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連陪孩子的時間都沒有,你成功個啥啊?(強烈推薦)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 01 -

每次看到成功人士巡迴演講或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畢生經歷都獻給了我的工作,我都沒有時間陪伴我的家人和小孩。”

好感人吶……請問,我能抽你兩耳光嗎?

中國真是個奇怪的民族,我們重視家族、重視血緣、重視宗親,但很多時候,又在潛意識裡崇尚為了出人頭地而六親不認。不帶小孩、不理親情,不僅不受批判,反而成了成功人士炫耀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和犧牲的資本。

看看西方,哪怕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時不時會秀秀天倫之樂,歐巴馬談起自己的女兒時,臉上洋溢的幸福不亞於當上總統的那一剎那。

圖來自 theatlantic 

我是一個非常狹隘的人,在我看來,所謂成功,就是你身邊的人,因為有你,而感到快樂。倘若你贏得了天下,而輸了家人,那你的成功,不過是一場泡沫。

納爾遜·曼德拉聖人吧?英雄吧?但他的傳記《曼德拉的禮物》裡說,曼德拉所有溫暖笑容,只會給陌生人,對家人、對子女,他板著臉孔、漠不關心,曼德拉直接說,親切是可以裝出來的。

如果不能說聖人的壞話,我就什麼也不說了……

- 02 -

我認識一位外企女強人,非常上進,讀MBA、EMBA,職場上節節高升,風頭無二。而她的小孩,長期寄養在內地,由爺爺奶奶照看。

如今孩子9歲了,多年來保持母子二人一年見一次的頻率。她以為自己是聖誕老人嘛?
我採訪過不少名人,藝術家、攝影師、藝人,問及什麼時候陪小孩,其中一些人給出的答案是:沒空陪小孩,孩子還小,懂什麼,我現在努力打拼,多賺點錢,給孩子打基礎,也是為了孩子的將來好。

但他們知道孩子們怎麼說嗎,我們做過幾次調查,孩子們的心聲是: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們不那麼成功,我不要昂貴玩具和高價培訓班,我只要你們陪我。

暢銷了好幾年的育兒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有句話我深刻認同:不親自帶自己的孩子就是瀆職。

在中國,不負責的父母輿論環境真是太寬鬆了,以工作忙為由,把孩子堂而皇之推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請個保姆替代自己來帶。

相關調查顯示: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自己帶孩子的比例越低;經濟狀況越好的父母,自己帶孩子的比例越低。

而隔代帶小孩,成功率不高於30%,因為祖父母輩帶小孩,用的大多是傳統方式,以撒謊敷衍小孩;用“小心點”“不要去”等口頭禪妨礙小孩的創造力和冒險精神;貪小便宜;當著孩子的面講孩子父母的壞話等……

中國文化里,過多強調生育是一種權利,甚至是一種義務(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忘了最最重要的一點,生育是一種責任。在你不能確定可以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陪伴時,請不要草率地生下孩子。《窮爸爸、富爸爸》裡就有一句,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當然,不是說,夫妻一方必須辭職全職帶小孩,這在中國也不現實。但當父母的,有沒有竭儘自己所能,給孩子最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呢?雙方都要上班的情況下,有沒有把下班後的時間、整個週末拿來陪小孩,關注他想做的事,帶他一起去認識世界、享受人生呢?


圖來自巴乔爱吃糖

我總以為,衡量你是否在意一個人,最顯要的參數,不是金錢,而是時間。對於一個人而言,時間比金錢可有限多了,你口口聲聲說愛孩子,願意為孩子去死,但是你連每天幾小時的親密相處都保證不了,你愛個屁啊!

- 03 -

我一個朋友,成天跟我抱怨,孩子跟他不親,就愛自己外公外婆。她每次都能準確收穫我的謾罵,我說你純粹是咎由自取,你自己陪孩子的時間不夠,和老婆到處去旅遊不帶孩子去,在家也是打電玩不理孩子,你不付出光想要結果,想得美!

孩子才是研究大人的專家,誰對他有誠意,人家一目了然。

很多人又說了,我忙啊,我沒空啊,有好多會要開、好多應酬推不掉……忙是不在意一個人、一件事的藉口,沒有任何一份工作能把人24個小時都賠進去,只有重視與不重視。如果你把孩子當成最重要的會議,再忙都能抽出時間。

家庭教育和心理專家都指出,孩子0到12歲,尤其0到3歲之間,是成長的關鍵時期,父母不應與孩子分離,不要以任何藉口和孩子兩地分居,或者放在身邊也置之不理。

能否跟父母尤其母親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關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教育專家公認的一點是,孩子0到3歲跟父母相處一分鐘,頂得上之後跟父母一年。所以,請別說那種“孩子還小,誰陪都一樣”的蠢話了好嘛?

我們怎能以自己要多做點正事、實現自己的價值為理由,讓自己的孩子,希望父母多陪陪自己都變成奢望,那我們還算人嗎?

所以,每一位父母,你有做出為了孩子捨棄職場晉升、犧牲休息時間、犧牲自我實現這種覺悟麼?

我身邊很多朋友,因為不想因為孩子而降低生活質量,沒做好為孩子犧牲自由的準備,就決定不要孩子。我覺得這樣的父母,比生了不養的父母,更負責。


取文自陳安之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要想孩子有出息,這4樣東西趕緊扔掉!越快越好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這兩天趁著天氣好,我在家裡搞了一次大掃除。不收拾不知道,這一收拾才發現,大寶這些年來買的玩具都可以拿去賣了。

就拿他喜歡的玩具車來說,上電池的,充電的,遙控的,推土機,大卡車什麼的應有盡有,就連平時不太用的蠟筆也有2套,還有一堆的橡皮擦、削鉛筆機、圖畫本…… 甚至有很多連包裝都沒拆!

一打聽才知道,很多家庭都是類似的情況:孩子要就買了,不知不覺就買了很多。東西太多就索性收起來,經常就是一年都不會打開一次。

父母都這樣,恨不得把能給的都給孩子,以為這是對孩子好,是愛孩子。其實,教育也講究“ 多則惑,少則明 ”。這4樣東西,孩子越少越容易有出息!



01 玩具

有次去表姐家,看見外甥女坐在地上玩玩具,剛進門時她在給芭比娃娃換衣服,衣服還沒穿好,就拿起了魔術方塊……表姐讓她帶弟弟一起玩,沒想到兒子剛玩積木,外甥女也過來玩積木;兒子玩魔術方塊,她一把搶過來要玩……

一旁表姐覺得很不好意思,過去跟外甥女說:“你是姐姐,要讓著弟弟,讓他先選。”但沒什麼效果,只要大寶玩什麼,她就想玩什麼。表姐生氣極了:“你怎麼這麼貪心,吃著碗裡還看著鍋裡的!”外甥女哇地一聲哭了!

其實,小姑娘並不是貪心,而是選擇比較多的時候,她就很難從這些玩具裡得到100%的快樂。比如,她在玩魔術方塊的時候,心裡想著,等會我去玩積木吧;玩積木的時候又想著,給芭比娃娃梳頭髮好像也很有趣……

選擇越多,以至於她沒法全身心的享受玩具帶來的歡樂,幸福感反而在降低。

美國學者建議玩具不要超過5個。每種類型一個就好,比如畫筆、口琴、遙控車等等,每次只讓孩子玩一次,讓玩具的價值得到最大化表現。

02 鞋子

我們小的時候,家境不太好,每年只有過年時才能換上新鞋,過了幾天還得把鞋洗好包起來,明年繼續穿。正是因為這份小小的遺憾,當我們有孩子以後,就不願再虧待他。凡是孩子喜歡的衣服、鞋子,只要穿起來合適,就一定會買下來。

其實不管你有沒有錢,都不應該給孩子買太多鞋子。因為鞋子越多,對孩子的大腦的開發反而越不利。為什麼這麼說呢?

鞋子多了,孩子出門前感覺這雙鞋可以,那雙鞋穿起來好像也可以,結果這個試到那個。選擇多了顧慮自然也就多了,從而養成優柔寡斷的性格,處理事情不果斷,對男孩來說這更是致命的缺點。

鞋子少了,孩子就會琢磨怎麼搭配,聰明的腦袋瓜就這麼不經意的培養起來了。而且,鞋子少,孩子也會更加愛惜。

建議各位家長,鞋架上孩子的鞋不要超過3雙。買衣服的時候可以帶上孩子一起,問問他的意見,讓他多多思考;等換季的時候,再換3雙鞋。

衣服也是同理,同個季節的不要買太多!

03 惡習

大寶班上舉行秋遊,我跟大部分家長一樣提前幫孩子準備好要帶的物品,過程中還要一邊背著所有的東西,一邊注意孩子的情況。 

中午吃飯時的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

同一組的孩子,不管男女全部都是家長一樣一樣把吃的東西準備好,遞給孩子,而孩子們則自顧自己埋頭苦吃。只有一個小男孩,不僅自己背著小書包,坐下來也是自己拿吃的,還不時遞給媽媽,也會把自己的便當分享給在座的其他人……

對比之下,差距太明顯。

現在的孩子雖然生活和教育條件都大大提高,但是身上的惡習卻只增不減,懶惰、自私、無禮……成了大部分人的標籤。

相反的,知禮、懂分享、孝順、自立等等這樣美好的品質,卻難得一見。



不要以為小小的惡習不會有大的影響,孩子只要學習好就好了。殊不知,決定一個人未來的,就是那些不起眼的品質和習慣,成績永遠都是錦上添花的存在。

子曰:不知禮,無以立也。惡習越少說明孩子越優秀,這種優秀不是簡單的會做題,能拿高分,而是真正立足於社會的優良品質。

04 損友

對於孩子來說,朋友就是能夠跟自己一起玩耍,一起學習的人。友誼在他們的成長當中是尤其重要的,不僅可以讓孩子免於孤單,培養自身的交際能力,更有可能決定孩子成長的方向。

這話怎麼說呢?

好的朋友會在學習上幫助你,當你遇到困難也會和你一起解決。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積極向上的能量,也會像陽光一樣籠罩你,讓你也變得溫暖樂觀。

同理,如果朋友總是負能量滿滿,甚至有很多缺點,長久在一起,你也不可倖免。

這樣的朋友就是損友,不思進取,貪婪成性,自私自利的可以都算在列。孩子身邊這樣的朋友多了,就會沾染上不良的習性,很有可能就在“朋友”的帶領下,一點點變成跟他們一樣的人。

放學後,或三五成群,或兩兩相伴,很多自己一個人不敢干或者不能做的事,有了朋友就變得容易多了。哪怕孩子本身不敢,朋友只要稍加“鼓勵”,就能擁有無限的勇氣。

很多青少年違法犯罪,都​​是錯交了“朋友”,在他們的唆使下,一步步走向深淵。

所以,朋友可以多一點,損友就算了吧!一個不好的朋友,是孩子誤入歧途最可能的方式。孩子想要有出息,一定要遠離損友。

“多則惑,少則明”,我們在給孩子提供物質的時候,應遵循少而精的原則。同樣的,孩子的品格培養亦是如此。

每一樣物品都物盡其用,發揮它最大的用處,這樣給孩子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才會更多。

