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從“暴君”到好脾氣媽媽,我用這三個工具做到了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曉曦說 
很難想像,曾經的葉楓是孩子眼中的魔鬼。
她的脾氣,她的執拗曾經讓孩子深陷情緒的黑洞,以至於夜夜大哭,無法控制。
當她逐步意識到孩子的失常是源於自己的情緒問題時,她決定付出一切也要讓局面改變。
這個過程對誰來講都不容易,但她做到了。她用了三個工具來幫助自己走出對孩子的情緒暴力。
她說,這是她作為二胎媽媽最大的驕傲!

坦白講,我以前是個暴脾氣,跟現在看起來的樣子截然不同。

那時候我是任由自己發脾氣的,因為我覺得這是我的脾氣,天生的東西怎麼改的了,只有靠身邊人去適應了。

可事情並沒有按著“別人應該來適應我”的思路來進展,而第一個給我打擊的就是我家老大,一個看似是走女漢子路線的敏感女兒。

1、我差點被老大折磨瘋



老大一歲七八個月時,家裡發生了一件離奇的事情。

她連續十幾天,每天夜裡12點開始準時大哭,整棟樓都可以聽到她的哭聲。哄她、抱她都不
管用。

每天晚上一到11點50分,我的汗毛都是立起來的,因為是真的害怕。我給她喊過魂、帶著她去看過中醫都不管用,老公面臨情緒崩潰,我甚至有了抱著她從樓上跳下去的想法……

那段日子我每天都在煎熬中度過,不知道哪裡才能找到希望之門。輾轉尋醫中,有人給我介紹了中科院兒童心理研究發展中心,我不假思索地帶著她去了。

進門剛一坐下,老師就明確的告訴我,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我一下子就有情緒了,我說我已經很努力了,看了很多育兒書,也很民主,什麼都跟她討論,我有什麼問題?

老師沒有說話,把孩子帶到另一個房間跟她玩沙盤,讓孩子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挑出來,然後按著自己喜歡的擺法放在沙盤上,想怎麼放就怎麼放。然後給她講故事,這樣一次活動的時間是一個小時左右。

我們去了十幾次,每周老師都帶她玩一個多小時,然後告訴我今天孩子的表現,都跟孩子玩了什麼。

每次她都會問我這個星期孩子有什麼變化,我有什麼問題,我就會跟老師聊聊家裡發生的事情。
就這樣堅持了差不多3個月的時間,孩子的情況開始好轉,直到快2歲時才真正解決。

現在回顧這段經歷,才真正理解了老師最初的那句話“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正是由於我的脾氣和情緒導致的。

在女兒學會自己穿襪子之後,我認為自己可以脫身了。當她明明自己會穿襪子,卻想讓我給她穿的時候,我就會表現的很強硬,堅決不給她穿,絲毫都不能妥協。

我覺得這孩子太任性,就跟她不停地講道理。如果我講了她還不聽,我就會忍不住動手打她。

類似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孩子的情緒在這個地方被卡住了。

當她的委屈和恐懼情緒越積越多,累積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演變成了夜裡撕心裂肺地大哭。

孩子小還不會表達,她是要藉助這種方式來表達對我的反抗,對這個世界的反抗。

而那時的我完全是遲鈍的,沒有感受的。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會與我的情緒有關,壓力大到我已不自知。天曉得在孩的心裡,媽媽已經是個面目猙獰,一手遮天的魔鬼了。

那時我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孩子一有什麼看起來不正常的地方我就會非常緊張,覺得是自己的失職。

面對家人的質疑,我就像頭隨時會眼紅的獅子,誰要說我做的不好,或者做的不對,我就要拼命證明給他看我是正確的,然後關起門來“咬傷”孩子。

2、不是改不了,是還不夠痛

經歷了老大的情緒事件後,我真正開始了理論加實踐的學習,每學一個方法就在生活中去試用,不管用就積極調整,管用就堅持到底。

和大多數脾氣暴躁的父母一樣,我以前也認為脾氣這個東西是娘胎裡帶來的,怎麼可能改的了?

但老大夜哭這件事真的讓我們全家臨近崩潰,已經痛到我不得不對自己開刀的地步了。

改變自己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寧願死守著脾氣是改不了的信念而故步自封,把放縱壞情緒的機會留給自己,最終讓孩子成了受害者。

如果你足夠智慧,就不要撞到牆後再選擇改變,不要讓吼叫成為你對待孩子的習慣。因為那時你很可能已經付出了代價,孩子變得膽小封閉,或者從此關閉了對你的心門。

當你堅信脾氣是可以改變的,你就要花時間和毅力去練習了。當情緒即將爆發時,要暗示自己我可以比上次做的更好,比如發作時間短一點,發作後要與孩子和解等。

每次進步一點點,把自己發脾氣的時間從一周三次降為兩次、再降為一次,直到不再發作。

與此同時,當你接納了自己的情緒,願意與它和解時,你會驚喜地發現在情緒來臨時,你不是山窮水盡的,而是有很多實實在在的工具是可以去學習,可以去實踐的。

3、我終於走出了情緒暴力

老二出生後,我已經能夠做到有意識地察覺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了。但當瑣碎的事情成倍增多,尤其是兩個孩子的戰爭不斷時,我倍感壓力。

但我告訴自己絕不能回到怒吼的老路上,我需要用切實有效的工具來避免我對孩子施加的情緒暴力。

在這個過程中,這三種工具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了我,讓我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帶兩個孩子也不會焦頭爛額地大呼小叫。

第一個工具叫做續滿能量杯。

很多時候,當我們忍不住發火時,是因為我們已經太疲憊了,身心的疲憊讓人難以做到好好說話。

當你自己的能量被一點點耗盡,而你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時,你必須要給自己補充能量了。

