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平板或智慧型手機,對有小孩階段的父母親而言有時可真是大恩人,卻又讓父母擔心萬分。怎麼說呢? 先看看下面這段情景,是否在你身上也扮演過同樣的戲碼?
“好不容易周末到了,志明與春嬌這對夫婦滿心高興地和朋友約好到網路上頗負盛名的餐館吃飯聊天,打算好好透透氣。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後,好不容易把兩個小孩”困”在兒童座椅後,以為可以開始和好友好好聊一下天。但是,事情哪有這麼簡單,哥哥開始想辦法拿桌上的餐具亂揮舞,弟弟開始尖叫吵著要下來。看到孩子這般的狂野,身為父母的只好先曉以大義,沒想到這兩個傢伙卻變本加厲,唱做俱佳上演彷彿受虐兒童般地想掙脫束縛,隨著掙脫聲音在餐廳的人群中越來越加高亢,此刻眾人的眼光不約而同地聚集在志明與春嬌的身上,讓這兩人一周來的工作疲勞與委屈頓時在此崩潰,破口大罵斥責小孩,然而可想而知原本是兩個小孩的吵鬧卻搞成是全家的恩怨情仇大戲。
看到這裡,各位讀者有怎樣的感覺呢? 是替志明與春嬌感到同情,還是替兩個小孩同情呢? 這個時候,如果時光倒轉,春嬌和志明從包包中拿出兩台mini iPad,一切都會改寫! 場景將會變成志明與春嬌開心地與好友相談享受美食,而兩個小孩則是安靜地各自沉溺在自己的小小螢幕世界中,自得其樂。這樣的結果,雙贏,真好!但是真的是雙贏嗎?
用電子產品餵養小孩,似乎已經成了現在的趨勢。究竟是貪圖方便還是不得不,雖然許多家長開始擔憂,但仍是繼續用電子產品來繼續餵養。
如果各位讀者也有這樣的困惑,不妨看看紐約時報這篇文章的看法。
在這篇文章中, 作者提到許多不同領域專家的看法。 首先是醫生兼暢銷書作家 (iBrain : Surviving the Technological Alteration of the Modern Mind)”的Dr. Gary Small看法。Gary醫生認為雖然目前我們還無法全面了這些科技產品對腦神經的影響,但是可以清楚地知道的是大腦對於像iPad或智慧型手機螢幕的刺激是相當敏感,如果小孩在用餐時刻很少與大人互動,反而是過度專注在這些科技產品,這樣可會妨礙小孩在此時必須學習的溝通技巧。
那麼會有家長在心中想著,那是不是用蠟筆來取代這些彩色螢幕會比較好呢? 柏克萊大學的Ozlem Ayduk教授表示如果孩子坐在餐桌椅上看著繪本或是拿著蠟筆,其實也是沒有真正的與人互動。在用餐期間與人的交談對孩子而言,事實上是一門更有價值的課程學習。
嚴格說,iPad與這些非電子產品在這個學習上其實是半斤八兩。
如果真的逼不得以要拿iPad安撫小孩,那麼家長至少得做到一件事,那就是管控孩子在載具上所玩的App,而不是任由他們下載。根據英國的最新報告,這個研究抽樣19000個在2000年左右出生的小孩,結果發現每天觀看超過三個小時以上電視 影片 或螢幕操作的7歲小孩會比同齡的小孩更容易在行為問題,情緒狀況與關係問題中有偏高風險。
如果過度沉溺在這些螢幕中的小孩,除了生理上的視力受到影響外,在心理層次上又會有哪些影響呢? 根據麻州大學的Sheery Turkle教授表示,孩子在與別人交談時對於孩子而言其實也在學習如何與自己交談,也同時在學習如何獨處。
學習面對孤獨與自己一人對與幼童的早期發展非常重要,然而現在的科技父母卻常常用科技載具安撫小孩,讓小孩錯失這個學習的機會。 根據她的研究發現,這些沒有學到與人真正互動的小孩,很容易對於小小閃亮亮螢幕上的虛擬世界充滿錯誤的親密感期待,而對於真實人生不知如何互動。除此之外,過度使用這些電子產品,將剝奪孩子的想像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缺乏了想像力與獨立思考,小孩很難養成”我是誰”的觀念。
身為現在的父母,生活中無論是工作或教養都充滿許多壓力與挑戰,電子設備是否是教養利器或是一時的填塞毒藥,總因人而異。最後用這Sheeryr教授的一句話跟各位分享 “If you don’t teach your
children to be alone,they’ll only know how to be lonely”(如果你沒教小孩獨處,那麼日後他只好和寂寞相伴)
文章來源:
NYtimes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