,不如讓他嘗試一下
有段時間小花對我做飯這個過程很感興趣,每次我燒菜她都要跟過來看,“媽媽你在做什麼,讓我看看。” 一開始我當然不允許她在我做飯期間進入廚房,對5歲的孩子來說,廚房是很危險的。


取自網路圖

但我發現小花會趁我不注意企圖去扒開正在煮湯的鍋,我明白一味地去阻止她,她的好奇心會更強,還不如正大光明地給她看。我便給她搬了個椅子過來,讓小花站在上面與遠遠地看,讓她看了幾次我做飯後,小花覺得沒什麼意思,就再也不會進廚房悄悄做出什麼危險舉動了。
有位媽媽來找我諮詢時說“我家孩子太皮了。” 觀察了一下她兒子,果然很皮,動作幾乎沒有目的性並且帶有衝動的傾向。媽媽就時常提醒兒子:你不要……你不可以……房間外有個積木桌,小男孩看得眼睛都直了,媽媽大概是怕他會玩得太瘋,不讓他去。
最後我還是帶孩子去玩了,他不太懂怎麼拼搭,就把顆粒拿過來,再拿過去,抓起又放下,時不時還用眼端詳。他玩了很久,期間有看下我和他媽媽,從他的眼中,我能感受到他內心的喜悅。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孩子為什麼突然就“皮”了,就只是擔心他會皮,從而對孩子過度擔憂,結果就真的如大人所願,孩子真的皮了。當大人嚴防死守,不讓孩子有一些不良行為的傾向,但忘了孩子都有主觀能動性。
所以在安全的前提下,與其不允許孩子做什麼,還不如讓他去嘗試一下。
用期望做的事,替換不讓做的事
孩子更能接受正面語句,但大人往往會高估孩子的邏輯理解能力,常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要求他們。
小花在兩三歲時特別愛亂扔玩具,奶奶常叮囑小花不要亂扔東西,並認為孩子應該會自己把玩具收拾好。但小花不會想到這麼多,不會去主動收拾。
這樣說其實更好:“亂扔玩具的話,他們會找不到家的,你之後也找不到他們一起玩了,跟媽媽一起找盒子把他們放好吧!”
必須說“不可以”的時候
可以給孩子一個簡單的解釋
在孩子企圖去做有危險的事實,當然要用不能及時制止,但在製止的同時,要附上解釋說明。
“剛燒開的水是很燙的,不可以用手直接去碰,不然你的手會受傷,爸爸媽媽也跟你一樣,我們不能直接去碰開水。”
試著用正面積極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擔憂,伴隨著父母的信任和支持,孩子更能把精力集中在目前的事上,因為有父母積極的態度,孩子們更能關注事物美好的一面。
聰明的家長一定不會和孩子的本能對著幹,別再不經意間剝奪了孩子發展自身能力的權利,如果轉換思路,順應著他們的本能,把“你不能……”變成“你可以……” ,一切就能迎刃而解。
取自網路文…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催淚》小男孩問,有一美金的上帝可以買嘛??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世紀初的一天,聖誕節快到了,在美國西部的一座小城,一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捏著一枚1美元的硬幣,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詢問:“請問,您這兒有上帝賣嗎?”店主人要嘛說沒有,要嘛認為他是在搞亂,不由分說就把他趕出了店門。


取自網路圖

天快黑時,小男孩頑強地向第69家商店的店主開了口:“請問,您這兒有上帝賣嗎?”老闆是個60多歲,滿頭銀髮,慈眉善目的老頭,他笑眯眯地問小男孩:“告訴我,孩子,你買上帝幹嗎?”

有人回應,小男孩激動地流出眼淚,對老闆說,自己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現在是叔叔養著他。叔叔在建築工地工作,前不久從架子上摔了下來,至今昏迷不醒。醫生說,只有上帝才能救他。小男孩想,上帝一定是種非常奇妙的東西。

“我把上帝買回來,讓叔叔吃了,傷就會好。”

聽完小男孩的敘述,老闆的眼圈也濕潤了,問:“你有多少錢?”

“1美元。”

“孩子,眼下上帝的價格正好是1美元。”

老闆接過小男孩手中的硬幣,從貨架上拿了一瓶“上帝之吻”牌飲料,對小男孩說:“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這瓶‘上帝’,就沒事了。”

小男孩喜出望外,緊緊將飲料抱在懷裡,興沖沖地奔赴醫院。一進病房,他就開心地叫嚷道:“叔叔,我把上帝買回來了,你很快就會好起來!”

第二天,一個由世界上頂尖醫學專家組成的醫療小組乘專機來到這個小城市,奔赴小男孩叔叔所在的醫院,對小男孩的叔叔進行了聯合會診。很快,小男孩的叔叔就被救好。

但當小男孩的叔叔出院時,看到天價的醫療費賬單時,又差點昏過去。不過,醫院方很快打消了他的疑慮,說有個叫邦迪的老富翁已經幫他付清了錢,醫療隊也是邦迪花費重金找來的。後來,叔叔才知道,邦迪是一位億萬富翁,那家雜貨店是邦迪的祖產,他沒事就常來在此處打發時光。

小男孩的叔叔激動不已,立即和小男孩去雜貨店感謝。店員告訴叔侄二人,老闆已經出門旅遊了,讓他們無需掛懷,並將邦迪寫的一封信給了小男孩的叔叔。

小男孩的叔叔展開信:“年輕人,您不需要感謝我,所有的一切,您的侄兒都已經付清費用。我要說的是,您能有這個侄兒,實在是太幸運了。為了救您,他拿1美元到處購買上帝……感謝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遠記住,真正的上帝,是人們的愛心!


取自網路圖

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後來,那個到處買上帝的小男孩長大後,考進了醫學院,為了感謝曾經救過他叔叔的億萬富翁邦迪,也是為了幫助更多意外受到傷害的人,他發明了創可貼,並用邦迪的命名之,以便大家記住他的故事,將愛心傳遞下去。


取自網路圖

所以,我們要相信,這個世界是有奇蹟存在的,而促使奇蹟發生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真摯的愛!人間有了真摯的愛,困難就會低頭,奇蹟就會發生,魔鬼也會逃逸。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寧成月 來源:看中國 。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121/1235222.html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小學生投了249顆小石子才成功 「烏鴉喝水」真不容易!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語文課當成科學課來上,杭州一群小學生變身“小烏鴉”

投了249顆小石子才成功

“烏鴉喝水”真不容易啊

一轉眼學期已經接近尾聲了,剛進入小學的孩子,已經學完了人生中第一本厚厚的語文書。

對於他們而言,這本語文書裡給他們印象最深刻的課文是什麼?