這時候我會安排老公看一下孩子,我到別的房間去休息一下或者跑出去做個按摩,總之到了要給自己補充能量的時間,要毫不猶豫地馬上開始。

不要為自己出去做個按摩而感到內疚,這沒有什麼可內疚的,放鬆是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

如果你把自己的能量杯盛滿了,每一刻都能帶著愛而不是怨去照顧孩子,那孩子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光彩。

第二個工具是享受特殊時光。

每天帶兩個孩子,日復一日的重複生活很難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更少了那份對歲月的期盼和新鮮感。

為了能讓自己持續保持積極飽滿的狀態,我和老公約定每周有一個晚上等孩​​子睡覺後拜託老人看一下,然後我們一起去看電影。

這樣我在心理就會有所期待,期待每周有一個不一樣的夜晚。電影院離家不太遠,看完了我們會手挽著手走回家,好像當年剛相識一般。

每週日的下午,我會讓老公帶孩子去上英語課,然後安排一段屬於自己的特殊時光。

可能是找個有情調的咖啡館去讀讀書,與幾個許久未見的朋友敘敘舊,或者在打折季瘋狂購物。總之,這個時間我做主。

第三個工具是創建冷靜空間。

當我遇到來自孩子的挑戰,意識到自己即將進入戰爭狀態時,需要一個空間讓自己清醒和冷靜。

這個時候不是跟孩子​​講道理的時間,因為她也在情緒裡,根本聽不進你的道理。你們需要做的就是回到各自的冷靜空間。

這個空間不是在你和孩子在劍拔弩張的時候臨時創建的,而是在你們平時關係好的時候就要提前溝通好。

找一個你們心情都不錯的時刻,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也都會發脾氣,這很正常,不是什麼問題。

問題是當情緒來了,我們要怎麼去面對它和處理它。處理的方式之一,就是找到一個舒服的地方,讓自己冷靜下來,而不是立刻大喊或大哭。

當孩子四歲以上時,就可以用這個工具了。媽媽先做給孩子看,比如我找的就是臥室的儲物間,那裡面都是我喜歡的東西。拿出來擺弄擺弄心情就會好很多。

我告訴老大我的選擇後,她挑選了自己房間的榻榻米,上面有一個她自己創造的公主城堡,她說媽媽我鑽到裡面躺會就好了,公主也有生氣的時候,但不會一直生氣的。


找到各自的冷靜空間後,當我們再遇到情緒即將失控的情況時,我會說現在我們回到各自的冷靜空間,一會再見面。

其實在我說完這句話時,很多時候就已經讓情緒暫停了,這就是一種催眠和暗示。然後我們分開去找自己的冷靜空間,以最舒服的狀態面對當下的那個自己。

在我和孩子共同使用這個工具後,不但我逐步做到了不再發脾氣,令我驚喜的是,孩子也不再覺得情緒是洪水猛獸了,她會覺得自己是有掌控感的。

當孩子和我或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發生情緒衝突時,也會用同樣的辦法面對和解決。

回顧自己養育孩子的這些年,從對孩子施加的情緒暴力,到自己一步步走出這個陰影,付出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

今天,看到兩個孩子能像我一樣接納情緒、善待情緒,我覺得是我們這個家最大的福氣,也是最大的財富。


取文自壹父母…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父母對金錢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未來能否豐盛!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很多家長不願意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給孩子花錢的同時反復強調金錢多麼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等,孩子由此收穫到的是匱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錢的關係沉重艱難。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很多父母在後台不停地諮詢我們:孩子該如何教育?如何讓孩子品行好?等等。在傳統的教育裡,我們在孩子面前說“粒粒皆辛苦”,說“不要亂花錢”,說“我們養家好辛苦”……其實這些並不能讓孩子內心更加富足,品行更好,也無法讓他們生活得愉快。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快樂

生活質量並非由物質決定,而是由心靈決定。一位朋友富有而且修養氣質很好,兄弟姐妹也都如此。她的童年時代,物質上大家都很貧乏,但他的媽媽總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時不時給孩子們帶回一些美好小玩意,從來不對孩子傳遞生活艱辛、金錢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這樣的沉重感教育,孩子們一直感覺內心富足流動,所以後來到社會上憑藉自己的能力,各個富有而且有精神追求。

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轉變

見過幾個這樣家庭出來的人,出生於中國最貧乏的年代,父母一貧如洗,但即使半年只能吃一頓肉,也願意叫上孩子和朋友們一起快樂分享,孩子們精神氣質如貴族一般。後來等政治環境一好轉,他們總是能最先找到出路。三代出貴族指的不是必須三代財富才夠培養出貴族,而是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轉變。

所以說,不是貧富而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未來能否豐盛。很多家長不願意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給孩子花錢的同時反復強調金錢多麼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等,孩子由此收穫到的是匱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錢的關係沉重艱難。

精神分析心理學說,童年親子關係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通俗點講,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序員,童年父母給孩子潛意識寫入的是匱乏與沈重,孩子未來怎能豐盛流動?帶著匱乏感來到社會上,潛意識指揮著自己,也容易處處體驗匱乏與沈重。

例如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好工作,總是找吃力不賺錢的活,即使賺到錢也無法輕鬆享受,一給自己花錢就覺得愧疚,同時容易過度囤積東西,造成更大浪費。例如曾經總被父母說不要浪費護膚品,自己賺錢後忍不住買大量護膚品,卻捨不得用,最後都過期浪費。

如果父母經常傳遞的是:物質攀比可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可以了。那麼孩子未來很可能收入一般,賺錢上“不思進取”,卻又同時物慾難填,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盲目囤積。

一位媽媽觀察發現,給女兒買的玩具或手工材料,若教育說要愛惜,不要弄壞或浪費,基本上這玩具或材料就被女兒閒置,時間長了不是放壞了就是找不到了,完全違背當初買它們的初衷,造成更大浪費。還有媽媽反饋說,給兒子買了顏料和畫筆,教育兒子不要浪費顏料,結果兒子只用畫筆劃畫,不用顏料。

這是為什麼呢?孩子對父母傳遞的能量非常敏感,父母傳遞的是制約和沈重感,孩子一碰到這個東西就能感受到,所以寧願不碰。

孩子不會用頭腦自欺欺人,無論大人認為道理多正確,孩子直接從能量層面感受大人傳遞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如果父母持續不斷以正確為理由強加各種負能量,孩子最終也就變得如大人一般,活得沉重壓抑,制約在所謂的“正確人生道理”中。

是否孩子的慾望都要滿足?