取文自家長樹…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孩子將來不孝順的四個信號,看到了要趕緊糾正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孩子將來孝不孝順,從現在的一些表現就能看出端倪。如果發現孩子有下面這4種行為,父母就需要及時糾正了!
01
隨意頂撞父母,對長輩動手
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其千依百順,老人更是捧在手心裡寵著,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也都盡量滿足。有些不懂事的孩子,在偶爾一次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隨意頂撞父母,甚至對長輩動手,這樣的行為必須及早糾正。
雖然我們說孝順並不是對父母百依百順,但是作為子女,對父母沒有起碼的尊重,甚至完全跟父母對著幹,父母說東,他們偏要往西,唯一的目的就是讓父母生氣。
如果不能及時對這樣的行為加以引導,孩子只會越來越隨心所欲,一點也不體諒父母。
當孩子開始頻繁頂撞自己時,父母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真的有做得不對的地方。
如果真的是孩子開始耍小性子了,父母就要開始引導孩子,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一談,多問問他們為什麼不開心,為什麼唱反調,耐心地指導他們,擺正心態。
02
不懂得感恩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別人是很重要的事。如果父母一味溺愛,孩子不懂回報,即便走上社會也會遭遇碰壁,甚至可能無法無天!
如果沒有培養孩子感恩的心,他們會認為家人對自己的愛是天經地義的,卻不知道如何去愛家人、孝順身邊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可以從這幾點著手:
  • 不要對孩子付出太多,干預太多,不要為孩子包辦一切事務。
  • 不要讓孩子吃"獨食"。
  • 不要"有求必應",更不要"無求先應",不要讓孩子擁有的東西來得太容易。
  • 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講自己工作的艱辛。
  • 父母要給孩子做出榜樣,給孩子"回報"的空間。
03
霸占東西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
很多人只要餐桌上出現了自己愛吃的菜,就不許任何人動一下筷子;
有了自己想看的電視節目,就不准任何人動一下遙控器;
有了自己喜歡的玩具,連父母碰一下也不允許。
若孩子很小就愛霸占東西,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願分享,父母如不加以教育,便會助長孩子這種自私自利的性格的養成發展,基本可以想像,等老了以後,孩子會怎樣對你。
當然,孩子小時候佔有欲強是很正常的事,家長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方法很是關鍵。
04
習慣把錯推到別人身上
現在很多的孩子盛氣凌人,容不得家長說他半句不是!
很多時候明知自己做錯了,但你說他一句,他愣把責任推得一干二淨,還把錯怪在家長身上,多說兩句,就躺地上撒潑打滾,讓人束手無策。孩子將來不孝順的四個信號,看到了要趕緊糾正
這類孩子,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而這一切都是父母的溺愛慣出來的。如果不及時改正,長大後可能也好不到哪裡去!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父母很多時候只想著怎樣讓孩子變優秀,卻常常忽略了要教孩子孝順。
一個從小能做到孝順父母的孩子,將來肯定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取自網路文…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你不能養我一輩子,為何從小如此嬌慣我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前些天,電視中有一則新聞:一個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很快找到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幹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之後兩年,兒子心安理得地賦閒在家,要嘛上網打遊戲,要嘛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消遣。
對於媽媽的指責,他振振有詞地說:“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

這個節目播出後,很多家長陷入了深思,自己家裡有沒有這種潛在的危機?

小時候,老人跟我們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



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承擔了孩子自己應該擔負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我們總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卻不知道有時是因為我們把他們保護得太好了,沒能讓他們懂事。要想讓孩子從小明事理、能為他人著想,就應該從小讓他們識得人間疾苦,懂得珍惜和體諒。

現在的孩子大都很聰明,但有些最後卻沒能獲得成功,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意志力,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

兒童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階段,父母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

“吃苦”是一種心理承受力。

如何讓孩子吃苦,吃什麼樣的苦?小編蒐集總結了以下幾點,和大家分享。

01. 父母要有讓孩子吃苦的意識。

例如孩子學走路時,不要總是扶著他。有心的父母可以發現,那些總是由父母扶著練習走路的孩子,學會走路所花的時間,比那些自己練習走的孩子所花的時間要長。還有以下這些:
孩子三歲,上街的時候就要讓他幫你提東西。

孩子到了五六歲,就要讓他掃地擦桌子,並告訴他如何節省用電,還可以教他們整理自己的房間。

孩子上學,告訴他們一些簡單的安全知識,要他節約文具的開支。

讓孩子洗洗馬桶,知道臭和髒是生活的一部分。

適當讓孩子做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們照顧。

孩子上中學,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費,錢就這麼多,超支了只能挨餓。

培養孩子各種生活技能,讓他們有很強的動手能力。

孩子十五歲左右,要他在家裡或到外面打工,鍛煉自己,接觸社會,培養吃苦精神。

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去吃這些苦。

02. 孩子要自立。

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志,減少對他人的依賴,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在家裡,自己獨立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

心理上要獨立。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有主見,從而為孩子以後的成功打下基礎。



03. 父母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參加體育運動,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晨跑,這樣可以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同樣讓孩子得到了鍛煉。

比如,天氣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兒園。父母不遷就孩子,頂著寒風帶著孩子去幼兒園。

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會和孩子像平常一樣去沖涼,而不是倒頭便睡。

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幾米就要到達預定的終點了,孩子喘著氣不想再跑。父母鼓勵著孩子,一起奔到終點。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在鍛煉磨礪著孩子,使他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使他們能吃苦。越是愛護孩子,就越要加強他的“吃苦”教育。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罪,才是真正的愛護與負責。

04. 能吃苦來自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來自一件件沒有妥協退讓的小事情。

比如,當孩子完成一件手工製作的時候;當孩子跳繩跳到最後筋疲力盡的時刻;當孩子正在完成份內的家務事,小伙伴來找他出去玩的時候…… 這些都是鍛煉吃苦的場合。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勵、誘導和鞭策。要求孩子堅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堅持與困難作鬥爭。

實際上,吃苦的精神就來自這最後的咬牙堅持之中。

對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虎媽”、“狼爸”、“鷹爸”不足學。

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後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願,而不強迫命令;需身體力行發揮榜樣作用,而不能只動嘴不動手。

05. 需持之以恆而不可一曝十寒。

人生漫長的路要靠他們自己走,困難也得靠他們自己解決。總有一天,他們要自己面對這個社會,擔負家庭的責任。

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折騰,是為他們將來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穩順暢儲能蓄勢,讓他們踏入社會後,在風雨人生中,能夠充分實現自身價值。



取文自…今日教育傳媒、中國經濟網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家長們注意!寶寶愛咬指甲是缺微量元素,還可能是心理問題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寶寶“啃指甲”一事讓家長們煩惱不已!



寶寶“啃指甲”是為什麼呢?寶寶是缺鐵、缺鋅了嗎?寶寶是肚子裡有蟲嗎?這指甲裡好多細菌寶寶都吃下去怎麼是好?怎麼能讓寶寶不“啃指甲”呢?家長應該怎麼應對呢?

啃指甲也稱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复啃咬指甲的行為。咬指甲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不良習慣,多見於3~6歲學齡前期和6-12歲學齡期兒童,男女均可發病。多數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啃咬指甲行為可自行消失,少數頑固者可持續到成人。

孩子出現“啃咬指甲”的行為時家長會非常擔心、各種猜疑,是孩子疾病的表現嗎?缺鐵性貧血的寶寶出現異食癖可表現為“啃咬指甲”;血液中某種有益微量元素缺乏或有害微量元素的超標可能也會伴隨出現“啃咬指甲”……

其實,孩子“啃咬指甲”這種行為大多數的原因與精神緊張有關,是一種心理行為表現。在生活節奏改變比如孩子入托、入學時孩子特別容易出現緊張;心理壓力的產生比如學習壓力、家長的期望太高時孩子會緊張;在生病時也焦慮也容易誘發此症,部分小兒由於模仿他人而形成。具有內向、敏感、焦慮素質等性格特點的小兒容易患此症。部分患兒誘因不明。

咬指甲症的孩子表現為反复咬指甲。部分兒童常伴有其他行為問題,如睡眠障礙、多動、焦慮、緊張不安、抽動障礙、吸吮手指、挖鼻孔等。症狀頑固者夜間也出現咬指甲行為。

咬指甲並不是小孩的專利,很多成人也會咬指甲的經歷。在心理學上來說,其實啃咬指甲,有時反映出一種心理情緒。往往與情緒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有關。我們在不經意間咬指甲,如果有意識的注意一下,就會知道,一般來說我們都是在緊張焦慮的情緒狀態之下,不由自主的去咬指甲。通過咬指甲行為來放鬆壓力,同時我們考慮一些難以決擇的問題時,也會咬指甲。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啃咬指甲”的行為主要來由於在小時候這種行為被強烈制止。家長的反對制止和提醒“啃咬指甲”,反倒會使得這種行為保留下來,甚至越演越厲害,那麼慢慢地這個行為就成了這個孩子固定的情緒釋放和關係的再現。懲罰也可以強化,一個孩子因為一件事情被罵被打,這可能是一種強化,這種強化就會讓他這個行為變本加厲。這種行為可能延續到成年,這就是所謂的“負性強化”。

孩子“啃咬指甲”有個前因後果,家長應該怎麼應對呢?早發現、科學引導,年齡越小,越好糾正。

1.家長需要多花時間陪孩子玩耍和交流:

工作再忙碌,爸爸媽媽也需要多陪伴孩子玩耍,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和內心思想,早期發現孩子的“啃咬指甲”的行為,了解孩子出現行為的緣由,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家長還要起到模範帶頭作用,爸爸媽媽經常有啃咬指甲的行為,寶寶當然也會復制不走樣。

2.告訴孩子“啃咬指甲”的危害:

告訴孩子病從口入,指甲是病毒和細菌等罪犯窩藏的“第一聖地”,啃手指甲會讓病菌進入到寶寶的體內,造成一些病痛,例如腹瀉、腹痛、腸炎等,還有可能會損傷指甲,導致指甲痛、出血,甚至感染,長期啃咬指甲還可能會影響牙齒的發育。

3.不制止、不體罰,多鼓勵、多激勵:

當孩子有意識或無意識出現“啃咬指甲”的行為,家長要有耐心和信心,千萬不可體罰,不可大聲訓斥,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里拉出,讓孩子內心產生罪惡感和自卑感、愈加緊張,這樣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常修剪指甲。


取文自三七開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眼看孩子被打,阻止還是忍著?心理學家的回答讓人意外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那一幕,常常讓我記起:

有一次,帶著孩子到一個小公園玩。沒多久,就听到哭鬧聲——兩個小男孩在打架。

一個穿著藍色衣服,個子小,長得秀氣,大概只有3歲;另一個小男孩穿黃色衣,長得粗壯,大概有6,7歲。黃衣男孩由於力氣大,扯著藍衣男孩的衣襟,不是轉圈,就是一會甩左邊,一會甩右邊,就像耍玩具,但無論怎樣都甩不掉藍衣小孩。因為藍衣小孩一直緊緊揪住黃衣孩子脖子上的鑰匙掛繩,一再地用日語讓對方停下來,說他有話說。但黃衣小孩可能聽不懂,每次他甩得越兇,自己就越難受……讓人疑惑的是,兩個孩子的家人遲遲沒出現。


沒多久,一位老太太出現了,氣急敗壞地把黃衣大個子小男孩揪回家,一路罵罵咧咧。最後,藍衣小個子男孩拍拍身上的灰塵,走到了一位中年女人面前,用日語喊了一聲“媽媽”,中年女人面帶微笑地看著他,也用日語說了一句表揚的話,意思大概是表揚孩子自己嘗試解決問題,而沒有第一時間找媽媽。原來她是小個子男孩的媽媽,並且一直在旁邊看。

後來,我遇到了一位來自日本的老師。日本老師的解釋讓我釋然:在日本的幼兒園,即使老師們看到班裡的兩個孩子打架,老師們不會立即阻止,也往往先是觀察。大多數時候,在老師干涉前,孩子們都能很好地解決他們自己的小矛盾。“把問題交給孩子自己解決”,是日本很多家庭養育的準則。

再後來,我看到了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喬治·斯派維克一項歷時25年的研究,便明白了“把問題交給孩子自己解決”這一家庭養育準則的深刻意義。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 25年的研究

喬治·斯派維克是美國的一位知名的心理學家,他經過25年對幼兒的研究,特別是對那些幼兒園的孩子的觀察,最後,他發現,那些最能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常常是那些人際關係好、學習成績也較好的孩子。