杭州九蓮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一致認為是《烏鴉喝水》。

取自網路圖

孩子們為什麼會對這篇文章印象深刻呢?九蓮小學的校長蔣曉告訴記者,兩個多星期前,她在上這篇課文時動了點小心思:讓學生依照課文做了一個實驗——如果你是那隻烏鴉,你能按照烏鴉喝水的方法,最後喝到水嗎?

孩子們可興奮了,立馬變身小烏鴉,做起各種實驗。很多學生花費了一兩個小時,才將瓶中的水上升到瓶口。實驗過程中,一年級的學生腦洞大開,各種想法都跳了出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於孩子,體驗是最好的教育。”蔣曉說。

一個學生用了249顆石子

終於喝到水了

一年級小學生還不會寫作文,但這次烏鴉喝水的實驗做下來,幾乎每個學生都寫了一大段的心得。

“我發現了一個水不多的瓶子,嘴巴伸進去試了一下,喝不到,然後用筷子模仿烏鴉叼小石子放進瓶子里,放了20顆小石子後,水位上升了一些,再用嘴巴伸入試了試,還是喝不著。繼續放小石子,放入76顆小石子後,瓶子里的水到了瓶口,終於喝到水了。”學生周辰旭說。

學生吳樂乙不簡單,他完成了一項超級工程,用石頭最多,一共用了249顆石子才喝到水。

他用的瓶子是類似於可樂形狀的飲料瓶,瓶底有四個凸起,瓶身兩頭稍大,中間稍細。“剛開始放石子時,水面上升得很快,但是放到水要接近瓶口的位置時,我感覺水位就很難上升了。”吳樂乙說,看到這樣的情況,他就專門挑一些小石子,往大石子的縫隙裡面塞,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水面終於上升到了瓶口,共用了249顆石子。

在實驗中,吳樂乙一個人耐心地花費了很多時間才完成這個任務。“瓶口比較小,石子的規格和數量上的要求都會比較高,我是一路走一路找,找了那麼多小石子,小手小腳上都是泥巴。”他感慨道,小烏鴉不但聰明,還有耐心堅持下去,真是好樣的。

他還有一個發現,因為想到小烏鴉是在戶外找的石子,他也在家門口的空地里找石子,“在我放入淺淺一層石子之後,水就已經變得非常髒了,這樣髒的水,小烏鴉能喝嗎?”吳樂乙說,“烏鴉好可憐,這麼辛苦,喝到的水還那麼臟。”

另一個學生一邊做實驗,一邊記錄小石子的數量,真有點科學家的風範。“放了20顆石子,水有明顯上升;放到140顆,可以勉強喝到一點點;放到180顆以後,烏鴉終於可以喝到水了。”

小烏鴉的堅持不懈

學生們體驗後才發現

一個實驗做下來,小學生們還真有不少新發現。

“我第一次實驗,瓶子里的水只有三分之一的樣子,石子放了一半就高出了水面,之後再放石子,水面就不再上升了。”學生夏博羿說。在實驗時,他使用的是圓柱形的玻璃瓶,瓶身細長,粗細均勻,瓶頸短瓶口小,和通常店鋪里售賣的裝果汁的瓶子類似。

第一次實驗失敗後,夏博羿將水加到了一半以上,又做了第二次。為了確保實驗能成功,他放石子時專挑大的,結果放了48顆石頭後,水面就上升到了瓶口。

“可是烏鴉的嘴很小,大石子它應該銜不起來。”想到這裡,夏博羿又做了第三次實驗,還是大半瓶水的量,他根據烏鴉喙的大小,專門挑小的石子放入瓶內,大概放了111顆石子後,水面成功上升到了瓶口。

整個實驗做下來,夏博羿用了一個半小時,做完後整個人腰酸背痛。他和媽媽感嘆道,自己用手撿石子都這麼累,何況小烏鴉用的是嘴巴,實在是太辛苦了。

夏博羿說,如果他是那隻小烏鴉,一定要找水比較多的瓶子,否則不管放多少小石子下去,水都不會漫上來。他對記者說,因為通過這個實驗他明白了,要想通過放石子的方法喝到水,起始水位應該要在瓶身的一半以上。

有個學生做完實驗後,發現通過一個個放小石子提升水位的方法實在太累,這樣子下去“烏鴉不是渴死,而是被累死了”。

在實驗中,孩子們還感受到了小烏鴉堅持不懈的精神,學會了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蔣校長對記者說,讓孩子做這個實驗,初衷是為了讓他們學會在遇到困難後,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烏鴉喝水的故事還涉及到許多科學常識,比如為什麼將石頭放入水中,水就會上升等,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實際操作,孩子是很難領會的。

取自網路圖

取文自…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寧成月 來源:錢江晚報
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121/1235257.html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9年1月15日 星期二

母子吃完早飯後,老闆搖搖頭:這當媽的,老了等著被送去養老院吧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1) 早餐店偶遇

那天陪兒子在樓下的早餐店吃早飯,進來一對母子倆,小男孩估摸著三四歲樣子。那位媽媽就點了一碗鍋邊,一籠小籠包。老闆以為聽錯,再三跟那位媽媽確認:就點一份嗎?媽媽肯定的點點頭。

等老闆上完菜,媽媽把鍋邊糊和小籠包都推到了小男孩面前,說到:“寶貝,吃吧,慢點吃,別燙著。”小男孩自顧自的吃了起來,還時不時的東張西望。而那位媽媽卻沒動,看著孩子吃得津津有味,滿意的摸摸孩子的頭:“快吃,寶貝,涼了就不好吃了,還會吃壞肚子的。”小男孩還是東張西望,慢悠悠地吃著。媽媽沒有繼續說什麼,低頭玩起了手機,偶爾抬頭提醒孩子快吃。

過一會兒小男孩的面前就一片狼藉,原來小男孩把每個小籠包咬了一兩口,就放回了籠子里,鍋邊也弄得滿桌都是。而那位媽媽似乎並不在意,孩子自顧自地玩手機。
又過了一會兒,小男孩似乎吃飽了,玩起了勺子和筷子,媽媽說到:“寶貝,吃飽了嗎?吃飽了媽媽要準備吃啦。”說著,就拿起了籠子里的一個被咬過幾口的小籠包,往嘴裡塞。



孩子突然大聲叫到:“我還沒吃飽呢!”說著還生氣的瞪了媽媽一眼。媽媽不好意思的說道:“媽媽以為你吃完了呢。”說著,繼續低頭玩起了手機,而小男孩又開始吃一口玩一會兒。過一會兒小男孩終於都不吃了,媽媽才收起了手機,開始解決孩子吃剩下的“殘羹冷炙”。。。