有人問,是不是孩子的慾望都要百分百滿足?

孩子的慾求滿足還是不滿足,取決於你的能力和意願。有能力也願意滿足,就輕鬆愉快的盡情滿足,多多益善。沒能力或者不願意滿足,就直言相告:我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或者我就是捨不得錢。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誠實。誠實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很多滿足,會知道那是父母的問題,不是自己不配得,未來依然可以通過工作賺取豐富物質生活。

有一個孩子要一樣東西,媽媽講各種不給買的理由拒絕孩子,孩子直接問:”媽媽你為什麼見不得我開心?”孩子經常能簡單通透的看到本質。父母若對自己內心的匱乏感沒有覺察,會無意識地傳遞給孩子。自己小時候沒得到過的快樂順暢,所以也要跟孩子較勁,讓孩子處處擰巴。

教育家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就在他們或是粗暴,或是和藹地奪走那些讓我們愉快的事物時,他們總會不忘附加這樣一句:這樣做是為了你好。而這真的是一句帶有說服性的辯詞,它會在最後使我們也同意毀滅自己。”

不要評判孩子的慾望,講一堆理由證明孩子不應該提這個要求,甚至自欺欺人說這麼做是為孩子好。孩子需要什麼,就是需要什麼,可能在你眼裡那個根本沒必要,但在孩子心裡就是他想要的。無論買或者不買,請尊重孩子的慾望,你可以不滿足,但是不能自以為是去評判。

富養窮養取決於父母的心態,而跟經濟能力關係不大。一些身價千萬的父母,去趟香港給孩子帶一堆上千塊的童裝,因為這是父母想要的。而孩子喜歡的貼紙或搖搖車,卻經常跟孩子較勁,給孩子製造匱乏感。這樣的孩子長大一些,容易變得欲壑難填,跑車名表攀比著買,也很難彌補童年的匱乏感。然後所有人都會感嘆一句:就是父母太溺愛了,造成孩子如此奢侈浪費。

溺愛幾乎是家長的萬金油標籤,孩子出啥問題都往溺愛上貼,典型的漿糊邏輯。那些口口聲聲富養就會把孩子養成李天一的網友,按照這個邏輯,豈不是窮養的孩子就要變成馬加爵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眾人皆知,人類一個需求層次滿足後自然向更高層進階,這再自然不過的常識,到了自己孩子身上,有些人竟生出“越滿足越沉溺越瘋狂要求”的妄想,而且以此妄想為理論依據,時常跟孩子的需求較勁,就是不讓孩子順暢開心。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心窮之人一旦擁有權力便容易窮奢極欲,劉志軍成克傑等著名貪官都回憶說,出身窮苦是“思想走偏”的原因之一。

你的慾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東西

誠意面對孩子需求,不跟孩子較勁的父母,都會發現孩子的心是那麼純淨易滿足。

小育在諮詢中遇到一個全職媽媽的兒子4歲,內向膽小,見人從不打招呼,也不願意跟人分享零食或者玩具。因為長期限制吃巧克力,兒子對巧克力呈現出成癮般的痴迷。後來這位媽媽自省,決定徹底放開限制,去香港買了一旅行箱巧克力。孩子開始不敢相信,問媽媽這些都是給我的嗎?媽媽確認說這都是給你的,你想怎麼吃怎麼吃。結果孩子一路主動跟出租車司機聊天,電梯裡見人就招呼,主動分享,單純快樂得像小麻雀。

一箱巧克力,就給孩子帶來天堂般的快樂,充沛的能量流動。對孩子來說,快樂不在於價格標籤,而是被父母充分的看見和回應。在網上看到一句話說得挺好:如果我能吃2塊巧克力,你願意給我10塊,剩下8塊都在說:我愛你。

童年長期的匱乏感,逐漸凝固成內心黑洞,真正欲壑難填的都是成年人的黑洞。成年後的黑洞依然可以通過自我覺察療愈。若把最惡劣的想像投射給孩子,通過打壓孩子欲求轉嫁自己的匱乏痛苦,還美其名曰為孩子好,則至少毀三代。

父母在童年滿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來在哪些方面就會流動而不執著,有自由去體驗更高級的需求層次。安全感被充分滿足的孩子,將來不會在婚戀中只敢要安全無害的人;物質需要被父母及時肯定回應的孩子,人生追求不會只停留在賺錢層面;一個各方面被充分滿足和自由的孩子,自然綻放不可思議絢爛的一生。歷史上最傑出的藝術家、哲學家大多出身富貴之家或者有貴族供養。

父母無論貧富,都可以給孩子傳遞:你的慾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東西。那麼孩子未來自然會物質豐盛而且不執著奢靡。

寫在後面:

請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分享給他工作並獲取金錢的樂趣;

請不要再嘮叨孩子珍惜花錢,而是告訴孩子你值得富足美好的物質生活;

請不要再傾述養家多辛苦,而是講述你為這個家庭奮鬥的自豪和滿足;

為了孩子未來精神和物質的豐盛,請收回我們對待生活的沉重和匱乏感,將希望與豐盛傳遞給下一代。

取自網路文…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教孩子理財,上學前就可以開始了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最近帶妮妮去商場,她看見什麼都想拿,全然不顧價錢,我們如果不同意,她就滿地打滾、連哭帶嚷的,弄得我們很尷尬,最後不得不屈服。——妮妮媽媽

我們家南南則是個小財迷,每次一說讓他幫忙做點事,他就會說:“你要獎勵我多少錢?”——南南爸爸


我們都知道,應該讓孩子了解物品的價值,但是應該怎樣教給孩子呢?什麼時候和孩子談錢?怎樣培養孩子合理的消費行為?怎樣讓孩子對錢有個正確的認識?過早地談錢,會不會也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成小財迷,分不清楚錢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對於家長來說,可真是一個兩難的抉擇!