因此,喬治·斯派維克認為,擁有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孩子,即使在解決問題時失敗,他們未來也能更冷靜地面對困難,這些孩子也最容易成為懂得找到最佳解決方案的那些孩子。他倡導每個孩子都能養成從小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他的理念也受到了無數美國家庭的認可。

▷ “把問題交給孩子自己解決”,常常會給孩子帶來3個正面效應:

1、斷絕了心理依靠
有人說,“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為什麼常常看大人?那是因為大人保護過多導致。”這些孩子也大多數有心理依賴,致使他們每當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便是尋求幫助,久而久之,這種心理模式便會內化成他們的行為準則。這種習慣,也會影響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其他方面,比如他們可能不僅在被人欺負時不還手,而是等待大人幫助,他們還可能會在玩具被搶時等待大人索回、跟小同伴吵架時等待大人還嘴……

2、養成自己解決困難的習慣
當一個孩子真正承擔起一件事情的責任時,他們是會自己想辦法解決的,那些選擇迴避困難的孩子,常常是因為父母給了他們太多的依賴。從孩子嬰儿期開始,玩具掉了孩子自己撿、被爭搶玩具孩子自己面對,父母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的習慣。“把問題交給孩子自己解決”的根本,並不是父母置之不理,而是聰明父母幫助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他們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懂得如何更好地與人交往
孩子們通過自我解決在跟小伙伴的矛盾的過程中,他們常常能很快地掌握規律——哪些解決方法是可行的,哪些會激化矛盾引致更多的摩擦,怎樣的應對能緩和矛盾……這種技能是父母幫忙時孩子們不能獲得的。所以“把問題交給孩子自己解決”,孩子們也會在多次嘗試中,學會如何與人更好地交往。

▷孩子受傷怎麼辦?

“把問題交給孩子自己解決”?孩子受傷怎麼辦?這是大多數父母因此排斥“把問題交給孩子自己解決”的直接原因。“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理性的父母不會為了保護孩子,而永遠地把孩子藏在身後。我們回想一下幼兒說在前面提到的日本老師的做法——不第一時間阻止,而是先觀察,如果發現有較重的傷害的可能性時才及時阻止。先把解決問題的機會給孩子,而不是剝奪。

當父母嘗試這樣做之後,孩子們常常會得到“自己解決問題”的3個正面效果。慢慢地,你便能發現孩子真的能解決所有問題,即使有時候會失敗,有時候也不可避免地帶一些小傷。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藏在你身後。

▷我為什麼成了堂哥的童年“噩夢”?

記得我很小時候,常常被堂哥搶東西,無論是驅蟲塔糖還是小泥人玩具。有一天晚上捉了一隻奄奄一息的螢火蟲放塑料瓶炫耀,立即引來堂哥爭搶。記得當時我被大我3歲的堂哥丟在地上,我一開始大聲哭喊奶奶幫忙,耳聾又眼花的奶奶走到我們旁邊,只說了一句:“哦,你們玩什麼遊戲?好好玩!”我那一刻的內心是崩潰的,無助中我看到了堂哥黑髮飄飄(不是很長,但絕對能揪住),便狠狠地揪住了他的頭髮,揪了很久很久,最後到大人們要睡覺,我被大人反復勸說才放了手。從此我每次伸手要抓他頭髮,他便慌忙跑回家……

長大後,堂哥常常說我是他童年的噩夢。而我總說,我是被逼的,因為耳聾又眼花的奶奶把問題踢回給我,才成就了那一刻的蠻妞。

▷ 1歲孩子創意性地面對搶東西

我家兩個孩子也常常會有些小摩擦,即使他們是5歲的哥哥和1歲多的妹妹。哥哥有一天得到了一個新書包,立即招引來嫉妒的妹妹爭搶,憤怒的哥哥把書包藏起來。沒多久,大家發現妹妹不見了。一家人找啊找,最後在哥哥房間的角落髮現了露出來的妹妹的一隻小腳丫。呃,原來,妹妹不僅找到了被藏起來的書包,還美美地把自己藏進了哥哥的新書包,並且毫無聲息。

後來玩夠了,妹妹再也不願碰一下書包了。

看來,孩子們自己才是那個最佳的問題解決者啊!



所以,爸媽們,別小看你家孩子,把“把問題交給孩子自己解決”,你常常能遇到驚喜——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會越來越好。


取自幼兒說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為什麼孩子的心離你越來越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很多家長都發現了一個問題:孩子越大越不愛和大人溝通,孩子的心似乎與自己越來越遠。看完下面的漫畫,你或許就知道答案了。

許多父母都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能喋喋不休聊一整天,但是一旦回到了家就變的沉默少言。

問孩子話,孩子就哼哼唧唧隨便敷衍,好不容易說上幾句,結果卻以「算了,不跟你說了」而結束談話。

這讓做父母的很是困惑,為什麼孩子就是不願意和我們溝通呢?看完下面的漫畫,你或許就知道答案了。

並且,你會在這些輕鬆的漫畫中,找到與孩子溝通和相處的秘籍!



父母經常嘴上說在聽,其實心不在焉。孩子跟家長說話時,家長眼睛不離電視、手機。孩子是非常聰明敏感的。

試想,如果你是孩子,也會覺得很挫敗、氣餒吧。所以孩子就「還是算了吧」,天長日久,孩子就選擇「閉嘴」,不和大人溝通了。從今天開始,試試這樣與孩子溝通: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當孩子給你說一件事的時候,放下手機,離開電視,停下家務,認真聽,用全神貫注的傾聽來代替心不在焉。

只有讓孩子知道家長在真正的聽他說,他才會更願意把自己的困難、感受告訴家長。



孩子給你講話時,家長的提問、責怪或者建議會打亂孩子的思路,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很難有清晰的思路和積極的態度去講事情、想問題,所以最後就是「別煩我了!」

從今天開始,試試這樣與孩子溝通:



可以使用「哦...」「嗯...」「是這樣啊...」這樣簡單的話來回應孩子,做到只參與,不干涉,先讓孩子說完。一方面表示了家長的關心;另一方面能不打斷孩子,讓孩子在敘述的過程中,自己整理思路和感受,從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決辦法。



孩子難過,你說別難過;孩子哭,你說別哭了;孩子緊張,你說別緊張。你會發現,想用這樣的話擺脫孩子不好的感受,沒有任何效果,不管我們的態度多好,孩子只會越來越難過,慢慢的,孩子難過了也不想給你說。



別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說出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感受。當孩子聽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他的心思從你的口中說了出來時,心裡會非常欣慰和感激。

知道父母能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就更容易向父母敞開心扉。



當孩子想要一樣沒有的東西時,我們一般會和孩子解釋為什麼沒有。但越解釋,孩子越不聽。你是不是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




不解釋,用幻想的方式幫助他們實現願望。其實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被理解,當他們對某種東西的渴望心情得到了理解後,就能比較容易的接受現實。

其實比語言和傾聽技巧更關鍵的是我們的態度。

如果沒有真正和孩子產生共情,無論我們說什麼,在孩子眼裡都是虛偽的。慢慢的,孩子內心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只有認真的聽,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與孩子產生共情,才會打動孩子的內心,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會建立。

跟著漫畫所描述的四個技巧,不斷演練,會逐漸拉近與孩子內心的距離。會聽,會從孩子的敘述中確定他的真實感受,還愁孩子有話不給你說?

取自育兒親子早教經…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人生最重要的5種能力,你一定要教會孩子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曾經有一部紀錄片《鏡子》,其中有句孩子的自白叫人印象深刻: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



教育的基礎是家庭,父母的教育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生最重要的五種能力培養,家庭教育扮演著第一位的角色。對於家長來說,你的責任重大無比,你需要扮演好你的角色,這是關於孩子一輩子的事情。千萬別讓你今天的懶惰變成明日的後悔。


♫ 第一種能力:教養

我們提到劉若英,就會聯想到知性、得體、教養之類的詞,這和她從小所接受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

其實劉若英的父母在她兩歲的時候就離婚了,她是由祖父和祖母帶著長大的。祖父同胡宗南、杜聿明、左權、徐向前同為黃埔一期同學,同聶榮臻、葉挺為黃埔三期教員,國民黨陸軍上將。祖母也是當年名盛一時的名媛閨秀。

在他們家,有很多規矩:

家裡的客廳是沒有電視的,因為祖父母認為,客廳是和客人聊天的地方,不是用來看電視的。

祖父母在外人面前永遠不會吵架,會給足對方面子。

家里人不准穿睡衣出房門。

關了房門以後,幾乎不會敲其他家人的房門,有事會塞紙到門縫裡,祖父的小紙條,都是用毛筆寫的。

而劉若英的祖母即使已經八十多歲的高齡,不穿絲襪依然絕不出門。“她走路時會把腰桿挺得筆直筆直的。在重要場合,她絕對要穿旗袍以及有跟的鞋。”
劉若英在《一世得體》裡寫道:臉上總要帶上笑容,心中滿是歡喜。這很重要,因為唯有如此,才是一切得體皆宜,這是祖母教給我的。

這一切耳濡目染的教育,給劉若英的成長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正是這樣的家庭教育,培養了她的教養和由內而外的氣質。


♫ 第二種能力:對世界充滿好奇的能力

泰國短片《豆芽》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小女孩Ju和媽媽一起去逛菜市場。在菜市場,Ju看到豆芽攤上有許多人在買豆芽,於是就問媽媽:“為什麼豆芽賣得這麼好?”

媽媽回答說:“因為只有一個攤子在賣豆芽。”

Ju問媽媽:“那我們也可以種豆芽拿來賣嗎?”

媽媽的回答是:“嗯,我們試試。”

回家以後,媽媽就和Ju在家裡的陽台嘗試著種起了豆芽。但沒想到,第一次種豆芽全部枯死了。

看著枯死的豆芽苗,兩個人都有點沮喪。但這時,媽媽又說:“沒關係,我們再試試。”

可是第二次,她們又失敗了。

第三次嘗試的時候,女兒問媽媽:“這一次我們會成功嗎?”

媽媽的回答依然是:“我們試試。”

“我們試試”這句神奇的話,不僅最後幫助豆芽成功發芽,也點燃了女兒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很多人長大後,就對這個世界失去了好奇心。這其實和他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有關。

好的教育,就像“我們試試”一樣,它會善待孩子的好奇心,並且引導著他們用好奇心去解決問題。這樣的思維方式將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這樣教育下的孩子,長大了也會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對生活充滿熱情。




♫ 第三種能力:愛人的能力

小時候,村里隔一段時間就會來一個要飯的挨家挨戶上門乞討。當然,很多時候,吃到的都是閉門羹。然而在我的印像中,每次只要有人乞討,媽媽總會把那個人叫到家裡來,把我們當天吃的飯菜分一些給他。

那個乞丐穿得破破爛爛的,身上很髒,他坐在我家門口唏哩呼嚕地吃完飯後,覺得應該表示一下他的感激,便開始唱一些“好人一生平安”的歌。但我只是覺得他好邋遢,心裡只想著讓他快點走。

那個乞丐指著我說:“這個孩子以後一定會有大出息的。”還順勢想過來摸我的頭,被我躲掉了。媽媽又給他倒了碗水。

小時候的我,一直不太理解媽媽這樣的行為。因為我看到別人家都是直接把乞丐打發走了事的,有的還不忘罵上兩句。唯有媽媽,對他卻是和和氣氣的。

我記得我問過媽媽:“為什麼要給他飯吃啊?”

“他那麼可憐,不要幫幫他嗎?”