等他們走後,老闆邊收拾桌子,邊搖搖頭的說到:“這當媽的,跟古代的下人一樣,吃孩子剩下的,孩子長大了肯定不孝順,等她老了,就等著被送去敬老院吧。。。”

(2) 我老婆閨蜜的老公

一次閑聊,我老婆閨蜜談起她的公公婆婆,就直搖頭。

原來她老公就是從小被寵著長大的,到現在還是,婆婆每每做她老公愛吃的,都是先端到她老公面前,讓他先吃;有什麼好吃,都是留著給她老公吃;家裡借了幾萬塊錢給他們付了首付,她公公婆婆都讓她老公不用管,他們老兩口還。
而他老公卻一點也不心疼公公婆婆。

從來沒有給父母買過一次衣服,甚至水果、點心都沒有。以前談戀愛時他們還在外地,每次她老公回家從沒帶過特產、東西回家,說麻煩。有一次她硬給他包里塞了點特產回家,還被他拿出來,說重。。。

前段時間她老公還借錢給別人,要知道家裡欠了幾萬塊錢還沒還呢。她公公婆婆知道後,就問她老公要幾千塊錢先還給別人,她老公硬是不給,還跟他父母吵了一架。。。

她看不下去,就背著她老公拿了幾千塊錢給公公婆婆,她老公知道了居然還很生氣,還罵她,把她給氣得啊!到底是誰的親爹媽。。。

她說她私下裡也勸過公公婆婆很多次,不要再那麼慣著她老公了,可他們卻聽不進去,本性
難移,還是一直像小時候一樣,寵著兒子。

她說:將來要是生了孩子,肯定不能給公公婆婆帶,就算自己再辛苦再累,也要自己帶,不然就是害了孩子。

(3) 我媽



依稀記得小時候,不管我吃什麼,我媽都要跟我要一口。無論是她自己給我買的油餅、冰棍,還是別人送給我的丑怪果、零食等。我媽都會說:“來,給媽媽吃一口。”

我媽後來跟我說,剛開始我是不肯的,就想吃獨食。我媽就假裝生氣不給我買了,或者直接把零食搶走,誰都別吃。

後來我才漸漸養成了習慣,吃啥好吃的,都要先給媽媽吃第一口。

我媽呢,不管愛吃不愛吃,從不會拒絕。

而不像很多家長,故意跟孩子鬧著玩,要孩子給他吃,孩子給了又不吃。

長大後去外地上學,吃到啥好吃的,每次回家都會給我爸媽帶一點;現在在外面吃到好吃的飯店,都會想著帶我爸媽、帶我老丈人丈母娘一起去吃;和媳婦去外地旅遊,吃到好吃的特產,都會不辭辛苦的一定要背一點回來給他們嘗嘗鮮。

(4) 子墨有話說

古話有云:“慈母多敗兒”。這裡的慈,不是慈祥,而是溺愛。

溺愛有毒,深入骨髓的那種。

溺愛,會讓孩子沒有責任感,妄自尊大:“我是寶貝我最大,所有人都要順著我。”

處處寵著孩子,不讓孩子做一點家務;處處保護著孩子,不讓孩子受一點點傷;孩子以為生活就是如此輕鬆自在,沒有一點點苦難。孩子就意識不到父母養育他們有多辛苦,自然就不懂得感恩。

把什麼好吃的都給孩子,甚至自己喜歡吃的也忍著不吃,孩子就真以為你不喜歡吃了。即使孩子想孝順你,給你吃,你也假裝不愛吃,孩子也就不想孝順你了。就是如此,你親手把孩子原本一顆孝順的心,永遠的拒絕掉了。