該不該給孩子錢?

現在的孩子經常會收到各種零用錢,比如過年過節的壓歲錢。如果父母沒有任何解釋就“沒收”了這些錢,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了,產生不公平的感覺。

當孩子漸漸長大,尤其是上幼兒園之後,就會有消費的需要,如果父母嚴格控制,可能會促使孩子從別的渠道要錢,比如爺爺奶奶那裡,因為得來全不費工夫,更可能會形成不合理消費行為,慾望越來越大,虛榮心越來越強。

所以,只有讓孩子接觸錢,對錢有個合理的認識,知道錢的來源、使用和管理,才能讓孩子儘早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鍛煉孩子的理財能力。



理財應該從幾歲開始?

5~7歲是兒童數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孩子對數字除了形象的認知外,已經開始抽象的思考。而且,這個年齡的孩子大多數已經上幼兒園,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商品,也會有更多的消費需求,比如買文具、送朋友禮物、訂購圖書雜誌等。因此,這個時期可以開始進行早期理財教育了。


怎樣教​​孩子理財?

1.買個記帳本 理財必須有“財”。爸爸媽媽可以暫時充當銀行,將孩子得來的壓歲錢先存入“銀行”,然後教會孩子在記賬本上分門別類地記錄收支情況。比如按月分配預算,併計算每個月的收入金額、收入來源,消費金額、消費用處、消費日期等。告訴孩子,如果這個月節省了花費,下個月的預算就會提高,長期如此就能攢夠大點額度的錢,買自己期望的但是價格可能比較貴的物品。

2.做個好榜樣 很難想像花錢大手大腳、喜歡攀比的父母能培養出勤儉節約、有合理消費觀念的孩子。為了讓孩子有形象的認識,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帶孩子去一些很容易看到買賣的地方觀察和體驗,比如菜市場,讓孩子體會掙錢的艱難,了解錢的價值。

3.引導孩子的消費行為 多用錢“買”一些“精神商品”。比如,在節日期間不妨帶孩子逛逛書店,看看優秀的兒童電影、話劇,參觀博物館等。鼓勵孩子在為長輩、老師、朋友選禮物的時候,多選擇合適的、花心思的禮物。還可以鼓勵孩子結合自身能力積極參與一些慈善活動。讓孩子知道錢除了滿足自身需要外,還可以造福他人。


溫馨提示:

可以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或智慧獲取財富,比如讓他們在不妨礙學習的同時利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一些同齡人的生活學習用品。父母們如果相互認識,還可以舉辦一些兒童跳蚤市場,讓孩子們自己定價、買賣、結算等。

一般不建議讓孩子通過做分內的事情來掙錢,比如打掃自己的房間,收拾玩具等。也不建議付費的方式交換親情,比如給家人洗碗,幫爺爺奶奶按摩等。


取文自…《父母必讀》雜誌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千萬別讓孩子在暑假養成這幾大壞習慣!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暑假來了,孩子們高興了,家長卻擔憂了,這是因為孩子們暑期容易養成許多壞習慣。下面我們來看看孩子暑假壞習慣的排行榜吧!

--壞習慣第1名--

整天睡懶覺

偶爾睡個懶覺當然不是什麼大問題,可是如果天天睡懶覺,睡到中午才起來,那就成問題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亂,連帶著吃飯、遊戲、學習……什麼都跟著亂。

更糟糕的是,等到假期結束,還要恢復到早睡早起的規律作息,由於原來的生理時鐘已經打亂了,又需要一段時間重新調整,多折騰啊。之所以把睡懶覺列在假期壞習慣的第一位,主要是在於它昭示著假期壞習慣的最大根源:失範,就是沒了規矩。

專家支招: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時的規矩來,稍稍寬鬆一些,偶爾做些平時不能做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假期沒有規矩,而是要有“假期的規矩”。比如睡懶覺這件事,重要的不是幾點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對固定的時間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麼時候就睡到什麼時候。



--壞習慣第2名-- 

“狂”吃零食

對小孩子來說,吃和睡就是最大的問題。放假在家,各種零食隨手可得,放假期間,父母對此也比較放鬆。吃多了零食,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不好好吃正餐了,有的父母在這時候會生氣,飯桌就變成了“戰場”。

專家支招:跟睡懶覺的問題一樣,當然可以讓孩子吃一點零食,這也是生活樂趣,但最好能事先商議好一個比較合理的飲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點什麼東西、吃多少,別人給零食時怎麼處理,等等。

--壞習慣第3名--

“宅”在家

看太多電視帶來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活動不足,老是窩在家裡,還常常伴隨著吃零食的壞習慣。容易發胖不說,精神狀態也不會好,常常是一副懶懶的、百無聊賴的樣子。

專家支招:週末父母有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公園逛逛,或者安排一些體育鍛煉,連逛街也算是一項“運動”。父母要上班的時候,也要請看護人多帶孩子出門玩,還可以鼓勵他跟小區裡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間的追逐打鬧,自有他們的樂趣,也達到了活動身體的目的。