小時候的我似懂非懂,直到慢慢長大,才漸漸明白了這其中的深意。

媽媽是在用自己最樸實的行為,告訴我一個至真的道理:要學會愛別人。

作家麥家說:一個人只有學會了傳播愛,才會得到更多的愛。

很感謝媽媽在我當初幼小的心靈裡播下了一顆愛的種子。



♫ 第四種能力:讀書學習的能力

家長如果自己愛讀書,孩子往往也會喜歡上閱讀。

楊絳就是受父母的影響愛上了讀書。她的父親楊蔭杭平時說話入情入理,出口成章,在《申報》上寫的評論一篇接一篇,才氣逼人。

她又佩服又好奇,請教秘訣,父親說:“哪有什麼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她有樣學樣,就去家裡找藏書看,果然覺得有趣,從此就愛上了讀書。

從此,楊蔭杭就常常給她買。她對什麼書感興趣,他就把那本書放在她的桌上,假如她長期不讀,那本書就不見了,等於是對楊絳無聲的譴責。

平時在家的時候,楊蔭杭自己也是手不釋卷,一看書就是幾個小時。這樣的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了楊絳,也為她日後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打下了基礎。

作為家長,不應該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愛讀書,而是首先從自身出發,自己先愛上讀書,然後做樣子,讓孩子受你的影響慢慢愛上讀書。

當然,這裡說的讓孩子愛上讀書,不是為了教孩子應付考試,是為了給孩子培養一個可以終身堅持的好習慣,是為了給孩子以後的人生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龍應台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 第五種能力:保護自己的能力

我們生活的世界大多數時間是非常友好的,但有些時候它也會變得面目猙獰。這時候,保護自己就顯得特別重要。

《追風箏的人》裡說:一個不能保護自己的男孩,長大後什麼東西都保護不了。

對於家長來說,教會孩子保護自己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你可以不教會孩子變聰明,不教會孩子成功,但是你一定要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每每看到社會上發生的一些孩子出意外的事情,總是讓人覺得難過不已,更讓人難過的是很多事明明是可以避免的。

在這裡,有這樣幾件小事希望你能從小就告訴孩子:

防人之心不可無,對陌生人要有防範意識。

在任何情況下,切記不要激怒對方。

允許孩子向成年人說“不”,教孩子學會拒絕。

教會孩子基本的生存技能。

從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

要切記,保護自己才是其他一切事情的前提。

盧梭在他的《愛彌兒》中曾經寫道: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為他們比任何一位學校的老師陪伴在孩子周圍的時間都來得更早也更長,父母的一言一行更是深刻影響孩子的思維與觀念。

讓孩子變得有教養,讓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讓孩子學會愛別人,讓孩子愛上看書學習,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我想,這也是每個家長一生的必修課。


取文自洞見…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職場媽媽:兒子,我們練的是人生!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N 年前先生哈佛畢業,在攻讀博士的書山學海中奮鬥,突然醍醐灌頂: “人是教不會的!”

不是說榆木疙瘩就與教育無緣,而是一個腦袋如果不由內向外打開,傳授再多知識也沒用。人家蘇格拉底兩千多年前就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先生過了而立之年才開悟,也太後知後覺。好在咱家這位身體力行,立馬從奔教授的金光大道改弦易轍,改做教練了。

教授與教練,差之一字,失之千里。旁人問是練籃足排,還是乒網羽,還得費勁巴拉解釋:“ 都不是,咱練的是人生!”我一旁打氣: “咱家的人生教練不會失業,永遠有兩個客戶—老婆和兒子。 ”好嘛,簽了這份終身合同,從此全家雖然奧運奪牌無望,但仍然天天練得不亦樂乎。



一、尿布摘出職場經

剛開始練時恰逢兒子蹣跚學步,原來談理想奔事業的二人世界,加了個搭不上腔的小累贅,整天被奶瓶尿布充滿。老話說得好:帶得了千軍萬馬,難帶一個哭娃娃。面對只會以吃喝拉撒睡溝通的“客戶”,縱然教頭有十八般武藝,練起來簡直就是豆腐掉到灰堆裡,吹也不是,拍也不是。幾輪過招,我們舉手投降,教練孩子無望,就練自己吧,但凡急火攻心時,先生就問:“ 今天,孩子在教我們練什麼? ”

小屁孩能教我練什麼?我可是剛剛升任公司企業風險管理總監,接手的都是中美政治格局,疫病潮安全防範等項目,在家的“首要項目”卻是如何讓兒子摘尿片,到茅坑拉屎!硬著頭皮學起來,從育兒百科中掌握了方法,無非是胡蘿蔔加大棒



先創造條件,買個小孩坐得上的迷你假馬桶,然後撤去尿布,逼他就範。可兒子小馬桶新鮮勁兒過之後,乾脆隨地方便,徹底退出了文明人的行列。大棒無效,試試胡蘿蔔,每次成功就給糖果,這下好,兒子往小馬桶邊一站,擠兩滴就伸手要糖。

當我們被折磨得徹底放棄之後,兒子突然提出要和好朋友一起升班,我們打聽到升班的條件是孩子必須自己上廁所,可他願意!有了這份內在動力,兒子甚至扔了小馬桶,到衛生間爬上真馬桶完成任務。

鞏固成果之後,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向幼兒園提出升班申請。擔心升班申請如果沒過對兒子是多大的打擊,忐忑不安等了兩週,升班通知書在我生日那天到來,比看了升職通知還驕傲,樂顛顛把“ 摘尿布項目 ”心得和同事分享:

你的項目是個“迷你馬桶”嗎? 看著有模有樣,但你自己都不相信這是業務的真實狀況。

你給團隊的認可是否只是“糖果”,出於你方便罷了?

你是否真正相信團隊有能力,有資源,能製定出和你預期完全不同的計劃?

你是否有耐心按團隊的節奏工作?

你能否啟發團隊把業務目標和個人目標聯繫在一起?

在項目最艱難的時候,你是否和團隊站在一起,即使你們都不知道項目能否成功?

你是否把團隊的成功視為自己的成功?和他們相處的經歷便是你人生最大的收穫?


問完這些問題,我讀懂了Margaret Heffernan在關於女性事業發展那本暢銷書《赤裸的真相》中的感言,“ 每個身為高管的母親都對我說過:做父母的經歷幫助她們更好地工作,同時,工作的經歷也讓她們成為更好的母親。”



二、香蕉人的文化傳承

摘掉尿布的兒子繼續長大,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和身份認同。他這代是皮黃心白的“香蕉人”,我們最擔心文化割裂,生於美國的孩子對中國沒有感情,甚至可能被極端種族偏見影響,對自己的文化傳統產生反感。

就拿學中文來說,我們在家都講漢語,兒子聽得懂但總以英語應答,他的理由是:“Why I have to speak Chinese? Even my Lego people speak English.” (“為什麼我得說中文?連我的樂高人都說英語。”)換位思考一下,五歲小孩眼中,語言只是交流工具,既然小伙伴,包括電視裡樂高模型組成的塑料人,都講英文,他為什麼要講中文呢?

給他談文化傳承意義,語言技能價值壓根沒用,孩子既不高尚,也無功利,不吃教導利誘那套。我們能做的,就是堅持自己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興趣,爸爸每天給他念書,我寫寫見聞感悟,全家一起閱讀討論。

兒子上學了,開始學世界文明史,中國歷史是其中一章,我們和老師配合,給兒子和所有華裔學生出了份特殊作業,讓他們回家問父母以下問題,寫篇訪談報告。訪談中具體事件時間地點真實並不重要,而注重故事情節和生動的記憶,問出受訪者的情感。

您祖父母和父母生活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
您父母和您自己的孩童期、青春期、成年後的成長經歷有什麼不同?

您父母最開心和傷心的時刻是什麼?

中國歷史從1920到現在如何影響了您祖父母和父母,以及我的叔伯姨嬸們?

什麼因素塑造著您如何養育我的方法?


兒子分別採訪先生和我,然後總結出父母經歷的共同點和差異處,寫成報告。

訪談中兒子主導溝通,不斷追問,認真作筆記,他了解到:曾姥姥一輩子沒讀過書,在缺醫藥的農村,她生了十二個孩子,卻只有爺爺和姑奶奶活下來;曾爺爺經營的家業解放後上交國家,到文革時爺爺擔心惹禍把家中帶外文的書畫都燒了;外婆外公是村里最早的兩個大學生,家中太窮,他們靠國家助學金上完大學;爺爺燒了外文書畫但燒不了對外面世界的興趣,爸爸子承父志申請到獎學金出國留學。

在與兒子的交談中,近代中國的城鄉差距、風起雲湧的政治運動、激動人心的改革開放,不再是課本上的段落,而是祖輩、父輩和親人們活生生的經歷。命運起起伏伏,個體或得意或失意,但在近百年的翻天覆地中,有些價值是不變的:不斷進取、大膽探索、同情疾苦、堅韌不拔。這份作業促成的深度溝通和思考,讓兒子更理解父母對他的期望— 為什麼在完成學業同時,我們還不斷推他強身健體、獨立思考、承擔風險。



兒子完成了作業, 我們也向老師分享自己的心得。

老師回復道:“你們的郵件深深打動了我。我喜愛歷史,希望過去的經歷和聲音激發學生的責任。我希望孩子們關心他人,能看到過去人們的犧牲如何造就了現在。最重要的,我希望他們勤於思考,更自省,在此學年中提升認知,看到歷史塑造了我們看今天世界的眼光。到世界各地旅遊,生活,和學習的經歷,讓我責無旁貸地去傳授人文和歷史的豐厚,而不使之掩埋在數字和文字中。”

字裡行間,我們看到一位教師的思辨和心聲,感慨在育人即育己的路上,又有一位同路人。兒子這門課得A不再重要,如果他能以史為鑑,與師為友,開始培養責任心、同理心、內省能力,以及文明傳承的情懷,這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嗎?


三、談性,為成長增色

隨著兒子逐漸成熟,兩週前,我們和他開始了最難啟齒的溝通:談性。

兒子從小和父母很親暱,上中學後他要求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做媽的不能再恣意攬他入懷,但睡前給他拉上被子,晚安吻別,是我最幸福的時刻。眼前常浮現出他在懷裡吮吸奶汁的小臉,那是一個母親能給孩子最具象的哺育。
可最近幾個月,兒子常熬夜,催他睡覺時,他的反應像點了炮仗,火藥味十足:“不用你管!我自己睡,你走吧!”靠近他的床都不高興,更別說晚安吻。聽著兒子開始變聲,見他額頭冒出痘痘,我們知道是身體裡的荷爾蒙在作怪。雖然學校已經講過青春期生理課,就知識而言,兒子完全了解男女成年的發育過程,但在家中,我們從來沒談過這個話題。先生為此準備了好幾週,決定專門開個家庭會,和兒子談談性。

週末全家圍坐一起,開宗明義,祝賀兒子具備了性功能,就像嬰兒出牙,幼兒走路,這是一項新能力,可喜可賀。

而這新能力意味什麼?我們以一組問題,由媽媽對爸爸提問訪談的形式,開始了溝通,我問先生:

你第一次覺察到自己的性是什麼情形?

你第一次面對性有什麼困難?

在之後的多年時間裡,你如何和性相處?

你是如何逐漸從困擾中走出來?從中學到了什麼?

對於性,除生理之外你想到什麼更多的方面?