天天吃孩子的剩菜剩飯,孩子以為你就喜歡吃剩菜剩飯,那等你老了,也就只能吃殘羹冷炙了。

養育孩子,除了愛,還需要“狠”一點兒。

這樣對娃好,對你自己也好。可千萬別把孩子養成一個不孝順的白眼狼,老了受罪。

取文自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網易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115/1232176.html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小寶貝,你今天過的好嘛??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孩子上床後,在睡著之前的幾分鐘,可以說是一天中最寶貴的時間。孩子可以在玩具城買到所有他想要的玩具,但他可能仍然不快樂。
因為最終來說,真正和他快樂有關的是他小腦袋裡有多少積極的東西,每天有多少好的想法,有多少壞的想法?如果他們有很多積極的記憶、期待和信念,心情就會變得愉悅而樂觀。
對孩子來說,有一個親近的人能夠分享一天的喜怒哀樂,是件特別開心的事。
美國加州大學近來發表了一項研究:如果在睡覺前20分鐘和孩子聊天,孩子的語言能力將大為提高。
因此,專家建議,如果希望孩子未來能夠出類拔萃,睡覺前就別再讀童話故事了,最好跟他們聊天。因為,睡前讀童話故事,其實對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沒有特別明顯的效果。
研究人員的調查物件是275個家庭的孩子,調查時間是出生後一直到4歲,整整四年。通過跟蹤調查,4年以後,研究人員通過與孩子交談而判定語言能力的得分。結果是聊天的孩子,得分勝過被動聽家長講故事得分的6倍!
睡前和孩子聊些什麼?
1、你今天過得開心嗎?
孩子不在你身邊的一天,肯定會有許多事情發生,這個時候他是特別渴望和別人傾訴的!
孩子有這個想法,但是不會表達,所以需要家長主動去詢問,把這個話題引向積極的一面,讓孩子把精力都集中在這一件美好的事情上,在他入眠之前又一次的體會到了樂趣!
2、今天你遇到什麼問題了嗎?
這個問題能夠讓孩子知道,有什麼困難都可以找爸爸媽媽幫助,彼此建立一種信任感,這樣可以讓孩子打開心扉告訴你他一天中所發生的事情,家長也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並引導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
孩子的問題解決了,晚上自然會有更好的睡眠!家長也可以和孩子分享彼此的「小秘密」,相信你們能成為很好的朋友!
3、今天你學到了什麼新知識?
每個孩子都有表現的慾望,學到了新東西總想著給爸爸媽媽展示,希望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的表揚!
家長可以適當的表揚一下孩子,讓孩子能夠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這樣孩子會很樂意學習新知識,慢慢的就會養成熱愛學習的好習慣!
睡前聊天的好處:
1、提升孩子語言能力。
聊天中不在於聊的主題,也不在於有多少知識點,關鍵在於能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自省力,讓他們學會思考的快樂,能夠養成對事件的判斷力,從而自助式成長。因此,睡前時間就顯得彌足珍貴了,使用得到,人與人的差距就越拉越大。
2、家長及時獲得孩子遇到的困難
夜晚來臨,溫暖的家中,床上,孩子容易身心放鬆,也更容易向人傾訴心聲。家長聽到,知道了才能及時幫助孩子疏導,防患於未然。
3、培養孩子陽光樂觀的性格
睡前聊天讓孩子把開心的事有趣的人講出來,可以讓他們再回味一次美好,懂得感恩,性格也變得陽光而樂觀。
4、增加孩子做幸福夢的機會
據心理學家考證,孩子在進入夢鄉的最後一個想法如果充滿了情緒和視覺景象,這些圖像就會變成他們做夢的材料。
晚上睡覺前是孩子形成安全感的黃金時間,你花20分鐘的時間,收穫一個陽光樂觀的孩子,收穫更和諧的親密關係,我相信你找不到其他事情比這件事更有價值。
取文自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GreatDaily
本文網址:http://tw.aboluowang.com/2018/1205/1213537.html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寫功課變家庭大戰? 哈佛大學建議,做孩子功課的「專案經理」吧!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很少人喜歡功課,但功課是教育的一部分。當孩子怎麼也寫不完,父母快要抓狂時,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家長變身“專案經理”,不但能協助孩子完成功課,還可以學更多、學更好,養成自主、獨立、恆毅、抗壓的自律力。
孩子總是整個晚上在跟功課拔河?遇到比較大範圍的作業、報告、寒暑假作業,總要在最後一分鐘求助父母上場幫忙,才能完成嗎?
這時,您會怎麼處理?幫孩子完成?還是跟老師討論,給孩子少一點功課?
問題可能不是責怪孩子總是拖拖拉拉、或是要求功課再少一點就可以解決。哈佛教育研究所出版一篇文章指出,這時,家長需要當孩子功課的“專案經理”。
“專案經理人”顧名思義,就是要把跟功課這個專案的相關問題一一釐清,並且從旁陪伴、鼓勵、協助孩子規劃與執行,在他們完成時肯定他們。如果專案經理的角色拿捏得當,透過以下6步驟和心法,還可以幫助孩子喜歡學習、接受挑戰、學得更好。
1、釐清與溝通專案(功課)的內容和意義
首先是這個專案,也就是“功課”本身有沒有問題。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且從事教育工作超過20年的米勒(Heather Miller)指出,很多人都對回家功課有負面的看法,但是不可抹滅的是,回家功課有助於孩子的學習,讓孩子更深入的了解、熟悉所學,也培養孩子自動自發的習慣,長大後解決種種問題的基本技巧。每天的功課,還可以增進孩子的恆毅力。尤其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總是會遇到不想做、不感興趣、不有趣的事,但是在做功課的過程,可以訓練孩子未來在這樣的情況仍能負責完成任務的自律性。
但是功課的內容,是可以討論、釐清的。長住英國的美國演員戴本德(Rob Delaney)曾在推特帳號上說孩子的功課太多了,希望孩子可以去玩玩、畫畫或到球場上跑跑,要怎麼制止瘋狂的功課量?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就被重推超過1600次。可見功課是父母共同的頭痛話題。附和的人說,功課製造壓力、影響親子關係,卻不一定會學到什麼。同樣是明星的英國演員曼福德(Jason Manford)甚至自爆,曾幫孩子一起做功課,用了幾個小時幫孩子把雜誌上的內容剪下來拼貼。另一種聲音則認為,功課本來就是教育的一環,家長本應參與;也有人認為重點是功課的內容有沒有意義。
功課的分量是否太多、或是太少,內容有趣或無聊,因人而異,連英國政府也沒有辦法說清楚,還撤掉了對功課所發出的官方指引綱要。但是,英國BBC報導,當父母覺得有問題時,跟老師、學校溝通,是釐清功課負擔的重要環節。
2、換位理解孩子的處境
米勒提醒,別一味責怪孩子拖延。畢竟,孩子從起床到回到家,已經忙了一天。尤其,如果孩子有參加課後活動、補習,回到家的疲累可想而知。還要面對回家功課,父母可以想像,換做自己,有多不想面對功課。此時,他們需要被鼓勵與啟發,每有一些進步,就要肯定他們。
3、運用公共空間、大桌面一起工作
在不想做功課時,把孩子關在房間恐怕只會讓他們覺得更孤單、更不想面對作業,選擇逃避,去做別的事,結果就會拖得更久。但是跟孩子一起坐在家中公共空間的大桌子旁,方便隨時討論,也有並肩作戰的感覺。
4、清書包、點功課
請孩子把書包里的東西拿出來,一邊整理書包,回憶每一堂課老師的交代,一邊清點功課。無論孩子是用聯絡簿、班級網頁登記,還是有哪些沒列在清單上的功課、老師另外發的學習單、未來的報告,請孩子一一說明有哪些作業,在一張紙上列出已經做的和還沒有做的功課清單。
5、討論功課計劃
跟孩子討論要做的功課順序,鼓勵孩子表達他的想法,也估計所需完成的時間。如果家中有計時器,可以用來衡量孩子所用的時間是否跟估計有落差。這可以幫助他當下更警惕專心做事,未來做出更貼近實情、可行的計劃,也可以用來跟老師討論功課量時參考。
6、謹記父母的角色
讓孩子自己做功課,父母的角色,就是監督、協助規劃、激勵孩子,在他完成每一項作業時鼓勵、讚美他。
取文自…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親子天下
本文網址:http://tw.aboluowang.com/2018/1101/1197725.html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圖表】感冒這件事:打過流感疫苗就真的免疫嗎?三價四價差在哪?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又到了秋冬季節,這幾年秋冬常出現日夜溫差大,或是一週內每日氣溫變化快速的情形。在這樣的變化下,讓人變得容易感冒。
而同樣在這段時間,也常會發生流行性感冒的疫情。在今年十月出現的流感死亡個案,為一位8歲女童與一位65歲女性,兩人都沒有接種過本季的流感疫苗
過去這幾年在這個季節也常會聽到禽流感、H1N1等病毒也要注意的資訊,讓人感覺好像有越來越多新的疾病出現。到底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禽流感等疾病,他們的致病原有甚麼樣的差異?我們又需要如何預防他們呢?
「病毒」與「細菌」造成的感冒症狀
首先我們要認識什麼是感冒?所謂的感冒,大部分是指人被「病毒感染上呼吸道」,造成鼻部與咽喉部出現急性症狀,包含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咳嗽等等。
不過,除了病毒外,細菌感染人的鼻竇與咽喉部造,也會因為發炎產生喉嚨痛、流鼻涕、鼻塞等類似感冒的症狀。
而病毒跟細菌感染的治療方式不同,細菌造成的發炎,需要依據情形用不同抗生素治療。而病毒造成的感冒,則無法使用抗生素治療,因為抗生素殺不死病毒,只能靠我們自己多休息,讓自己體內的免疫系統對付病毒。而醫生針對病毒開的藥,大多是幫忙讓感冒症狀舒緩一些,讓身體舒服一些而已。
一般感冒與流行性感冒(流感)
上面提到的感冒,是指普通感冒(common cold),可能造成一般感冒的病毒有許多種,包含鼻病毒、輪狀病毒等等。
而流行性感冒則是專指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造成的感冒。造成的症狀與病程也比一般感冒嚴重。流感的病程可能超過一週,而一般感冒則大約是2-5天。
流感的症狀比一般感冒嚴重,除了也會流鼻水、鼻塞與喉嚨痛外,還會造成全身疲倦與痠痛。造成的嚴重併發症的可能性也比一般感冒高,例如:肺炎、心肌炎、腦炎等。
   圖:林奕甫