--壞習慣第4名--

“沉迷”看電視

看電視其實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只要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小孩子是不會太過分迷戀電視節目的。說現在的孩子貪戀電視,更多是因為沒有比它更有吸引力的事情罷了。此外如果孩子已經懂得上網,做父母的可能還會擔心他“沉迷於網絡”甚至“染上網癮”。

專家支招:看電視太多會影響視力、智力、運動量等道理不妨都跟孩子講講,相比簡單粗暴地“我不許你看電視”而言,這是更尊重他的方式。當然這些話可能孩子聽得都膩了,因此最好的辦法還是和他“談判”,得出一個大家相對來說能夠比較認可的方案,因為是他親自參與製定的,他就會有意願去遵守。

給孩子決定自己要做什麼、該做什麼的自由,而不是亦步亦趨地跟在他屁股後面說:“不要看太多電視!”“你怎麼又在上網?”簡單說吧,換了是你整天被人管著,你煩不煩,又會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呢?

--壞習慣第5名--

“兩面派”搗蛋鬼

說到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保姆帶孩子的情況,可能會過分溺愛,一方面助長了孩子的一些壞毛病,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和這些看護人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看法、做法不一致,小孩子可是很會察言觀色的,容易變成小小“兩面派”。事實上這種不一致會給孩子造成混亂的感覺,對他的心理和人格成長很不利。

專家支招: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做父母的首先要拿穩主意,然後儘量和其他看護人溝通,保持一致性。每天晚上不妨趁著一起吃飯或飯後活動的時間,開一個小小的家庭會議,把孩子在這一天裡的表現說一說,大家評議評議,不帶批評色彩,更不是開“批斗大會” ,只是把事情都拿出來讓大家知道,讓一切都變得公開、透明。當然,著重表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壞習慣第6名--

不學習不做作業

有不少父母認為放假了就讓孩子“放鬆放鬆”,不用參加興趣班,這是很好的見解!不過,需要每天都有一定時間用來學習,不能隨意間斷,即便在假期裡也需要堅持。

專家支招:事先跟孩子一起商議好大家都能認可的日程表,可以規定每天幾點到幾點是學習的時間,或者規定每天要有多長時間是必須用於學習的,或者每天要完成多少學習任務,但具體安排在什麼時候可以相對靈活一些。

--壞習慣第7名--

耍臭脾氣

作息紊亂和“宅”在家中的副作用,就是孩子愛耍脾氣了。而孩子通常覺得“我辛苦了一個學期,假期就應該放鬆”,不僅在家為所欲為,連脾氣都見長了。

專家支招:為什麼孩子在學校就會遵守規矩,在家就肆無忌憚。其實是因為,家更讓他有歸屬感和安全感。這不見得是壞事。但也需要給他建立一定的規則和秩序,這樣他才能更自如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如果太過放任,反而會使他缺乏安全感,茫然不知所措。



其!實!

--最!大!的!壞!習!慣!--

玩!手!機!遊!戲!

取文自中國教師報…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尊重孩子和溺愛孩子的界限在哪裡?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一位媽媽跟朋友聊天時,說“如今做媽太難了,我是尊重孩子,卻被親朋好友指責是溺愛。請哪位大神告訴我,什麼樣的愛是溺愛?”



其實,為人父母誰沒有這樣的困惑?
嚴厲了,怕孩子變得膽小怕事。
鬆懈了,又擔心調皮得無法無天。
就這樣陷入兩難之境…


1)
事實上,有一個非常感人的小故事:
一個小男孩看故事入了迷,
故事裡說有人給國王貢獻了一條桌布,
髒了不用洗,
只用在火裡一燒就乾淨了,
原來這個桌布是石棉做的。

小男孩死活不相信居然有燒不著的布,
男孩的爸爸為了給他演示,
不顧媽媽的反對,
拆了家裡的電熱杯,從裡面拿出石棉,
然後放到煤氣灶上燒給他看。
果然那塊石棉沒燒著,反而變白了。
從此小男孩知道了石棉燃點高這個事實。

二十年過去了,爸爸在電話裡問他,
skype為什麼登錄不了,
怎麼下載電影,
為什麼顯示器不亮,
電腦越來越慢是怎麼回事。

每當他犯懶不想回答時,
他就想起二十年前的那個週末,
在燃氣灶上安靜躺著的那塊石棉。

這樣的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又會怎樣呢?
大多數父母都會說“你太小了,以後再說”
或者直接說:“不能這樣做,不要問了”

而父母的態度往往會影響孩子
有時一輩子都有印記。

孩子會慢慢地習慣父母的冷漠,產生隔閡。
當有一天父母心情好了,就想著跟孩子親近。
可發現孩子早就習慣沒有你的時光了。
也送你一句“一邊玩去,我有事。”


2)有一位父親講起孩子的故事,
說那時候在老家,兒子常常跟奶奶一起午睡。
有一天,他在房內看書。
突然聽到兒子在對面屋內大哭。

他知道這個孩子一般不會如此哭鬧不休,過去一看。
發現孩子奶奶倚靠著大門沒有理孩子,任他兀自哭喊。
見這位父親來了,便斥責“你還不去管管你兒子。”

進去只見他光著屁股在那哭著。
原來是午睡尿床了。
大概所有的小孩都避不開這件丟人的事…
奶奶沒有動手打他,但是給他換褲子的時候,他還說不穿那條綠色褲子。
這時奶奶就火了,說尿褲子還沒挨打,還好意思挑三揀四。
邊罵邊給他套了進去,現在又被他自己給踹了出來,踢到了地上。
哭成了淚人。

這個父親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其實是尿床了,本身就不好受,怕挨批評,想轉移大人們的注意力,但是奶奶把所有事情強加到一起,一味斥責他,讓他的情緒失控了。

