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子女形成“像朋友一樣的關係”的首要條件是什麼呢?我認為,彼此尊重和親密的對話是建立平等關係的首要條件。但是,每當我建議“經常跟孩子對話,多聽聽孩子的心聲”時,還是有很多父母反應“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容易,在跟孩子對話時,經常會情不自禁地教訓孩子”。這就說明,在與孩子的對話過程中,父母還抱有很大的偏見。
下面介紹大部分父母在與孩子對話時都存有的偏見。你是不是也存在同樣的偏見呢?希望所有的父母能夠認真地反思自己。
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孩子的前程著想
每當孩子不聽話時,大部分父母都會習慣地說這樣的話:“這都是為了你好啊!你看看媽媽說的有哪一點是錯的?”教訓孩子後,有哪個父母心裡會好受呢?他們也會對孩子有歉疚感,看到無精打采的孩子,心裡也會不好受。“我是不是太過分了?”當父母們有這樣的想法時,很快就會給自己找藉口,使自己的行為更加合理。“我說得也沒錯啊!”“等孩子長大後總會明白我的一片苦心的。”“最後他們還會感謝我的。”等等。
因為父母都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為孩子的前程著想,所以大部分父母認為孩子必須遵守自己規定的人生規則。但是,只要冷靜地反省一下,就會發現父母的所作所為並不完全是為孩子著想。很多情況下,父母是為了自己的偏愛或愛好,才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思路成長。
我認識的一個晚輩的丈夫,特別看不慣孩子站在門口的樣子,因此只要孩子在門口玩耍或者無意中站在門口,都會受到爸爸的嚴厲呵斥。即使媽媽替孩子說:“站在門口,妨礙到你了嗎?”丈夫還是固執地為自己找藉口說:“小時候我媽媽說過,如果站在門口就會帶來厄運。”
請大家好好想一想吧。在這種情況下,不讓孩子在門口玩耍,真的是為了孩子的前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只不過是晚輩的丈夫在強迫孩子遷就自己因為各種理由所形成的固執習慣而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根本不需要這種教育。這只是從父母的某種習慣和觀點上,對孩子的一種強求。另外,這種教育中還含有“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必須遵從我的觀點”的佔有欲。
從某種意義上看,父母經常說的“快來學習吧”、“好好整理書桌吧”、“按時吃飯吧”等囑咐,跟“不要站在門口”的規定如出一轍。是不是不想陪孩子玩,才逼著孩子學習;是不是不想清理環境,才要求孩子好好整理書桌;是不是由於緊張的日程,才讓孩子“按時吃飯”的呢?在這一刻,你是不是還在向孩子強加自己的慾望、自己的偏見、自己的習慣呢?從今天開始,請所有父母徹底擺脫“任何事情都是為孩子的前程著想”的偏見吧!這樣才能消除強求和逼迫,進行真正平等的對話。
孩子必須完全聽從父母的安排
“ 醫生,為什麼只要孩子不聽話,我就忍不住發火呢?”有一天,一位媽媽找我諮詢。她有一個8歲的兒子,只要孩子不聽話,即使她在內心裡對自己說“不要生氣”,但還是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聽完這位媽媽的敘述後,我請她舉出能讓她生氣的各種情況。“我們一般都是九點半就要睡覺,在睡覺之前我會叫孩子穿上睡衣。當我要求他換睡衣時,他都會爽快地答應。但是到了睡覺時間,他還是沒有穿上睡衣,依然在做自己的事情,這時我就會忍不住發火。”
在一天內,大部分父母也許會遇到好幾次類似的情況。媽媽就喜歡不停地干預孩子日常生活的瑣事,而當發現孩子違背規定時,就會大發雷霆。既然大家早已預料到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又為什麼要生氣呢?當自己的建議受到對方的冷落時,任何人都會有一種挫折感。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中,這種挫折感尤為明顯。雖然大部分父母都不肯承認,但是他們的腦子裡卻深深地印著“他離不開我,他是我的所有”等佔有的想法。
事實上,剛出生的孩子確實沒有自我生存能力,因此只能依賴父母。而父母在全心呵護孩子的同時,將擁有對孩子無限的權力。在盡情地享受自己權力的過程中,父母的腦海裡會形成“孩子的思想必須跟父母的思想一致”的錯誤觀念,因此當孩子違背父母的意願時,他們就會有莫大的挫折感和失落感,這種感受最終會以“發火”的方式表現出來。
擁有一家之長地位的爸爸,最容易出現這種傾向。如果孩子麵無表情地坐在餐桌前,爸爸就會吼叫:“你為什麼在吃飯時還要愁眉苦臉啊?”只要孩子不老老實實地吃飯,爸爸就會說:“吃飯時怎麼還不老實點?”有些父母就是喜歡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強加到孩子身上,他們並沒有完全接受孩子擁有跟父母不同性格和不同思維的事實,因此一味地主張孩子必須絕對服從父母的安排。“小傢伙怎敢在父母面前放肆!”——這就是他們的基本思維模式。這樣的父母與孩子之間怎麼會有平等的對話呢?