流感疫苗
目前針對流感已經有開發出疫苗,接種疫苗後可以為那年提供一定的保護,隔年則必須重新再打。
為什麼每年都要重新打疫苗?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因為流感疫苗保護效果在接種約4-6個月後就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會超過一年。
第二是每年造成流行的病毒株都會有點不一樣,因為流感病毒很容易產生變異,所以每年疾管局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可能造成流行的病毒株類型,重新製作疫苗。
而有接種過流感疫苗後,還是會感染一般感冒,因為可能引起一般感冒的病毒跟流感病毒完全不同,所以流感疫苗無法預防一般感冒。
我們常聽過流感疫苗分成三價跟四價,又有什麼差異呢?簡單來說就是三價疫苗可以預防三種類型的流感病毒,包含A型流感2種與B型流感1種;而四價則可以預防四種類型,包含A型流感2種與B型流感2種。
  圖:林奕甫
流感類型
目前流感病毒可以分成四型,A型、B型、C型與D型。C、D兩型只會造成輕微症狀,比較不會造成流行感染。而A、B兩型則是每年造成流行的主要病毒,所以疫苗也就是以預防這兩型為主。
B型流感病毒只會感染人類,主要分為Victoria與Yamagata兩個種系,而A型流感則有許多種亞型,可能感染人類、鳥類、豬與蝙蝠等動物,這幾年常聽到的「禽流感」,病原就是A型流感的亞型。
 圖:林奕甫
A型流感的亞型會用H跟N來命名區分,H跟N代表病毒表面的兩類抗原。H有18種,所以用H1-H18作為名稱,N則有11種,以N1-N11作為名稱。目前主要感染人類的A型流感亞型式H1N1與H3N2,所以流感疫苗也常針對這兩類而做。
而屬於禽流感的H5N1、H5N6、H6N1、H7N2、H7N3、H7N7、H7N9、H9N2、H10N7及H10N8,在過去幾年也發現會感染人類,其中幾型可能造成高致死率。
所以過去幾年疾管局也常呼籲,民眾非必要不要接近生禽宰殺處所、養禽場及活禽市場,如果有接觸鳥類跟它們的分泌物,要確實清潔雙手。

文/林奕甫  取文自奇摩新聞 https://bit.ly/2zJSdhQ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青少年開始頂嘴和叛逆 怎樣管教不反彈?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叛逆、頂嘴,如何教導這個階段的青少年?



最近一些家中有青少年的母親問我:“黃醫生,您說的糾正小孩子壞習慣的三個步驟,對青春期的青少年管用嗎?我無法跟15歲的女兒溝通,她時常對我頂嘴,怎麼辦?”孩子除了幼兒時期需要家長耐心教導,叛逆期的青少年也一樣讓父母頭疼,這篇我們討論如何引導叛逆的青少年。

對小孩的教育方法在青少年身上會失靈

青少年的定義是13歲以上的孩童,前幾期提到的3個糾正孩子壞習慣的步驟,對青少年也一樣管用,但用法必須有所差別。

例如,用第一步驟“避免壞習慣的發生”提到的方法——如果你給予孩子選擇和責任,在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就不容易被你“說服”。

舉例說,如果您跟15歲態度惡劣、日夜打電動的兒子說:“你想去游泳嗎?還是去踢球?”(即給予選擇,讓他停止打電動),孩子是不會搭理您的。又或者您說:“你能不能幫媽把飯桌收一收?”(給予責任)他會想,“開什麼玩笑,我媽竟然要我做事!”

再說第二步驟“培養及練習好的習慣”中的方法——運用給與獎勵以達到好的行為。如果您對日夜打電動的兒子說:“今天你不打電動,我們就去買衣服。”也許你成功了,可下一次的獎勵又是什麼?他就是愛打電動,其它的都不怎麼感興趣。再用“反覆練習”?15歲的兒子應該不會和您玩那些他認為無聊的遊戲。

至於第三步驟“維持良好的習慣”,如果好的習慣還無法培養出來,如何談維持好的習慣呢?有家長會說,“直接把電動給收掉不就得了?”那就回到了“負面懲罰”,您說兒子會不會討厭您,態度更惡劣?在家不能打電動,可能就去外面的遊戲店了。

比起“壓制壞習慣”不如“培養好習慣”

青少年與年幼孩童的不同點在於,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壞習慣”,也知道父母會“不高興”,但他們偏要做,那該怎麼辦?

當父母們跟我說起自家的青少年如何惡劣時,我一般都會先問,“您希望您的兒子(或女兒)怎麼樣呢?”對於上面的例子,答案當然就是減少打電動,或者改變惡劣的態度,少跟媽媽頂嘴等。

要孩子除掉“壞的習慣”,並代之以“好的習慣”,我們必須清楚自己想要的“好的習慣”是什麼,我稱之為“反正面習慣”。知道了您想要的“反正面習慣”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專注在“反正面習慣”,而不要想盡方法去壓制青少年的壞習慣。

很多父母對青少年叛逆期的行為或態度很難忍受,如果他們跟家長頂嘴,父母大部分會馬上壓制說:“你敢這樣跟我說話?越來越不像話了!”這樣的壓制教育只會讓青少年逃避、討厭甚至恨您。

其實,把注意力放在培養好的習慣上,絕對會比強行壓制壞的習慣來得有效。另外,除了幫助孩子去掉不好的習慣,也要改善您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方式,培養與孩子之間的良好關係。

如何引導青少年的正面行為?

不用負面懲罰及打壓式的教育來糾正青少年的行為與態度,那我們該如何引導青少年的正面行為呢?

