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我小時候,記得姑姑家有個小閣樓,平時裡面是堆雜物用的,雜七雜八的東西很多,一般不允許小孩子們進去,我每次去姑姑家,都有一個很強烈的衝動,一定要去一次小閣樓。為什麼呢?因為大人不允許小孩子去,孩子往往對大人不讓做的事情充滿了好奇。
閣樓裡面到底有什麼?會不會有好玩的東西,我一定要搞個明白。
終於機會來了,那天大人們都在下面喝茶,沒人管我們幾個小輩,時機正好!於是我就迅速爬上閣樓看了一眼,當然裡面沒有什麼有趣的玩具,也沒有藏什麼寶藏,的確只是些雜物。
取自網路圖
但是經過這一眼,我當時覺得人生上升了好幾個檔次,知道了閣樓上到底有什麼,這個不能說的秘密,彷彿是我孩提時代最重要的見識。
很多孩子總有很多奇怪的想法,但並不是他們奇怪,只是孩子喜歡和大人唱反調。
如果桌上有一杯熱開水,你叮囑孩子不要去碰它,那麼接下來的時間他一定會對這杯水產生好奇的念頭,並趁你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碰一下。
“吃飯的時候安靜一點”,結果鬧得更兇;
“小心別把水灑了”,不一會兒,水灑了;
“明天別忘帶作業”,到了學校,發現作業沒有帶;
“不要偷吃巧克力”,回家一看,巧克力少了一半;
……
這種,越擔心什麼,什麼就越會發生的現象,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禁止”帶有很強烈的暗示性,激發了孩子心中的好奇心,促使去做那些被禁止的事。
2
越是擔憂,越會強化
就像心理學上的“墨菲定律”,很多事情沒有嘴上說說這麼簡單,當你越是擔心某種情況的發生,那麼它發生的機率也就越大。
在我上初中時,有一堂數學課令我印象深刻,通常教了新的知識點後,老師會出幾道例題讓同學上去做。不知為何我那天就特別緊張,心裡一個勁地祈禱別叫我,但老師恰好就叫了我,實際上那些題挺簡單的,但我還是沒有做出來。
自己給自己的擔憂,都會成為一種詛咒,何況是大人給孩子的過度擔憂呢!越是擔心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這一現像在孩子身上尤為明顯。
對孩子的過度擔心,會成為隱形傷害
如果一個母親總覺得自己孩子不懂事,事事要大人操心,將來一定會吃虧上當,那很容易這個擔心成為詛咒,孩子真會變得越來越不懂事,總出狀況惹人擔心。
小花幼兒園班上有個“嬌氣”的孩子,她有個口頭禪“我媽說了,我是早產兒,體質很弱的,不能……” 老師和小伙伴們也常鼓勵她跟大家一起做活動,但她總說自己不能這個,不能那個。或許小女孩被自己媽媽的“早產兒魔咒”點了穴,由媽媽的過度擔心使得她產生理所當然的無助感,這讓她放棄了很多對世界的探索和挑戰。
這一過度擔心帶來的危害遠超過早產兒本身,實際上,班上這個小女孩並不是最早產的孩子,還有另外幾個孩子比她更早出生,剛出生時體重也更輕,但這些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是早產兒,白白胖胖看起來跟其他孩子都一樣。
孩子習慣於把大人對自己的反映作為一面鏡子,並通過這面鏡子來了解自我。
在教育上的“墨菲定律”與“期望效應”不謀而合,在積極環境下不斷傳遞向上的期望,孩子會進步地更好更快;相反,如果長期傳遞一種消極的態度,那對孩子的發展會起到阻礙的作用。
期待與讚美會產生奇蹟。
3
與其禁止孩子做什麼,不如讓他嘗試一下
有段時間小花對我做飯這個過程很感興趣,每次我燒菜她都要跟過來看,“媽媽你在做什麼,讓我看看。” 一開始我當然不允許她在我做飯期間進入廚房,對5歲的孩子來說,廚房是很危險的。
取自網路圖
但我發現小花會趁我不注意企圖去扒開正在煮湯的鍋,我明白一味地去阻止她,她的好奇心會更強,還不如正大光明地給她看。我便給她搬了個椅子過來,讓小花站在上面與遠遠地看,讓她看了幾次我做飯後,小花覺得沒什麼意思,就再也不會進廚房悄悄做出什麼危險舉動了。
有位媽媽來找我諮詢時說“我家孩子太皮了。” 觀察了一下她兒子,果然很皮,動作幾乎沒有目的性並且帶有衝動的傾向。媽媽就時常提醒兒子:你不要……你不可以……房間外有個積木桌,小男孩看得眼睛都直了,媽媽大概是怕他會玩得太瘋,不讓他去。
最後我還是帶孩子去玩了,他不太懂怎麼拼搭,就把顆粒拿過來,再拿過去,抓起又放下,時不時還用眼端詳。他玩了很久,期間有看下我和他媽媽,從他的眼中,我能感受到他內心的喜悅。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孩子為什麼突然就“皮”了,就只是擔心他會皮,從而對孩子過度擔憂,結果就真的如大人所願,孩子真的皮了。當大人嚴防死守,不讓孩子有一些不良行為的傾向,但忘了孩子都有主觀能動性。
所以在安全的前提下,與其不允許孩子做什麼,還不如讓他去嘗試一下。
用期望做的事,替換不讓做的事
孩子更能接受正面語句,但大人往往會高估孩子的邏輯理解能力,常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要求他們。
小花在兩三歲時特別愛亂扔玩具,奶奶常叮囑小花不要亂扔東西,並認為孩子應該會自己把玩具收拾好。但小花不會想到這麼多,不會去主動收拾。
這樣說其實更好:“亂扔玩具的話,他們會找不到家的,你之後也找不到他們一起玩了,跟媽媽一起找盒子把他們放好吧!”
必須說“不可以”的時候
可以給孩子一個簡單的解釋
在孩子企圖去做有危險的事實,當然要用不能及時制止,但在製止的同時,要附上解釋說明。
“剛燒開的水是很燙的,不可以用手直接去碰,不然你的手會受傷,爸爸媽媽也跟你一樣,我們不能直接去碰開水。”
試著用正面積極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擔憂,伴隨著父母的信任和支持,孩子更能把精力集中在目前的事上,因為有父母積極的態度,孩子們更能關注事物美好的一面。
聰明的家長一定不會和孩子的本能對著幹,別再不經意間剝奪了孩子發展自身能力的權利,如果轉換思路,順應著他們的本能,把“你不能……”變成“你可以……” ,一切就能迎刃而解。
取自網路文…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