先生坦誠地分享他十五歲離家旅行時第一次察覺到勃起,突如其來的變化讓他不知所措,沒有知識來源和成年人指導,只有偷看母親的婦產醫生教科課書滿足好奇。之後多年,性的能量時常讓他焦躁不安,也驅動他了解自己,理解文學作品中微妙的表達和深刻的意境。

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先生總結:如蜘蛛俠的名言,更大的能力意味著更多責任。有了性能力,一個男人也有了保護自己、保護別人、保護家庭和伴侶的責任。這場對話,還引出了為什麼愛是文學的永恆主題? 愛和性有什麼區別?我們約好下次家庭會,從各自對愛的體驗開始,談談什麼是愛。

這次溝通中,兒子依舊少言寡語,但看得出他在聽。家庭會結束,我們歡迎兒子進入成年人的行列,父母和他完全平等,什麼話題都可以談。兒子禮貌地點頭認可,回房間做作業去了。

這番交談之後,我急功近利的心理開始打鼓:“兒子到底聽進去多少?” 兒子沒給正面回答,但卻用行動給了答案。第二天,兒子主動說: “媽媽,我想和你鍛煉身體。” 因為我一直推著他運動。一年前我們下載個APP,跟著指示一起鍛煉。可近幾個月,不論我如何以身作則,兒子就是不練。此刻,他的提議讓我欣喜萬分,又和兒子一起邁弓步、高抬腿,平板支撐、他個頭比我高了,自然大方地把身體展示在媽媽面前。我們現在是兩個成年夥伴,鼓勵對方健身強體。

睡前,兒子意外地問:“媽媽,你可以給我按摩嗎?你說過捏湧泉穴能長高。” 有了他的邀請,我和兒子又重續最幸福的晚安吻,給他拉上被子時,他側臉對著我,安然滿足地將頭埋在枕被中,這正是記憶中哺乳時的姿勢。

低頭吻他的瞬間,我突然感到不再是親吻一個嬰兒,而是一個男人。我心中默語:“ 兒子,我看到你了,看到了你身體裡棱角初現的男人,我接納全新的你。”

少年成長的力量令我欣喜,而腦海中卻浮現出父母辭世前臥病在床的畫面— 凡人的身體隨自然節奏變化,我能否像祝賀兒子成長一樣,看到、接納、擁抱親人和自己的變化?

在親友與疾病抗爭期間,不是廉價的康復鼓勵,而是真誠接納,給他們一個擁抱:“我看到你了,看到一個完整的你,一個即使病痛纏身,依然生命完滿的你!”

身處不惑和知天命之年,接納自然規律帶來的變化,以此磨練心智的成長,這是兒子此刻教我們練的功課。回想這些年來,感恩孩子教我們練了太多太多。學習和成長,原是孩子和父母共同經歷的旅途。這段旅途,如同一扇窗戶,讓我一瞥終身學習的要義。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作一個終身學習者,我們會把“今天,______ 又在教我練什麼?”這個命題的空格處填上任何主體,然後問自己:

今天,我是否真心去做一棵願意被搖動的樹,一朵願意被推動的雲,一個願意被喚醒的靈魂?


聲明:感謝創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

取文自閱讀第一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死刑犯和CEO寫給母親的信,價值上億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一位死刑犯寫給母親的信   

媽媽:

您的兒子明天就要奔赴刑場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一步,只能任由一幕幕往事浮現眼前……


3歲那年,我跑得太快被石頭摔倒。您趕忙把我扶起來,一邊安慰一邊往石頭上踢了兩腳,“寶寶不哭。臭石頭!看把我們寶寶摔的。”聽了這話,本來想忍著眼淚的我在您懷裡委屈地哭了半個多小時。是您讓我知道原來我摔倒錯在石頭,可我不知道您只是為了哄著我不再哭。

4歲那年,我因為看電視不想吃晚飯,您就把飯端到身邊餵我吃。是您讓我知道原來生活可以這麼享受,可我不知道您只是怕我把飯灑在衣服上還得麻煩自己去洗。
6歲那年,您帶我到玩具店買聖誕禮物,說好只能買一樣。可買了變形金剛我還想要模型飛機,您不同意我就躺在地上哭,直到您乖乖付了錢。是您讓我知道原來用這招對付您屢試不爽,可我不知道您只是為了不想讓自己在別人面前丟臉。

8歲那年,我想試著洗襪子,您怕我洗不乾淨;我想學著洗碗,您怕我把碗碰碎了;我想自己盛飯,您怕我燙著了。是您讓我知道原來生活裡有這麼多我不能面對的困難和危險,可我不知道您只是為了不想讓自己把我幹的事再重新弄一遍。
10歲那年,您給我報了3個輔導班和2個才藝班,當我被折磨得疲憊不堪時,您說不吃苦中苦怎為人上人。是您讓我知道原來學習和上才藝班是這麼痛苦的事情,可我不知道您只是想讓我有朝一日在親友面前一鳴驚人。

13歲那年,我踢球打爛了鄰居家的窗戶,您賠了錢後讓我跟鄰居道歉。是您讓我知道原來闖禍後一句“對不起”就沒事了,可我不知道您心裡正在抱怨鄰居訛了我們不少錢。

15歲那年,我說想學鋼琴,您借錢給我買了一架,可一個月後我就再也沒碰過它。是您讓我知道原來沒錢也可以很任性,可我不知道您用了三年才還清債務。

19歲那年,我報志願,您說當律師不但賺錢多還有地位,一定要讓我學法律。是您讓我知道原來只要照著您劃好的路走就行了,可我不知道您只是想通過我彌補您未能當律師的遺憾。

20歲那年,我想換部新手機,跟您說這樣就能常聯繫您。您二話不說立即幫我買。可除了天天給女朋友煲電話外,我一年也沒給您打過幾次。是您讓我知道原來您是我隨取隨用的提款機,可我不知道您有多少次過生日時盼著我給您打個電話。

24歲那年,我畢業後您花錢把我弄到事業單位。是您讓我知道原來大學混得一塌糊塗也能抱個鐵飯碗,可我不知道您背後求了多少人。

27歲那年,看著我談了好多對象都相處不久,女孩們都說我沒責任心,還是個沒長大的孩子。您說是姻緣未到,是她們配不上我。是您讓我以為錯過我是那些女孩們的損失,可我不知道您背著我去了多少次相親地方。

32歲那年,我欠下高額賭債,您氣得大病一場,可最後還是幫我還清債務。是您讓我知道原來無論我做什麼事都有您幫我兜著,可我不知道我榨乾了您準備養老的錢。

35歲這一年,我再也不能從您那里索取一分錢時,我因為搶劫殺了人。聽到死刑判決那一刻,您哭著罵老天爺對您不公平,自己苦了一輩子卻換來這種結果。

我終於知道,是您一直以愛的名義一次次奪走了我成長的機會,一次次扼殺了我生存的能力,一次次剝奪了我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權利;原來到臨死這一刻,我根本就沒有長大過;原來用錯誤的方式為孩子付出,收穫的是兩代人的痛苦;原來教育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原來是您親手把我送上了斷頭台;原來……

媽媽,您自己保重!我明天就要走了。希望在另一個世界,我能學會為自己負責,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不知該恨您還是愛您的兒子上

******************************************

  一個CEO給母親的信   
媽媽:

您的兒子就要開新工廠了。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源於您教給我的一項重要品格——為自己負責。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一幕幕往事浮現眼前……
3歲那年,我跑得太快被石頭摔倒。您讓我自己爬起來,又朝我屁股上打了兩巴掌,“下次摔倒打四巴掌!” 是您教會我要為自己的魯莽負責。

4歲那年,我因為看電視不想吃晚飯,您說如果現在不吃就要餓到第二天早飯。我說好,以為您只是說說而已。誰知夜裡我爬起來到廚房竟然連半塊饅頭也沒找到。是您教會我要為自己的任性負責。

6歲那年,您帶我到玩具店買聖誕禮物,說好只能買一樣。可買了變形金剛我還想要模型飛機,您不同意我就躺在地上哭。誰知您轉身就往外面走,我只好一邊擦乾眼淚一邊爬起來乖乖跟上去。是您教會我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8歲那年,我想試著洗襪子,您教我怎樣才能洗乾淨;我想學著刷碗,您教我怎樣避免把碗碰碎;我想自己盛飯,您教我怎樣不會被燙著。是您教會我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10歲那年,看著同學們的課餘生活被輔導班和興趣班擠滿,您說上課學好,課餘玩好,剩下的時間多看點書比啥都強。是您教會我要為自己的興趣負責。

13歲那年,我踢球打爛了鄰居家的窗戶,您帶著我到市場上買來玻璃、膩子和釘子,讓我幫您一起把玻璃安好,又扣了我當月一大半零花錢。是您教會我要為自己的過錯負責。

15歲那年,我說想學鋼琴,您給我買了個口琴。您說我能把口琴吹出個樣再說鋼琴的事。口琴一直吹到現在,可我早沒了學鋼琴的念頭。是您教會我要為自己的堅持負責。

19歲那年,我報志願,您幫我系統地分析了我感興趣的幾個專業後,讓我多問幾遍自己的心來決定。是您教會我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20歲那年,我想換部新手機,您說舊手機沒壞就不要換,一定要換就勤工儉學自己去買。當我用做家教掙來的錢買到新手機時,成就感帶來的喜悅遠超手機本身。是您教會我要為自己的慾望負責。

24歲那年,我畢業後想自己創業。您建議我不要急,先在喜歡的領域從基礎做起,有了經驗再說。兩年後我決定開公司時,您說如果最壞的結果都能承受,就大膽用心去做。您給我十萬塊錢,要求我四年內歸還。我拍著胸脯說,不但錢會還,將來還會孝敬您一套房子。是您教會我要為自己的事業負責。

27歲那年,我帶著聰明漂亮的女朋友見您,您當著她的面少見地把我誇了個夠。還得意地說,一個人只有自己優秀才能吸引同樣優秀的人。還說我的愛情由我決定,只要我們真心相愛,您就為我們開心。是您教會我要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32歲那年,我把給您買的房子鑰匙交到您手中時,您收下後馬上轉過了身。看著您抖動的肩膀,我知道您正在被幸福的淚水淹沒。是您教會我要為自己的承諾負責。

35歲這一年,我的公司擴大生產,要建新工廠了。那些一直責怪您狠心的人們終於無話可說了。同時,我也在教育我的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我相信他以後會比我更優秀。

愛您的兒子上

-----------------------------------------------------------------------

延伸閱讀:

一位母親要求公開的一封信:獻給她那不懂事的孩子

兒子,今天你又裝作若無其事地暗示媽媽,說市中心的房價又在飆升,如果再不行動,或許以後你和女友連一間棲息的小屋都沒有。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終於沒有像你希望的那樣,說出“媽媽給你們買”這樣的話來。而你,也在尷尬的沉默里,隨即氣嘟嘟地放下碗筷,甩門出去。我從窗戶裡看著你遠去的背影,瘦削,懶散,有一點任性,你還是賴在父母懷裡,始終不肯獨立。

可是,親愛的兒子,你已經25歲了,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需要呵護的女友,還有兩位日益老去、需要你照顧的父母,難道這些還不足以讓你成熟、讓你徹底地離開父母的羽翼、放下啃老的惰性、獨自去承擔一個成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嗎?