父親去抱他的時候,他還很抗拒。
於是這位父親跟他說“尿床了沒關係,爸爸小時候也經常尿床,有一次還被你奶奶打了屁股呢,小孩子都是這樣,等你長大就好了。”
於是兒子的情緒稍微緩和了一點。

“來,告訴我,為什麼不穿這條褲子?”
“痛,穿著不舒服”
這位父親掀起他衣服看了一下,原來是褲頭的鬆緊帶太緊,勒出了印子。

這時他就不吵鬧了。
看到做父親的在櫃子裡找衣服,奶奶看不過去了。
“就知道慣著他,我看你今後怎麼管得了。”
這位父親沒有說話。
孩子這時候需要理解,需要安慰。
如果這也是溺愛,那就這樣愛著他。

3)
如果一定要給尊重和溺愛找一條界限的話。
我覺得幾乎不可能,但我們還是可以去找參考點。
我覺得有兩個參考點可以考慮:
看父母是不是尊重“孩子還是一個'孩子'”。
另外看孩子發脾氣或者需求時,是因為能力的限制還是故意地發小脾氣。
這其實就是對父母的考驗了。
尊重“孩子還是一個孩子”,不是說“孩子小,什麼都不懂,以後再說”的放任不管。
而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他們的需求。
我們見過太多被溺愛毀掉的孩子,要么出於放任而沒有規矩的愛。
要麼是父母被孩子控制,失去了原則和方向。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提的小要求並不過分,那是他們內心的期盼。

上次看了一位媽媽的文章,提起一家人去海邊玩耍的故事。
回家的路上,孩子弄丟了貝殼而哭鬧不止。
因為天色已晚,媽媽並不想“寵溺”孩子而折返回去,想讓孩子接受“人生是充滿無奈的。”
而爸爸卻答應陪孩子回去再撿一次貝殼。

這時孩子喜笑顏開,開心地撿回了滿滿的一袋貝殼。
這次經歷,讓媽媽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
因為孩子一直記得這件事,還跟老師同學分享這個溫暖的故事。

人生的確充滿了無奈,不是什麼事都會順心順意。
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為什麼不多給孩子一些這樣的溫暖呢?


孩子有時候真的只是一個孩子而已,多給他們一次機會。
有時候,我真的喜歡小豬佩奇里那個憨憨的可愛的豬爸爸。
有一冊書裡,他們也是一家人去旅行,佩奇3次弄丟了泰迪娃娃。
但是爸媽沒有責備他。

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的愛,會給他們最大的感全感。


4)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請一定多一點耐心。
一位母親在整理東西的時候,總會不小時弄丟孩子的小玩具。
他就會哭著要媽媽給找回來。
怎麼辦?
於是就會經常看到一家人翻開垃圾袋找東西的場景…

無論最後找到與否,這都會讓孩子覺得在這個家庭裡,她是被尊重的獨立的個體。

而媽媽也學會在丟東西前詢問一下小傢伙還需不需要。
這就是小小的尊重吧。

瞧!看上去像極了溺愛。
可這都是孩子正常的表達和需求呀!

反而讓父母得到了成長,學會尊重孩子,學會如何去愛孩子。

告別溺愛,教他勤勞善良,正直勇敢,但也告別粗魯,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喜歡看動畫,不要阻止他,幫他調節好時間,保護好眼睛;

如果你的孩子不願意贈送給小伙伴自己心愛的玩具,可以勸說他但不要強迫他,他應該學會分享,但更應該學會行使保護和支配自己所有物的權利

取文自洛可可美術基地…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

孩子將來會不會孝順的4個特徵,第二種必須立即糾正!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養一個孝順的孩子,跟父母的言行有很大的關係,父母的某些行為會直接導致孩子的不孝順。如果發現孩子有下面這4種行為,父母就需要及時引導了!

在很多父母的口頭禪是:“孩子,家中好吃的都是你的!”“寶貝,為了你我們可以犧牲一切!”“你就只負責好好學習吧,其他事情都讓媽媽來!”……
他們以為這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卻不知道一直這樣做,孩子就會越來越隨心所欲,一點也不會體諒父母。
養一個孝順的孩子,跟父母的言行有很大的關係,父母的某些行為會直接導致孩子的不孝順。他們用錯誤的方式讓孩子成材了,卻忽略了教導他們要孝順。

如果發現孩子有下面這4種行為,父母就需要及時引導了!

1) 頂撞父母,惹父母生氣,這是孩子不孝順最常見的表現。



因為現在很多孩子是獨生子女的緣故,所以家長們就會對他們百依百順,爺爺奶奶也很寵他們。偶爾地一次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頂撞父母,隨心所欲。
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在言語上,他們沒有對父母起碼的尊重和客氣,甚至完全故意和父母反著來,父母說東,他們就非說西,唯一的目的就是讓父母生氣。
當然,這並不是說孝順就是要對父母百依百順。
當孩子開始頂撞自己,父母們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真的有些地方做的不好。
如果真的是孩子開始耍小性子了,父母就要開始引導孩子,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一談,多問問他們為什麼不開心,為什麼唱反調,耐心的指導他們,擺正心態。

2) 不懂得感恩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
孩子飯後推開飯碗就去看電視或去玩了,父母則忙碌著收拾碗筷;
家裡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留給孩子品嚐,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
孩子生病,父母便細緻入微地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甚至視而不見……

在這種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習慣了接受家人給予的關懷與愛護,會認為家人對自己的愛是天經地義的,卻不知道如何去愛家人、孝順身邊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可以從這幾點著手:
不要對孩子付出太多,干預太多,不要為孩子打理一切事務。
不要讓孩子吃“獨食”。
不要“有求必應”,更不要“無求先應”,不要讓孩子擁有的東西來得太容易。
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講自己工作的艱辛。
父母要給孩子做出榜樣,給孩子“回報”的空間。

3) 霸占東西

很多孩子覺得自己是家裡的小公主、小王子,好吃的、好玩的當然應該全部歸自己才對。
所以凡是家裡出現的自己喜歡的,就一定要獨占。其實這也是不孝順的一種表現。
父母是出於他們對我們無私的愛,才心甘情願把一切好的東西都給我們。
反過來,如果我們像父母愛我們的那樣愛他們的話,是不是也應該像他們一樣做呢?