之前提到,不管是用正面還是負面的懲罰來壓制不好的行為或態度,一般都無法達到培養好習慣的效果,因為懲罰只限於短暫性的壓制不好的行為。反之,如果運用正面或負面的強化政策來提升及培養理想行為的頻率與強度,會有更好的效果。這就是心理學說的“行為矯正”。

何謂正面強化?即運用積極的事件去增加一個好行為的發生;負面強化則是拿走消極事件以增加一個好行為的發生。兩者都專註於增強好的行為而不是打壓不好的行為,因此首先就必須知道想要培養的理想行為是什麼。

例如,如果孩子態度惡劣,那好的反正面行為便是禮貌的態度;如果他經常跟你頂嘴,反之便是可以跟你有良好的溝通;如果他成天打遊戲,反之是他專註在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上如運動、功課等。

引導兩方法:正面強化與負面強化

了解了上述理想行為後,我們就要著重強化這類行為。如果孩子態度惡劣,經常頂嘴或常打電動,那他應該有態度良好和不打電動的時候。只要孩子的態度良好或沒有頂嘴時,您便強化這類行為。

如何強化?舉例說,如果女兒說:“媽,我不想和你這樣的媽說話,你自我又自私,一點都不管我,我討厭死你!”又或者兒子在打電動時,您說:“把電動關掉,都什麼時候了,給我吃飯去。”兒子卻說:“吵死了!”。您的反應通常是:我半輩子這麼幸苦都是為了你,你這是什麼態度?

其實,媽媽們可以先忍下這些,不要立即壓制或回應。之後,當女兒同桌和您吃飯時,您可以說:“女兒啊,媽真的很高興您今天可以坐在這兒一起吃飯,有你跟我們一起真好,等會我么一起去血拚?”或者兒子沒有打電動,坐在沙發和您看電視時,您說:“兒子啊,媽很久都沒有和你一起看一場好的電影了,今天媽很高興你能陪我,一起看個電影吧?”每次只要孩子沒有頂嘴或打電動時,您就及時發表自己的正面感受,加強和孩子的溝通。

慢慢的您可以開始和孩子聊天互動,比如問:“學校如何?想不想去學個游泳班?”等,引導他往正面行為的方向,絕對不要提他負面的行為。負面強化則是去除消極的事件,以達到強化行為的效果,可以理解為“消除孩子不喜歡的事情以增強好的行為”。



例如,您跟女兒說:“今天媽媽不嘮叨你了,你跟我們一起吃頓飯(或陪媽聊天)吧?”或您對愛打電動的兒子說:“你今天外出游泳了吧?那等會你打電動時,媽不吵你了。”這樣做就去除了嘮叨、吵鬧,增強了孩子的理想行為。

如此反覆引導,您會發現孩子開始喜歡和您溝通,改變態度,他會覺得“我媽還是挺通情達理的”,因為她不罵我或嘮叨我。您做得到嗎?

取文自…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時方  本文網址:http://tw.aboluowang.com/2018/1029/1196098.html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最傷孩子的10句話,第2句你一定說過,請父母們嘴下留情!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父母的語言藏著孩子的未來,不會說話的父母則可能毀了孩子一生。

取自網路圖

父母的語言藏著孩子的未來,不會說話的父母則可能毀了孩子一生,這10句話,你也說過嗎?以後請不要再對孩子說。

《 01 》最傷孩子心的十句話

“笨蛋,沒用的東西。”
告訴孩子:你不笨。
是誰給孩子貼上了“笨蛋”的標籤?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成為“笨蛋”,請在平常之中賞識你的孩子,翹起你的大拇指,一句簡單的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說不行就不行。”
別耍“因為我是你爸爸/媽媽”的威風。
“獨斷專行”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懼怕不等於信服,尊重孩子的選擇,學會與孩子商量,聽聽孩子的建議。

“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沒有力度的話不要說。
別把父母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停止空洞的說教。尊重是最好的辦法,批評孩子時,注意不要傷著孩子,寬容孩子的“不務正業,”不要強迫孩子做他暫時不喜歡的事。

“住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從自己。
給孩子爭辯的權利,培養有主見的孩子。學會與孩子說話,當孩子與父母頂嘴時沉默會更具震撼力。

“你如果考一百分,我就給你買......”
你如果……我們就……,以孩子的表現為條件作為目標與計劃。決定權在家長,而不是孩子。為孩子製定的目標應該是跳一跳能摸得到,要讓孩子知道,他們因什麼而可愛,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別把孩子的分數看得太重要。

“膽子也太小了,這有什麼好怕的。”
恐懼其實是兒童期的正常現象。
否定孩子的害怕等於否定孩子的自我,讓孩子產生無力感和挫敗感。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父母倒不如像孩子一樣表現出膽怯,讓孩子知道害怕是多麼正常的感受,慢慢消除孩子心中的無力感。

“你又做錯了,怎麼這麼笨!”
“哎呀,你怎麼又……”充滿抱怨或無奈的話很容易脫口而出。允許孩子犯錯,給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失敗後的孩子更需要肯定。教育孩子是疏而不是堵,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告訴孩子每天做好一件事。

“一看你就沒多大出息,將來......”
擺正期望的天平。
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你做不到。做一位自信的父母,孩子需要賞識,渴望被肯定,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去鍛煉,驅除孩子心中自卑的陰影。

“都是小孩子,你怎麼就不如別人!”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教育孩子不應統一模式,要因材施教,告訴孩子,成功不在於角色的大小。讓孩子成為優秀的關鍵在哪?讓孩子學會跟自己比賽,讓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長。

“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精神。”
喜歡玩是孩子的天性。
讓孩子把玩的心用在學習上,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學習,讓孩子適當地玩一玩電子遊戲,不可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力,玩出孩子的自信心。
不是我嘮叨,是你沒明白!你還像個男孩兒/女孩兒嗎?聽見了,別再叫我啦!

《 02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5件事

取自網路圖

1.成長比成功重要——輸得起的孩子最成功

現在的父母有個奇怪的現象,什麼都替孩子做,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唸書。
我組織夏令營,一個很小的孩子看著煮雞蛋發呆,我說:
“你不愛吃嗎?”
“愛吃!”
“那你怎麼不吃呢?”
“這雞蛋跟我們家雞蛋長得不一樣!”
“你們家雞蛋長什麼樣?”
“我們家雞蛋是白的、軟的,這雞蛋太硬咬不動!”
後來一問才知道,這孩子從小就沒見過家人煮雞蛋、剝雞蛋的過程,都是擺好了切成四塊放在面前吃,所以別老預設結果,而要重視成長過程,走好腳下的路,輸得起的孩子才是最成功的孩子!