記得從很小的時候,你就習慣有事找媽媽。你總是說:“媽媽,我的衣服髒了,你幫我洗洗。”“媽媽,明天我們去郊遊,你幫我收拾好要帶的行李。”“媽媽,女友想吃老醋茄子,記得下班後給她做。”

一直以來,我也習慣了聽你這樣吩咐,總以為,對你的每一點好,你自會記得,且在將來我們老去時,可以得到你同樣細心的呵護和照料。而我和你的父親,也節省下每一分錢,為你在銀行開立了單獨的賬戶,只為某一天,你擁有了自己小家的時候,能取出那些錢來,給你一份切實的幫助。

可是如今,我卻發現,這樣犧牲自己、全力為你的方式,並沒有培養出我們想要的那個懂得珍惜的孩子,卻反而造就了一個羽翼退化、意志嚴重消磨的社會棄兒。我們越是愛你、縱容你對父母無休止的依賴和索取,你心底里的自私和懶惰就越是無休止地滋長……

你5歲那年,要媽媽幫你整理滿地的玩具;10歲的時候,看見同學腳上氣派的皮鞋,你就哭鬧著讓我也去買;15歲時,你寫情書給班裡的女孩子,說:“我媽媽認識很多人,誰要是欺負你,儘管告訴我”;20歲那年,你讀大學,每次打電話來總是抱怨,說食堂的飯菜如何糟糕。

如今,你每天回家來蹭飯,還時常帶女友回來居住,我一邊工作,一邊還要為你們的一日三餐奔波勞累。這番忙碌,讓我連一絲的微笑也無法擠出。
我終於承認,25年來,我對你無節制的寵愛,是一個多麼大的錯誤。  
  
親愛的孩子,我不得不殘忍地告訴你,今天之前你的生活與我息息相關,而你今後的道路,我將不再過問。

也請你,像那些自立自強的人一樣,從父母的身邊搬走,用自己的薪水租房去住。我會給你鼓勵和勇氣,可是我不會再給你金錢上的幫助。

孩子,媽媽很抱歉,不該這樣愛你。
而你,也應該對你的所作所為感到愧疚。那麼,就讓我們彼此原諒,重新開始吧。

“中國式母愛”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我相信,中國媽媽愛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從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上中學、上大學,到找工作、結婚、生孩子,媽媽無時無刻不在操心–即使為孩子把心操碎了,她們也毫無怨言。

沙拉原來也是這樣。她是出生在上海的猶太人後裔,育有兩子一女。後來,沙拉離婚了,帶著三個孩子移居以色列。初到以色列時,沙拉靠賣春捲來維持全家的生活。

那時的沙拉還是習慣地按照中國式媽媽的思路來想問題: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於是,她每天送孩子們去讀書,然後自己開始做春捲、賣春捲。當孩子們回家後,她又一個人忙著做飯,孩子們則圍在暖洋洋的火爐旁等著媽媽把飯菜端上桌…… 她對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只有能考上大學就行。

這樣的情形維持了一段時間,終於有一位鄰居大嬸看不慣了。有一天,她過來對沙拉的大兒子說:“你已經是大孩子了,應該學會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然後這位大嬸又不滿地對沙拉喊道:“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自己想怎麼溺愛就怎麼溺愛。你這樣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沙拉後來發現,在以色列家庭裡,孩子無一例外都要參與家務勞動,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是被父母推出家門體驗艱苦生活。於是,沙拉誠懇地接受了這位鄰居大嬸的意見。

為了培養孩子的生存技能,她以有償的方式讓孩子們幫忙賣春捲,賣掉一個春捲可以提成20%,而孩子們正是在賣春捲的過程中學會了和陌生人打交道。沙拉還畫了一張值日表,掛在家裡的牆上,值日表上規定了誰哪天洗衣服、做飯、打掃房間。經過“家庭會議”,大家一致決定設立“值班家長”,並且規定了“值班家長”的任務。

沙拉的大兒子擔任“值班家長”的第一天,一大早就拖好了地板,並就近買來了麵包當早餐,還宣布當天的晚餐是炒白菜和煲一個湯。因為三個孩子輪流值日,所以每週日的早晨,沙拉都可以睡個懶覺,而當天負責值日的孩子會到冰箱裡取出酸奶、麵包,再煎個雞蛋,然後把早餐擺好。

寵愛孩子人人都會,甚至連母雞也會,可是,學會這樣“狠心”地去愛孩子,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了。如今,沙拉的兩個兒子都成了成功的鑽石經銷商。

沙拉在她寫的一本書裡這樣總結猶太媽媽教育孩子的秘訣:“心軟是害,狠心是愛。誰溺愛孩子,誰總有一天會為孩子包紮傷口。”


取自網路文…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孩子摔倒,扶還是不扶有啥差別?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孩子摔倒/撞到/遇挫折,聽說有更理性的科學應對法?


有一次在大街上,遇見一位外國媽媽推著嬰兒車,她的身後跟著一位年齡稍大的小男孩。過馬路的時候,小男孩由於走得太快摔倒,可能被嚇到了,孩子躺在地上四腳朝天哭不停,這時那位年輕的媽媽斥責:“你是個男子漢,連自己站起來的能力也沒有,你還說以後保護媽媽?沒用的東西!”小男孩悻悻地爬起來,跟隨在媽媽和弟弟身後,沒多久就消失在大街的那頭。

另一位小男孩。有一次跟爸爸去公園玩,在公園的木板路上摔倒了,鞋子也被甩掉了,木刺扎進了他的腳底,他趴在地上,希望爸爸過來把他扶起來。但是爸爸只是遠遠地看了一眼,便命令他“自己站起來!”當他想再說一句,便被爸爸斥責“囉囉嗦嗦”,他把話咽進肚子裡。他掙扎著爬起,木刺扎得更深了,後來腳底腫了一周。至今小男孩仍然記得爸爸當時的冷漠。這小男孩是我的一位表弟。

那麼,作為父母,孩子摔倒我們到底該不該扶?

➠扶還是不扶起,將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什麼影響?

1、不扶(讓孩子獨自應對):父母不太當回事——孩子也不會太當回事。

記得我小時候,有一次在鄰居家不小心割傷手指,鄰居阿姨慌張地帶我回家。奶奶看了看我的手指,給我拿了一塊OK蹦說:“只是流了一點血,沒事。小朋友誰沒流過一點血呢?”當我下一次不小心割傷手指時,我能淡定地自己找OK蹦貼上。因為奶奶的“小朋友誰沒流過一點血呢”讓我明白那是普通的小事,不足以大驚小怪。

美國情緒心理學家蓋伊.溫奇說,一個孩子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小挫折,決定了未來人生是否成功和幸福。當孩子輕微摔倒或撞到,父母不要大驚小怪,當作一件平常事處理,孩子也不會太當回事。在父母這種冷靜的心境下,孩子們的心量會越來越大、抗打擊能力也會更大。就像哆啦A夢的百寶袋,能裝下無數稀奇古怪的東西,孩子未來也能容納更多的挫折和不快,心智越來越堅定。

所以,當今天早上,兒子獨自在廁所刷牙時不小心滑了一下撞到頭,在廁所委屈地哭。我半開玩笑地說:“讓媽媽看看這顆大腦袋有沒有多了一個'小燈籠'呀?”兒子笑了起來。我趁機給他說了我小時候一天撞了3次,頭上貼了3塊OK蹦的經歷。聽我說完,兒子若無其事地繼續刷牙了,沒有丁點兒不快。他大概已經明白,摔跤、撞頭是每個孩子的童年經歷。

2、扶(幫助孩子應對/代替孩子做):父母總是扶起——孩子面臨“自我驗證”的後果。

在丹麥古老的寓言故事中,有一位公主,她1歲學走路時,由於經常摔倒,國王不忍心,便讓僕人從此當小公主的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僕人們抱著小公主做任何事情,小公主未曾走過路。年齡漸長後,她總以為自己天生不能走路。當她有一天自憐地責問神為何給了她一雙殘疾的腳,神說她有一雙比誰都強壯的腳,只是她不珍惜,給她帶來不幸的,正是她慈愛的父親。神最後給她點出了自救法——不怕摔,邁出第一步。

如果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摔倒不分輕重總是扶、孩子用水果刀割傷從此幫孩子削水果、孩子刷牙撞頭從此把孩子抱懷裡刷…… 心理學家阿勒.蘭格認為,孩子會進入這樣的心理模式:

心理模式 

無法控制不利事件⇢知覺到缺乏控制⇢習慣性無助

因為父母的幫忙和包辦,給孩子造成了錯覺:我無法做好事情,繼而“自我驗證”效應最終把孩子變成了真的無法做某事。

扶?還是不扶?很多父母沒做對。因為孩子們不是一台台機器,養育孩子也不是單憑某一項指令就能完成。如果父母們機械地採取選項1或者選項2對待孩子,毫無疑問會出現負面的影響。

➠對於孩子們“摔倒”(遭受挫折/失敗),父母的正確做法:

1、查看“傷勢”

當孩子摔倒,理性的父母總會第一時間查看孩子們是否有受傷,父母的這個動作,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信息傳遞——我被爸媽關心著、愛著。

如果孩子在學習中或其他方面“摔倒”(遇到挫折),理性的父母應該第一時間詢問:“你還好嗎?”聆聽孩子們的感受,也是一種關愛。孩子們會因為父母的這個舉動而感動和滿足,重新獲得力量。

2、嘗試讓孩子自己“站起來”
無論孩子摔倒,還是精神上的“摔倒”,比如遭遇挫折和失敗,決定孩子是否再次嘗試的是“自我效能”,即孩子是否感到有能力應對某件事情,是心理學家艾伯特.班杜拉對家長們的建議。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更有韌性,未來較少焦慮和抑鬱,並且這些孩子生活得更健康,未來也會有更高的學業成就。所以,幼兒說建議,當一個孩子摔倒或遭遇挫折,父母需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站起來”,培養自我效能高的孩子。

3、鼓勵孩子“再走一次”
美國心理學者亞當·格蘭特說,small wins(小成功)能幫孩子找回自信。如果一個剛學步不久的寶寶由於被小石頭絆倒,鼓勵他“再走一次”是重拾信心的最好辦法,幫助他下一次再走同一個路段時擺脫猶豫。而當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如果因為穿褲子遭遇挫折,讓他重新耐心來一次也是個重拾信心的好辦法。目的是讓孩子們獲得這種心理感受——我犯了一次錯誤,現在我找到了避免錯誤的方法了。


所以,我平時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要注意安全,但有時候摔倒難以避免。如果受傷,要第一時間告訴爸媽;如果沒有受傷,爸媽希望你能自己站起來,因為這也是長大的一種表現;每個人都會遭遇失敗和挫折,如果想找人傾訴,爸媽比誰都願意聽;如果覺得自己還好,爸媽希望你再次嘗試,因為每一次挫折後的成功果實會更甜……

因此,父母們面對孩子“摔倒”,不僅要關心,但又不能太當回事,“摔倒”了孩子能“爬起來”並且“再走一次”才是一次完滿的成長。

取文自幼兒說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以為孩子只是站在水里,其實他正在死去。擴散出去,減少悲劇!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你知道嗎?

孩子溺水很多時候是站在水里安靜的死去,沒有掙扎,很多時候大人就在身邊而渾然不知。
溺水並不是好萊塢大片裡那樣的戲劇性,沒有掙扎,沒有呼叫,也沒有平躺。

覺得應該提醒大家,就算你沒有孩子,如果你夏天去海邊,去泳池,如果你能及時發現溺水跡象可以及時救命。

事發你只有30秒鐘去把孩子救出水中......

真實案例

週末下午,和朋友約好了帶孩子去游泳池游泳,孩子們在水里嬉戲,我們在岸邊愉快的聊天,眼光時不時瞟一眼水里的孩子。

忽然間,Z媽媽眼光異樣盯著泳池中央,大喊:小Z(她的孩子)!!!

你還好嗎?小Z站在泳池裡,頭在水面外,眼睛是睜開的。

我們三個媽媽同時站起來走到泳池邊上,我這才看清楚,小Z的眼睛是睜開的,但是似乎很迷茫的樣子。

身體是垂直的,雖然泳池很深,她很小,但是她身體是貌似站著,頭在水外,很清醒的樣子。

小Z媽媽還在焦急的在岸上問她女兒話(女兒沒有回答),我還在腦子裡飛快旋轉考慮這是否是去年所看到的溺水跡象,我身邊的A媽媽已經二話不說跳入水裡了。

周圍所有人都沒有注意到,剛剛開始看到我們的騷動而開始把目光轉向泳池中央的時候,

A媽媽穿著整齊的衣服裙子和鞋子早已飛快的跳入水里,火速自由泳跑到那孩子身後,把小Z抱出水面。

小Z猛的吐了一大口水,好像打嗝一樣那麼響亮,然後就開始大哭了。

眾人終於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

泳池裡實際上有好幾家人,一個爸爸走到我們身邊道歉說,對不起,我是離她最近的,

但我真的不知道她到底出了什麼事情,我是背對著她,沒有聽到任何呼救。

到底怎麼了?