事實上,孩子驕縱慣了,非但不會把家裡最好的東西讓給父母,反而毫不謙讓的霸占那些東西。

很多人只要餐桌上出現了自己愛吃的菜,就不許任何人動一下筷子;
有了自己想看的電視節目,就不准任何人動一下遙控器;
有了自己喜歡的玩具,連父母碰一下也不允許。
眼裡只有自己,沒有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這哪裡算得上是一個孝順的人呢?

4)習慣把錯推到別人身上

現在很多的孩子盛氣凌人,一點都說不得!
很多事情,明明知道是自己做錯了,當你說他一句,他愣把責任推得一干二淨,還把錯怪在家長身上,多說兩句,地上撒潑打滾讓人沒有辦法。
這類孩子,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而這一切都是父母的溺愛慣出來的。如果不及時改正,長大後肯定也好不到哪裡去!

百善孝為先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父母很多時候只想著怎樣讓孩子變優秀,卻常常忽略了要教孩子孝順。


一個從小能做到孝順父母的孩子,他的運氣一定不會差,未來一定會美好。

取文自我和你的世界…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親子】父母一定要跟孩子說的10句話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1. 孩子,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你。

每個人的喜好、修養、性格都不同。有人會因為你的相貌不喜歡你,有人會因為你的成績不喜歡你,有人會因為你的愛好跟他不同而不喜歡你……總之,你必須認清這個現實。

但是,這並不是什麼壞事,你更不用因此而否定自己。你只要堅持去做對的事、堅持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就可以了。


2. 孩子,要多說謝謝。


你身邊的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都沒有義務去幫助你、照顧你、容忍你。父母給了你生命,這已經是對你最大的恩惠了。

所以,當別人幫你一次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地說謝謝,否則沒有第二次了;當別人不想幫你的時候,也不要心懷怨恨,因為人家本來就沒義務幫你。再說了,你為人家做過什麼嗎?


3. 孩子,學習真的不是為我學的。

我為什麼一直催著你讀書、學習?只有讀書多了,你才能明辨是非,不至於被不懷好意的人蒙蔽了眼睛,不至於被膚淺的人影響了你的思維。

只有你成績好了,你才能有資格去選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才能有空餘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至於為了生存去委屈自己、忙碌一生。


4. 孩子,生命無比珍貴。

因為你們還小,所以生死這些事情還體會不到。而到了父母這個年紀,身邊的朋友已經有“先走”的了。要知道,看著同齡人去世,是一件十分悲痛而且令人恐慌的事情。

當然,比這更悲痛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所以,在你最無助、最痛苦、最孤獨的日子裡,要選擇堅強地活著。


5. 孩子,常回家看看。


說實話,每個父母都很矛盾,既希望孩子能展翅高飛,又希望孩子陪伴左右。越老越是如此。



所以,不論今後你多忙,請抽空回家看看,能為你做頓飯,能為你提前收拾一下床鋪,也是老兩口莫大的歡樂……


6. 孩子,愛情比你想的要偉大,但也更平凡。

愛情是建立在相互付出、理解、扶持基礎上的,愛情總歸會落實到柴米油鹽的生活中。

十幾歲的年齡,這樣的責任擔不起,你也給不了任何人幸福,所以,把珍貴的時光都用在做正確的、有意義的事情上吧,對你的未來有好處!


7. 孩子,正視生活中的不公平。

只要是社會,就充滿了競爭和不公,我們不用過分糾結於這些事情,努力提升自己才是靠譜的事。

如果你處於劣勢,整天抱怨社會的不公平會消磨你的意志,讓你沉淪,遭受更多的不公;如果你處於優勢,整天炫耀會蒙蔽你的雙眼,就怕有一天,你會墮落為你原先看不起的那類人。

8. 孩子,任何時候都要潔身自好。

任何場合下,都不要放縱自己,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要有自己堅定的原則底線,一些惡習,永遠都不要碰,比如酗酒、抽煙、毒品、亂性!


9. 孩子,錢很重要,但有些東西更重要。

金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窮困潦倒的人,幾乎享受不到尊嚴、家庭、教育、健康……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那些通過偷摸、欺騙來獲取財富的方法,你一次都不要去嘗試。


10. 孩子,凡事靠自己。


父母會老,陪不了你一輩子;兄弟姐妹,會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一大攤子事;就連你的孩子,早晚也會離開你,去成家立業……所以,唯有你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你必須得有自己的愛好,有健康的身體,自己快快樂樂地走到最後!

取文自 滁州在線 …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7月11日 星期二

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這位媽媽的做法厲害了!許多家長紛紛效仿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現在這個時代,手機作為生活的工具,已經融入了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和家長關於”手機"引發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

針對孩子沉迷手機這個普遍性的難題,給大家講兩則故事,希望大家能從中受到啟發,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少一些阻礙。

01)媽媽沒收了孩子的手機之後


小武媽媽因為孩子沉迷手機,上星期把他手機沒收了。前天陪孩子出門,他見到一個小吃店,說要去買點吃的東西。但媽媽在車上等了六、七分鐘還沒見他回,就自己下車去小吃店看看。

孩子正在店裡一個角落,玩一部智慧型手機。他一看見媽媽進來,就趕緊收起手機。

問他手機是誰的,他很不高興地說是借同學的,之前因為母子之間為手機多次發生衝突,所以,媽媽也沒有逼他交出來,就跟他說——盡快還給同學吧,今後不許找同學借。

從這件事我們發現一個事實:我們不給孩子買手機,或者孩子沒有手機玩,遲早有一天,孩子一定會從別的地方,用他的方式獲得手機來玩的。

02)孩子沉迷手機,家長強制禁止可行嗎?