我們童年的時候,是如何評價過於權威的大人的呢?請大家回想一下曾經嚴厲處罰學生的老師,極其頑固的老奶奶、老爺爺、大伯??在他們面前,我們也曾經不敢大聲說話,更不敢向可怕的班主任老師說出自己的心裡話。“孩子必須聽從父母的話”的想法是封鎖孩子的思想,斷絕與孩子對話的不明智手段。只要不想扼殺孩子的靈魂,就請放棄“孩子必須絕對服從父母的安排”的偏見吧!
語言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對話的全部
在醫院的走廊上,我經常提前看到來找我諮詢的媽媽和孩子。通過媽媽與孩子的坐姿,我能大概地知道她們之間的關係。坐在媽媽的身邊,但是上身盡量遠離媽媽,而且東張西望的孩子,有可能是厭煩嘮叨的媽媽的孩子,這種孩子的自律性受嚴重侵害的機率很高。另外,緊緊地抓住媽媽的手,一時都不敢放鬆的孩子,有可能是養育者經常更換或是還沒有找到“能讓自己安心的地方”的孩子。
肢體動作、表情和語氣是很難用意識去改變的語言,因此只有身體才能最真實地表達我們的想法,但是大部分父母很容易忽略這一點。
我有一位朋友曾經發誓不會拿孩子的學習成績來過於責備孩子。她女兒的學習慾望很強,而且學習成績也不錯,上初中以後,女兒的第一次考試成績卻讓她非常失望,但是她沒有責怪孩子,只是簡單地鼓勵了一句:“考得還可以,請繼續努力吧!”但是女兒卻安慰媽媽說:“媽媽,是不是很傷心啊?下次我一定會得到好成績。”
女兒的這番話讓她感到很驚訝,她反問道:“我什麼時候在乎過你的成績了?”可是女兒的回答更讓她吃驚:“雖然您沒有拿我的成績當回事,但是每當我獲獎時,您還是特別高興啊!”這時,她才發現自己其實很希望女兒學習成績好,並且在無意中不停地傳遞這種信息給女兒。
孩子們並不是只觀察父母的語言,她們還會敏感地接受父母在無意中發出的各種信號。由於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時間非常長,因此很難隱藏自己真正的感情。在現實生活中,這種非語言的感情交流會佔據所有交流的70%,孩子會依此來對父母進行判斷。例如“雖然我媽媽沒說出來,但是她更喜歡我弟弟。”“如果在競賽中獲得第二或第三名,媽媽就說'還可以',這就表示她還是因為我沒有獲得第一名而感到惋惜呢!”
孩子們的這些心裡話真實地表明,孩子能夠非常清楚地感受父母的內心世界。由此可見,任何父母都不能肯定自己沒有傷害過孩子的心靈。說不定冷淡的眼神、滿臉的失望都將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對話的障礙。
文章來源:http://baby.qq.com/a/20121226/000003.htm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