僅僅幾秒,從Z媽媽喊小Z到小Z被我朋友A火速抓出水面。

眾人還沒有反應過來,A媽媽真的是英雄。

她笑著說,是桃媽前兩天從報紙上發來的“溺水是什麼樣子的”文章鏈接給她,她讀了才記住了,沒想到那麼快就用上了。

真巧。實際上我看到那篇文章後只給兩個人發了,一個是桃爸,一個是A媽媽,因為這兩個人和我天天見面,我知道他們肯定覺得很有用。

可事發之後,我立刻貼我的朋友圈裡面請求大家轉發。

人在溺水時的特徵

以個人經驗說,儘管我自認為孩子很熟水性,自認為我是個很盡職的媽媽,可是我只是1年前才知道溺水的人是靜靜站在水里,而不是平躺在水里。

如果能提醒任何不知道溺水跡象的父母,能讓大家及時能搶救一個孩子,那麼我不覺得會浪費我時間在這裡寫了。



很多人以為溺水的人會大喊大叫驚慌失措,實際上,很多時候是站立的樣子,或者好像在水里垂直爬一個隱形的樓梯。頭是大多數在水面上,嘴巴有時候在水外,有時候在水里,一上一下好像冒泡。

實際上一年來我看到即將溺水的孩子:獨家爆料,眼睛睜著,嘴巴半閉,身體垂直,有時候嘴巴在水上,有時候嘴巴在水下,上下漂浮。但最最主要的是,身體都是垂直的。如果要真的躺水面上,大家早就知道大事不妙了。

如果看到有孩子這樣在水里,請大人們不要怕麻煩,不管是不是你孩子,請大聲問一下這個孩子是否還好?

如果這個孩子不回答,寧可你判斷錯了,也要跳入水里救起這個孩子。也許孩子沒聽到你,也許不願意回答,但也許已經睜眼無法說話和動彈。有些大人們甚至以為孩子在玩兒,實際上已經溺水了。

人溺水的時候會本能自動先保護呼吸系統,其他身體部位都是次要。所以不可能說話或者漸水來引起別人注意力的。一旦這樣,家長只有30秒鐘的營救時間。再長久就要看這個溺水人的造化了,很多時候大腦長期缺氧後會有後遺症。

請看下面的圖:




大家都以為溺水的人會像上圖一樣驚慌呼救……實際上是下面的一組圖。




美國每年兒童死亡最多的是車禍,第二就是溺水。溺水不僅僅是泳池,很多是在湖水海水,還有自己家的澡盆。

最後在這裡,不厭其煩的再和大家總結一下溺水者八大無聲跡象:

1、溺水者不會呼救。他們必須先能呼吸,才能說話。一個人溺水時,嘴巴會沒入水中再浮出水面,中間沒有時間呼氣、吸氣,加上呼救。

2、溺水者也無法揮手求救。溺水者會本能地將雙臂伸到兩側,向下壓,好讓嘴巴浮出水面,小孩則可能會將手臂前伸。總之,他們無法划水朝救援者移動,或把手伸向救援設備

3、溺水者在水中是直立的,沒有踢腿的動作,他們只能掙扎20—30秒,之後就會沉下去。
4、眼神呆滯,無法專注或閉上眼睛。

5、頭髮可能蓋在額頭或眼睛上。

6、頭在水中,嘴巴在水面;可能頭後仰,嘴巴張開。小孩的頭則可能前傾。

7、溺水最重要的跡象就是看起來不像溺水,他們看起來可能只是抬頭在看天空、岸際、泳池邊或碼頭。這個時候你要問:“你還好嗎?”如果他們能回答,大概就沒事。如果眼神渙散,可能只有不到半分鐘的時間救他們一命。
8、小孩在戲水時會發出很多聲音,當發現孩子安靜無聲時,就該去看看怎麼回事。


提醒家長

有時孩童溺水因為體力不如大人,並不會像電視劇或電影演出般的瘋狂拍打水面或掙扎,而是看似「趴」或「站」在水中發楞,其實已經溺水,很有可能是孩子已經嗆水到半失去意識,這時應盡快將孩子抱上岸請求協助。如果沒有盡快察覺孩子的不對勁,一切恐怕就為時已晚。


取文自攝影交流平台…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最偉大的教育,竟然是媽媽的情緒平和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都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母親的“母”到底包含什麼樣的生命意義呢?
其實,好媽媽就是三個字。


第一個字是“靜”。 

很多媽媽眼尖,一眼能看出孩子三個問題,而且立馬指出還反復強化,甚至當著更多人的面說我孩子就是什麼什麼不好。母親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和缺點的時候都不要動,不要慌亂,為什麼?因為孩子需要母親用良好的情緒去孕育和保護,只有母親看到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都不露聲色的時候,才能賦予孩子內心的成長動力。 母親情緒不穩整個家庭就跟著翻騰,孩子是活在母親這條船裡的,一點點動靜都會影響到孩子,破壞孩子的內穩態,孩子單單平息自己的內心緊張情緒就要消耗很多心理能量,還能留下多少心理能量用天學習用於自我成長呢?

第二個字是“弱”。


母親在孩子面前學會示“弱”。強勢媽媽的孩子很難自信,孩子的自信會在你這種狀態裡面一點點的削弱。能夠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親,孩子的內心必然自信而堅強。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實現對孩子的托舉,處處佔孩子上風的母親,孩子只有站下風,最後甘願站下風,沒有一點競爭性,也沒有一點動力,極端的會追求叛逆性、破壞性來完成自我的畸形成長。

第三個字是“慈”。

一個母親真正的力量,是她的慈祥,是溫柔,溫馨,溫和,夫妻、叔伯妯娌、大家庭都因為你而和睦而和諧,讓人感到大海般的包容接納,又壯觀不可攪動,這就是孩子成長的寬闊的天地,這樣的母親形象就是規則,言出就是方向,反之在孩子面前指手劃腳,不是扯著嗓門叫喊就是繃著臉嘮叨的母親,會讓孩子慢慢感覺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舒適的,是有意思的,孩子會失去心中的方向,而母親也將沒有任何引導能力,變得更加抓狂。

司馬光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不知教也。”今天的母親越來越做不到慈了,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的問題主要是情緒問題,學習不好都是因為負面情緒困擾,很少因為智力,家長內心的焦慮與浮躁,比孩子有學習問題更可怕,只有孩子內心平靜,才有可能吸收、沉澱、理性思考,才能遠見、卓識、發現、創造,才能真正的優秀!作為一名母親,請記住,保證自己情緒的平和,就是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

取自財經內參…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從“暴君”到好脾氣媽媽,我用這三個工具做到了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曉曦說 
很難想像,曾經的葉楓是孩子眼中的魔鬼。
她的脾氣,她的執拗曾經讓孩子深陷情緒的黑洞,以至於夜夜大哭,無法控制。
當她逐步意識到孩子的失常是源於自己的情緒問題時,她決定付出一切也要讓局面改變。
這個過程對誰來講都不容易,但她做到了。她用了三個工具來幫助自己走出對孩子的情緒暴力。
她說,這是她作為二胎媽媽最大的驕傲!

坦白講,我以前是個暴脾氣,跟現在看起來的樣子截然不同。

那時候我是任由自己發脾氣的,因為我覺得這是我的脾氣,天生的東西怎麼改的了,只有靠身邊人去適應了。

可事情並沒有按著“別人應該來適應我”的思路來進展,而第一個給我打擊的就是我家老大,一個看似是走女漢子路線的敏感女兒。

1、我差點被老大折磨瘋



老大一歲七八個月時,家裡發生了一件離奇的事情。

她連續十幾天,每天夜裡12點開始準時大哭,整棟樓都可以聽到她的哭聲。哄她、抱她都不
管用。

每天晚上一到11點50分,我的汗毛都是立起來的,因為是真的害怕。我給她喊過魂、帶著她去看過中醫都不管用,老公面臨情緒崩潰,我甚至有了抱著她從樓上跳下去的想法……

那段日子我每天都在煎熬中度過,不知道哪裡才能找到希望之門。輾轉尋醫中,有人給我介紹了中科院兒童心理研究發展中心,我不假思索地帶著她去了。

進門剛一坐下,老師就明確的告訴我,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我一下子就有情緒了,我說我已經很努力了,看了很多育兒書,也很民主,什麼都跟她討論,我有什麼問題?

老師沒有說話,把孩子帶到另一個房間跟她玩沙盤,讓孩子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挑出來,然後按著自己喜歡的擺法放在沙盤上,想怎麼放就怎麼放。然後給她講故事,這樣一次活動的時間是一個小時左右。

我們去了十幾次,每周老師都帶她玩一個多小時,然後告訴我今天孩子的表現,都跟孩子玩了什麼。

每次她都會問我這個星期孩子有什麼變化,我有什麼問題,我就會跟老師聊聊家裡發生的事情。
就這樣堅持了差不多3個月的時間,孩子的情況開始好轉,直到快2歲時才真正解決。

現在回顧這段經歷,才真正理解了老師最初的那句話“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正是由於我的脾氣和情緒導致的。

在女兒學會自己穿襪子之後,我認為自己可以脫身了。當她明明自己會穿襪子,卻想讓我給她穿的時候,我就會表現的很強硬,堅決不給她穿,絲毫都不能妥協。

我覺得這孩子太任性,就跟她不停地講道理。如果我講了她還不聽,我就會忍不住動手打她。

類似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孩子的情緒在這個地方被卡住了。

當她的委屈和恐懼情緒越積越多,累積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演變成了夜裡撕心裂肺地大哭。

孩子小還不會表達,她是要藉助這種方式來表達對我的反抗,對這個世界的反抗。

而那時的我完全是遲鈍的,沒有感受的。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會與我的情緒有關,壓力大到我已不自知。天曉得在孩的心裡,媽媽已經是個面目猙獰,一手遮天的魔鬼了。

那時我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孩子一有什麼看起來不正常的地方我就會非常緊張,覺得是自己的失職。

面對家人的質疑,我就像頭隨時會眼紅的獅子,誰要說我做的不好,或者做的不對,我就要拼命證明給他看我是正確的,然後關起門來“咬傷”孩子。

2、不是改不了,是還不夠痛

經歷了老大的情緒事件後,我真正開始了理論加實踐的學習,每學一個方法就在生活中去試用,不管用就積極調整,管用就堅持到底。

和大多數脾氣暴躁的父母一樣,我以前也認為脾氣這個東西是娘胎裡帶來的,怎麼可能改的了?