近日,家在廣州的梁先生就嚐到了後果:兒子一怒之下,砸碎了家中價值180萬的古青花瓷碗!

他上五年級的兒子小浩,平時喜歡玩手機遊戲,最近更是迷上了,不論是在路上,餐桌上,還是在床上,總是低頭玩遊戲。

家長不論怎麼勸,小浩就是不聽。梁太太經常對著梁先生嘮叨,希望做爸爸的能解決這個問題。

梁先生趁著小浩睡覺,把兒子手機裡所有遊戲都禁用掉。

第二天,小浩發現遊戲點擊了卻玩不了,以為是手機壞了,立刻變得狂躁,把手機猛砸到地上,還跺上2腳。

媽媽上去阻攔,小浩又拿起桌上的遙控器,往外一甩,砸到了那個青花碗。碗,頓時碎了。

在孩子沉迷手機這個普遍性的難題面前,有兩種家長:

一種是強硬的家長。就像上面這位梁先生一樣,將手機沒收,或將游戲卸載。如果孩子偷偷玩,就打罵一通。

一種是軟弱的家長。父母奈何不了孩子的哭鬧和胡攪蠻纏,只好舉白旗投降,聽之任之。

這兩種做法,都危害巨大。


第一種,家長看似贏了,但付出的代價很大。

首先,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怨恨;

其次,孩子沒有發展出自律精神的機會,他很可能會偷偷借同學的手機玩遊戲,不會從根本上對自己負責任。凡是爹媽說過“不許玩遊戲”的,孩子一定摸了遊戲就不肯放手,只要有個機會就趕快玩。

再次,家長監督的成本很高,一不留神,手機、平板電腦就被孩子找到了,孩子也容易學會欺騙父母。

第二種,會讓孩子為所欲為,並學會怎樣用發脾氣來控制父母,怎樣讓父母感到內疚,怎樣對父母表示抗議。

這些孩子常常衝動、任性,無法控制,無法管教,並成為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合作的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被寵壞的孩子”

03)孩子對手機的渴望有錯嗎?

在家長的禁令面前,孩子是不會“坐以待斃”的,他們在快速地長大,能力在快速地增加。

所以,我們必須對孩子的成長有足夠的認知,否則,我們將犯的錯誤不是“掩耳盜鈴”,就是“自欺欺人”。

很多孩子在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基本上就開始對智慧型手機產生了擁有的渴望。孩子對智能手機的渴望,不是因為通訊交流的需要,而是對外面世界精彩的好奇。

這份好奇心,實在是太強大了,也是孩子對自己未來生命建立信心的很重要因素。

我們孩子已經完全可以真實地發現,在同齡人中有智慧型手機者,與沒有智慧型手機者區別極大,不僅僅在玩遊戲方面,還在人際交往的優勢方面。

在獲取大千世界的新知識方面,在與當下社會熱點信息,尤其是孩子們興趣最濃的時代偶像信息的接收和傳播等方面,區別更是突出。

這些區別的存在,意味著孩子的自信心和驕傲感的差異。

由此可見,我們給不給孩子玩手機,已經完全影響不到孩子有沒有手機可玩了。在這件事情上,讓玩不讓玩,只能向孩子宣告我們夠不夠愛他,尊重他,信任他。

04)限制孩子玩手機,父母應該怎麼做?

實踐證明,事先的約定比事後的懲罰效果更好也更容易實施,給大家提供一位媽媽針對孩子沉迷手機,想到的好辦法,就是跟孩子“約法三章”:玩遊戲可以,但要約定時間和規則,一旦違反,要承擔違約責任。通過這種方法,沒有任何一方會輸,可以稱之為“沒有輸家”的衝突解決辦法。

跟孩子“約法三章”的好處是什麼呢?

它會讓孩子更有參與感,孩子在完成約定時會更有積極性,成功率也更高。與父母強加給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會覺得約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對他自己參與製定的方案有更強的執行動力。

在和孩子“約法三章”時,要注意四點:

1、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進的行為。
比如:一天玩手機不能超過1個小時,玩手機必須是在完成作業以後。目標要具體、明確,便於測量。

相比“每天玩手機時間不能太長”,“每天玩手機時間不能超過1個小時”就更容易測量。目標具體、明確,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2、要清楚地說明孩子完​​成約定可以得到什麼,和沒有完成約定將失去什麼。

在此過程中,要少說“不”,多說“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約定,可以去看一場電影”,而不要說“如果你沒有完成約定,就不能看電影”。兩個說法意思雖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著積極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就更大。

3、要把約定書面化,並張貼在家裡的顯眼處,讓孩子和家長時時刻刻可以看到。

當孩子完成了約定,哪怕是階段性的約定時,父母都要及時給與鼓勵。當孩子沒有完成約定,需要承擔的違約責任也絕對要承擔。如果不追究違約責任,約定就沒有絲毫約束力了。

4、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約法三章”的“約”字。
在達成約定的過程中,要盡量吸取孩子的意見。千萬不能把“約定”變成父母單方向的“命令”。

任何時候,我們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須建立在無條件的愛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礎上。

否則,無論我們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內容是多麼的正確,對孩子的未來是多麼的有價值,都難以最後實現我們教育的期望,對我們的孩子成長構成真正的意義。

教育,要用“廣角”來看


取文自中國教育報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小富苗 Copyright © 2011 Designed by Ipietoon Blogger Template and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