2.經歷比名次重要——過分溺愛造成孩子無能

都說現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經受不起挫折,這是因為家長不給他們接受磨煉、承受失敗和挫折的機會。

“生了男孩怕學壞,生了女孩怕受害”,但意想不到的傷害天天都可能發生,過度的保護帶來的是孩子的無能。

可以包容孩子,讓家成為孩子最後的港灣;可以理解他,讓他找到溫暖和安全感,在徬徨和沒有出路時,給他指條路而不是給他一堵牆。

3.付出比給予重要——給孩子愛你的機會

只對孩子付出愛,會讓他們沒有責任感,只會一味索取。

一位下崗女工知道孩子喜歡吃蝦,咬牙從市場買來,看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自己捨不得動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飯,媽媽忍不住想嚐一口,“別動!”13歲的孩子說“那是我的”。
過分溺愛、無限縱容滋長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4.對話比對抗重要——別跟孩子“較勁”

青春期的孩子愛跟父母“對著幹”,四五十歲的父母也愛跟孩子“較勁”,雙方各站一方,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對方,只想改變別人,不想改變自己。比如談到早戀,許多家長就簡單、粗暴地阻撓、強行壓制。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成人感迅速增強,但心理卻不成熟的時期,他希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又對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因此逆反心理很強,心靈的大門只朝著同齡人開放,這時候他特別需要心靈關懷,需要理解。

5.激勵比指責重要——欣賞孩子,告訴他“你能行”

一味地對孩子表示不滿、求全責備,帶給孩子的是負面信息,讓孩子怯弱、抑鬱,甚至產生厭世情緒。

我小時候有兩大愛好,一是畫畫,5歲時畫了一隻大公雞,我母親說:“太好了!我早就說過,你畫的公雞比我養的還漂亮!”

於是,我更愛畫了,黑板報從一年級畫到高三,到農村插隊給農民辦報,後來就辦了《中國少年報》;

二是愛跳舞,五年級那年北京市舞蹈學校來招收小演員就有我一個。結果不幸的事發生了:當我穿著小褲衩、背心,手背後、腳站直後,有個老師從我身邊走過,瞟了我一眼說“哼,腿都不直還跳舞呢!”

從此之後,我一跳舞就想起那話,後來就不敢再跳了,再後來乾脆不跳了。

所以我對父母說,孩子從小生長在“你不行”的環境中,慢慢地會把“你不行”內化為“我不行”,他就真的不行了,“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
其實對孩子來說,有沒有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興趣和自信。別瞧人家,大膽為孩子喝彩,相信你的孩子會創造奇蹟!

《 03 》爸媽們,請嘴下留情,在平時不經意或者生氣時,也要做到言語謹慎,不要再用語言傷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的未來人生負責,否則易斷送孩子的美好前程。
教育孩子是個漫長又富有智慧的過程,請多用正面、積極的語言鼓勵孩子,少挖苦、諷刺,讓孩子在溫暖又和諧的家庭環境下健康成長!.

取文自 猶太人的啟示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孩子:盼你長大,也怕你長大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取自網路圖
昨晚睡前,我們一起讀了一首詩。
讀完,你躺好。
我說,你多幸福,有媽媽陪,有的寶寶是沒有媽媽的。
你很機靈,立刻回我:你也幸福,有的媽媽是沒有寶寶的。
我們各自承認了幸福。你睡了。
我捨不得離開,看了你很久。
檯燈暖黃的微光裡,你小臉粉嫩,呼吸均勻,手指微微蜷曲,周身散發著娃娃香。
你有安定我心的神力,什麼都不用做,就讓我心曠神怡。
02
從你出生那日起,我無數次這樣看你。
你酣睡,你開懷大笑,你咕咚咕咚喝水,你嘟嘟囔囔玩卡片,你聚精會神看動畫片......
我看著你,歡喜溢滿心底。
其實我很想告訴你,你不用多麼爭氣、多有出息,不用反什麼哺、養什麼老,只要我們一直相愛,就足夠了。
我的確為你付出很多,但你給我的幸福,早已無數倍償還。
你纖塵不染的童真和愛意,溫暖著我,喚醒著我,感染著我,改變著我。
若要感恩,我更該感恩你。 
03
鄰居大姐有次說,她兒子讀大學,一學期不見,真真是想念。
暑假兒子回家,開門進屋,喊了一聲媽。
她衝出去,特別想緊緊抱他一下。
卻終究沒好意思。
她聽他講學校見聞,看他跟同學朋友閒侃。
他去K歌,他組織球賽,他關上臥室的門......
她知道,媽媽再也不是他的全世界
那個整天賴在她懷裡求親親求抱抱小奶娃,再也不會回來。
孩子長大了,她開心,又失落。
開心能講。失落,卻不敢說。
04
我知道,這失落,也在未來等我。
所以,我必須馬不停蹄地愛你,在這僅有的、閃爍著鑽石光芒的時光裡。
趁你還會歡天喜地地撲進我懷裡,還會偷笑著把被子抱進我臥室要跟我睡一起,還會在委屈時揚起臉哽咽著叫媽媽淚落如雨,還會在第一時間把心事願望與我分享。
趁你還毫無保留地愛我粘我信任我。趁我還是你的全世界
我必須珍惜我們如此相愛的每一個日子,不浪費一分一秒。
我要用心哄你入睡,給你擦眼淚,抱你小小的身體,欣賞你笨拙的畫作,捕捉你無邪的笑聲。
我要好好給你洗澡做飯,跟你笑成一團打成一片,參與你成長的每一個瞬間。
因為這樣親密無間的日子,也沒幾年。稍微一怠慢,就一去不返。 
05
總有一天,你會從軟軟糯糯的頑童,變成獨當一面的大人。
想要的東西會自己買,不再淚眼汪汪摟著我懇求。
出門會自己開車,不再緊緊牽我的手做我的跟屁蟲。
生了病會自己買藥,不再沒精打采賴在我身上。
有麻煩會自己解決,不再下意識地來告訴媽媽。
我會不好意思抱你,也抱不動你。
我會不好意思說愛你,更不能時刻跟你在一起。
我會隱藏我的留戀寵溺,免得你太煩或者太牽掛。
我會輕輕放手讓你遠遠飛去,不管多麼失落惶惑捨不得。 
06
盼你長大,又怕你長大。
時間不聽我的話,它在悄悄製造一個分岔,你正在出發。
而我,只能馬不停蹄地愛你。馬不停蹄地收集你的愛。
趁你,還在我懷裡。

取文自每晚一卷書…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為什麼孩子不愛讀書?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一位朋友抱怨自己孩子不愛讀書。一細問,原來她在陪讀的時候,會特意指讀,教孩子認字。時不時還會考一考孩子。到後面,孩子直接開始抵觸紙質書。
整個過程中,媽媽和孩子時間也花了,力氣也費了,可為什麼結果不盡如意?因為當讀書成為一項任務,樂趣便大大削減。孩子們可精著呢。
又遇一位新手媽媽發愁地說,她家1歲半的孩子太熊了,根本不愛讀書!
這麼大點的小傢伙,媽媽何出此斷言呢?原來買回家的繪本,孩子一上來要麼撕,要麼咬,要麼亂畫,或者亂扔。
這是個整天忙得團團轉的媽媽。在她的概念里,孩子讀書的畫面,應該是安靜又美好才對的。孩子“玩”書顯然破壞了她的臆想,也給她做衛生帶去了不少麻煩。
殊不知,當你家的低幼孩子抓住書,又是撕咬又是塗抹,所有這些舉動,恰是對書感興趣的表現。因為,在2歲前後的年齡段里,書更像是一種獨特的玩具,“玩”玩具當然需要手口並用才過癮呀。
還有一位爸爸說自己孩子學習太成績差,平時根本也不讀書。一問,他一個月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頭應酬。偶爾在家,基本捧著手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忍不住問一句:你真的覺得讀書重要嗎?
我知道,很多抱怨自家孩子不學習、不愛讀書的父母,自己並沒有閱讀習慣。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讀書並沒有那麼重要。
在他們的判斷標準里,孩子會考試就行了。成績好就行了。成績不好怎麼辦?送去補習班去就OK了吧?再不行?打呀。罵呀。反正不讀也得讀,以後總得能找到一個像樣的工作才行啊?
這類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面對讀書和學習的實用主義態度。所以,他們的孩子要麼乾脆抵觸閱讀,要麼被迫讀了不少書,卻並無真正的收穫可言。
怎樣的讀書才能有收穫?
胡適說:“讀書跟吃飯一樣。”
言下之意,那該是生活里每天都在自然而然發生的事。就像父母會放鬆下來,跟孩子坐在桌邊吃飯一樣,如果父母每周都有那麼幾天,那本書坐那裡看,那麼孩子很快也能學會。
相反,如果父母整天捧著手機,那麼孩子的關注點會在哪裡,就可想而知了。如下圖,多鮮明的對比:
真正把閱讀變成一項生活習慣的話,到底有什麼用?
龍應台對她兒子說: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俞敏洪則對年輕人說:
大三開始我就拚命地讀書,幾乎以每天一本書的速度往前走。讀書給你帶來了三樣東西:情懷、胸懷和氣質。而一個人的情懷、胸懷和氣質絕對是長遠把事情做下去的最好的三個動力。我告訴同學們,你們想創業,真正想厚積薄發的積蓄力量,不讀書是不行的。
那麼,如何將閱讀變成孩子的一個生活習慣,變得跟吃飯睡覺一樣自然?當然,你家裡首先要有書。其次,父母自身要讀書。當然,以下一些親子陪讀的小細節,你也需要注意。
別把親子閱讀變成閱讀理解課
本來是10分鐘可以講完的繪本,卻被父母生生變成了半個小時的閱讀理解課,“小魚為什麼會逃走啊?”“不分享的小朋友最後做出了什麼改變?”“小丑魚為什麼很上心?”哎,讀一句問孩子一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這個圖是什麼意思啊?你看明白了嗎?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覺得讀書是一件特別費心的事,他們享受不到讀書的樂趣,繪本實際上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對於孩子的滋養,可是父母卻把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變成了教條式的教育,變成了一個教育孩子或者考孩子的機會,那麼孩子怎麼還會喜歡讀書呢?
不要過於功利
現在很多繪本在宣傳時的腔調就是:這本書能夠幫助孩子培養一種什麼什麼樣的品德,幫助孩子樹立一個什麼樣的觀念。實際上這些繪本迎合的是父母功利的心理,他們把繪本當成藥,就像孩子不舒服時就對症給他吃對應的葯,同樣的,孩子的行為有點偏差,那就給他讀一本相應的繪本,希望孩子的行為會因為這本繪本而有所改變,但實際上,繪本不是藥,親子共讀應該是一種陪伴,是一種親子互動,而不能把它變成了一種類似吃藥打針的行為。如果你長期地對孩子在閱讀的時候給他講道理,借用繪本刻意地去教育他,那最終會扼殺到孩子對於閱讀的一些熱情。
繪本不是補品,也不是止痛藥,一個好故事是需要融化進心裡去的,它或許牽動起你跟孩子的一些感受、感動,讓人覺得好玩、好看之外,也讓人懂得愛與善意。
不要過於強調識字、學知識
很多父母希望通過繪本的指讀能夠讓孩子多多少少認識一些字,但實踐證明,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教他識字,雖然孩子的識字量在一個階段會比較大,但並不會導致孩子辭彙量的增加,句子理解力的提高,也就是說,閱讀能力並不高。
同時,抱著識字、學知識的目的讓孩子閱讀,使孩子主動想看書的行為減少,失去了主動學習的動機和興趣。認了很多字反而不願讀書了,達不到父母預期的目的。
早期閱讀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對書的興趣,進而培養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書里附載著知識和文字都評判早期閱讀成果的標準,識字和學知識都是閱讀的副產品。
別為了追求讀書的數量而拒絕重複
明明昨天剛讀過的繪本今天卻又要求重複,為什麼一本書要反反覆復讓父母讀十幾遍?多看幾本不同的書難道不好嗎?於是,很多父母會拒絕孩子選同一本書,而會選擇給孩子讀那些孩子從沒看過的書。但實際上,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孩子喜歡選擇同一本書,不停的要求重複。
成人對於所有的故事,不管多麼精彩,統統都是看一遍或聽一遍就夠了,因為我們的心智已經足夠成熟,我們可以在一遍過去之後就清楚地記住所有精彩的情節,並最大化地體驗到來自這些情節的樂趣或其他情感共鳴,但孩子就不一樣了,孩子們對這個大千世界的閱歷非常有限,而且他們接受信息的能力也不像我們成年人這樣快速有效,所以,雖然同一個故事他們已經聽了很多遍,但實際上每一遍他們都會有新的不同的收穫,父母可能給他講到十遍二十遍時他才能慢慢理解繪本的內容。
總之,父母請記住,繪本閱讀最關鍵的目的不在於教會孩子一個道理或者某種知識,而是通過親子閱讀與孩子度過美好的歡樂時光,分享愛和快樂。可能多年以後你的孩子長大,也許不會記得你曾經講過的任何一本書,但是如果他能夠記住你輕攬他入懷並閱讀書中一個片段的場景,那就是最大的意義。
取文自…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搜狐  本文網址:http://tw.aboluowang.com/2018/0930/1182031.html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小富苗 Copyright © 2011 Designed by Ipietoon Blogger Template and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