但老大夜哭這件事真的讓我們全家臨近崩潰,已經痛到我不得不對自己開刀的地步了。

改變自己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寧願死守著脾氣是改不了的信念而故步自封,把放縱壞情緒的機會留給自己,最終讓孩子成了受害者。

如果你足夠智慧,就不要撞到牆後再選擇改變,不要讓吼叫成為你對待孩子的習慣。因為那時你很可能已經付出了代價,孩子變得膽小封閉,或者從此關閉了對你的心門。

當你堅信脾氣是可以改變的,你就要花時間和毅力去練習了。當情緒即將爆發時,要暗示自己我可以比上次做的更好,比如發作時間短一點,發作後要與孩子和解等。

每次進步一點點,把自己發脾氣的時間從一周三次降為兩次、再降為一次,直到不再發作。

與此同時,當你接納了自己的情緒,願意與它和解時,你會驚喜地發現在情緒來臨時,你不是山窮水盡的,而是有很多實實在在的工具是可以去學習,可以去實踐的。

3、我終於走出了情緒暴力

老二出生後,我已經能夠做到有意識地察覺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了。但當瑣碎的事情成倍增多,尤其是兩個孩子的戰爭不斷時,我倍感壓力。

但我告訴自己絕不能回到怒吼的老路上,我需要用切實有效的工具來避免我對孩子施加的情緒暴力。

在這個過程中,這三種工具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了我,讓我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帶兩個孩子也不會焦頭爛額地大呼小叫。

第一個工具叫做續滿能量杯。

很多時候,當我們忍不住發火時,是因為我們已經太疲憊了,身心的疲憊讓人難以做到好好說話。

當你自己的能量被一點點耗盡,而你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時,你必須要給自己補充能量了。

這時候我會安排老公看一下孩子,我到別的房間去休息一下或者跑出去做個按摩,總之到了要給自己補充能量的時間,要毫不猶豫地馬上開始。

不要為自己出去做個按摩而感到內疚,這沒有什麼可內疚的,放鬆是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

如果你把自己的能量杯盛滿了,每一刻都能帶著愛而不是怨去照顧孩子,那孩子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光彩。

第二個工具是享受特殊時光。

每天帶兩個孩子,日復一日的重複生活很難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更少了那份對歲月的期盼和新鮮感。

為了能讓自己持續保持積極飽滿的狀態,我和老公約定每周有一個晚上等孩​​子睡覺後拜託老人看一下,然後我們一起去看電影。

這樣我在心理就會有所期待,期待每周有一個不一樣的夜晚。電影院離家不太遠,看完了我們會手挽著手走回家,好像當年剛相識一般。

每週日的下午,我會讓老公帶孩子去上英語課,然後安排一段屬於自己的特殊時光。

可能是找個有情調的咖啡館去讀讀書,與幾個許久未見的朋友敘敘舊,或者在打折季瘋狂購物。總之,這個時間我做主。

第三個工具是創建冷靜空間。

當我遇到來自孩子的挑戰,意識到自己即將進入戰爭狀態時,需要一個空間讓自己清醒和冷靜。

這個時候不是跟孩子​​講道理的時間,因為她也在情緒裡,根本聽不進你的道理。你們需要做的就是回到各自的冷靜空間。

這個空間不是在你和孩子在劍拔弩張的時候臨時創建的,而是在你們平時關係好的時候就要提前溝通好。

找一個你們心情都不錯的時刻,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也都會發脾氣,這很正常,不是什麼問題。

問題是當情緒來了,我們要怎麼去面對它和處理它。處理的方式之一,就是找到一個舒服的地方,讓自己冷靜下來,而不是立刻大喊或大哭。

當孩子四歲以上時,就可以用這個工具了。媽媽先做給孩子看,比如我找的就是臥室的儲物間,那裡面都是我喜歡的東西。拿出來擺弄擺弄心情就會好很多。

我告訴老大我的選擇後,她挑選了自己房間的榻榻米,上面有一個她自己創造的公主城堡,她說媽媽我鑽到裡面躺會就好了,公主也有生氣的時候,但不會一直生氣的。


找到各自的冷靜空間後,當我們再遇到情緒即將失控的情況時,我會說現在我們回到各自的冷靜空間,一會再見面。

其實在我說完這句話時,很多時候就已經讓情緒暫停了,這就是一種催眠和暗示。然後我們分開去找自己的冷靜空間,以最舒服的狀態面對當下的那個自己。

在我和孩子共同使用這個工具後,不但我逐步做到了不再發脾氣,令我驚喜的是,孩子也不再覺得情緒是洪水猛獸了,她會覺得自己是有掌控感的。

當孩子和我或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發生情緒衝突時,也會用同樣的辦法面對和解決。

回顧自己養育孩子的這些年,從對孩子施加的情緒暴力,到自己一步步走出這個陰影,付出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

今天,看到兩個孩子能像我一樣接納情緒、善待情緒,我覺得是我們這個家最大的福氣,也是最大的財富。


取文自壹父母…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父母對金錢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未來能否豐盛!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很多家長不願意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給孩子花錢的同時反復強調金錢多麼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等,孩子由此收穫到的是匱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錢的關係沉重艱難。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很多父母在後台不停地諮詢我們:孩子該如何教育?如何讓孩子品行好?等等。在傳統的教育裡,我們在孩子面前說“粒粒皆辛苦”,說“不要亂花錢”,說“我們養家好辛苦”……其實這些並不能讓孩子內心更加富足,品行更好,也無法讓他們生活得愉快。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快樂

生活質量並非由物質決定,而是由心靈決定。一位朋友富有而且修養氣質很好,兄弟姐妹也都如此。她的童年時代,物質上大家都很貧乏,但他的媽媽總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時不時給孩子們帶回一些美好小玩意,從來不對孩子傳遞生活艱辛、金錢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這樣的沉重感教育,孩子們一直感覺內心富足流動,所以後來到社會上憑藉自己的能力,各個富有而且有精神追求。

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轉變

見過幾個這樣家庭出來的人,出生於中國最貧乏的年代,父母一貧如洗,但即使半年只能吃一頓肉,也願意叫上孩子和朋友們一起快樂分享,孩子們精神氣質如貴族一般。後來等政治環境一好轉,他們總是能最先找到出路。三代出貴族指的不是必須三代財富才夠培養出貴族,而是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轉變。

所以說,不是貧富而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未來能否豐盛。很多家長不願意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給孩子花錢的同時反復強調金錢多麼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等,孩子由此收穫到的是匱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錢的關係沉重艱難。

精神分析心理學說,童年親子關係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通俗點講,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序員,童年父母給孩子潛意識寫入的是匱乏與沈重,孩子未來怎能豐盛流動?帶著匱乏感來到社會上,潛意識指揮著自己,也容易處處體驗匱乏與沈重。

例如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好工作,總是找吃力不賺錢的活,即使賺到錢也無法輕鬆享受,一給自己花錢就覺得愧疚,同時容易過度囤積東西,造成更大浪費。例如曾經總被父母說不要浪費護膚品,自己賺錢後忍不住買大量護膚品,卻捨不得用,最後都過期浪費。

如果父母經常傳遞的是:物質攀比可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可以了。那麼孩子未來很可能收入一般,賺錢上“不思進取”,卻又同時物慾難填,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盲目囤積。

一位媽媽觀察發現,給女兒買的玩具或手工材料,若教育說要愛惜,不要弄壞或浪費,基本上這玩具或材料就被女兒閒置,時間長了不是放壞了就是找不到了,完全違背當初買它們的初衷,造成更大浪費。還有媽媽反饋說,給兒子買了顏料和畫筆,教育兒子不要浪費顏料,結果兒子只用畫筆劃畫,不用顏料。

這是為什麼呢?孩子對父母傳遞的能量非常敏感,父母傳遞的是制約和沈重感,孩子一碰到這個東西就能感受到,所以寧願不碰。

孩子不會用頭腦自欺欺人,無論大人認為道理多正確,孩子直接從能量層面感受大人傳遞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如果父母持續不斷以正確為理由強加各種負能量,孩子最終也就變得如大人一般,活得沉重壓抑,制約在所謂的“正確人生道理”中。

是否孩子的慾望都要滿足?

有人問,是不是孩子的慾望都要百分百滿足?

孩子的慾求滿足還是不滿足,取決於你的能力和意願。有能力也願意滿足,就輕鬆愉快的盡情滿足,多多益善。沒能力或者不願意滿足,就直言相告:我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或者我就是捨不得錢。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誠實。誠實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很多滿足,會知道那是父母的問題,不是自己不配得,未來依然可以通過工作賺取豐富物質生活。

有一個孩子要一樣東西,媽媽講各種不給買的理由拒絕孩子,孩子直接問:”媽媽你為什麼見不得我開心?”孩子經常能簡單通透的看到本質。父母若對自己內心的匱乏感沒有覺察,會無意識地傳遞給孩子。自己小時候沒得到過的快樂順暢,所以也要跟孩子較勁,讓孩子處處擰巴。

教育家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就在他們或是粗暴,或是和藹地奪走那些讓我們愉快的事物時,他們總會不忘附加這樣一句:這樣做是為了你好。而這真的是一句帶有說服性的辯詞,它會在最後使我們也同意毀滅自己。”

不要評判孩子的慾望,講一堆理由證明孩子不應該提這個要求,甚至自欺欺人說這麼做是為孩子好。孩子需要什麼,就是需要什麼,可能在你眼裡那個根本沒必要,但在孩子心裡就是他想要的。無論買或者不買,請尊重孩子的慾望,你可以不滿足,但是不能自以為是去評判。

富養窮養取決於父母的心態,而跟經濟能力關係不大。一些身價千萬的父母,去趟香港給孩子帶一堆上千塊的童裝,因為這是父母想要的。而孩子喜歡的貼紙或搖搖車,卻經常跟孩子較勁,給孩子製造匱乏感。這樣的孩子長大一些,容易變得欲壑難填,跑車名表攀比著買,也很難彌補童年的匱乏感。然後所有人都會感嘆一句:就是父母太溺愛了,造成孩子如此奢侈浪費。

溺愛幾乎是家長的萬金油標籤,孩子出啥問題都往溺愛上貼,典型的漿糊邏輯。那些口口聲聲富養就會把孩子養成李天一的網友,按照這個邏輯,豈不是窮養的孩子就要變成馬加爵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眾人皆知,人類一個需求層次滿足後自然向更高層進階,這再自然不過的常識,到了自己孩子身上,有些人竟生出“越滿足越沉溺越瘋狂要求”的妄想,而且以此妄想為理論依據,時常跟孩子的需求較勁,就是不讓孩子順暢開心。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心窮之人一旦擁有權力便容易窮奢極欲,劉志軍成克傑等著名貪官都回憶說,出身窮苦是“思想走偏”的原因之一。

你的慾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東西

誠意面對孩子需求,不跟孩子較勁的父母,都會發現孩子的心是那麼純淨易滿足。

小育在諮詢中遇到一個全職媽媽的兒子4歲,內向膽小,見人從不打招呼,也不願意跟人分享零食或者玩具。因為長期限制吃巧克力,兒子對巧克力呈現出成癮般的痴迷。後來這位媽媽自省,決定徹底放開限制,去香港買了一旅行箱巧克力。孩子開始不敢相信,問媽媽這些都是給我的嗎?媽媽確認說這都是給你的,你想怎麼吃怎麼吃。結果孩子一路主動跟出租車司機聊天,電梯裡見人就招呼,主動分享,單純快樂得像小麻雀。

一箱巧克力,就給孩子帶來天堂般的快樂,充沛的能量流動。對孩子來說,快樂不在於價格標籤,而是被父母充分的看見和回應。在網上看到一句話說得挺好:如果我能吃2塊巧克力,你願意給我10塊,剩下8塊都在說:我愛你。

童年長期的匱乏感,逐漸凝固成內心黑洞,真正欲壑難填的都是成年人的黑洞。成年後的黑洞依然可以通過自我覺察療愈。若把最惡劣的想像投射給孩子,通過打壓孩子欲求轉嫁自己的匱乏痛苦,還美其名曰為孩子好,則至少毀三代。

父母在童年滿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來在哪些方面就會流動而不執著,有自由去體驗更高級的需求層次。安全感被充分滿足的孩子,將來不會在婚戀中只敢要安全無害的人;物質需要被父母及時肯定回應的孩子,人生追求不會只停留在賺錢層面;一個各方面被充分滿足和自由的孩子,自然綻放不可思議絢爛的一生。歷史上最傑出的藝術家、哲學家大多出身富貴之家或者有貴族供養。

父母無論貧富,都可以給孩子傳遞:你的慾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東西。那麼孩子未來自然會物質豐盛而且不執著奢靡。

寫在後面:

請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分享給他工作並獲取金錢的樂趣;

請不要再嘮叨孩子珍惜花錢,而是告訴孩子你值得富足美好的物質生活;

請不要再傾述養家多辛苦,而是講述你為這個家庭奮鬥的自豪和滿足;

為了孩子未來精神和物質的豐盛,請收回我們對待生活的沉重和匱乏感,將希望與豐盛傳遞給下一代。

取自網路文…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教孩子理財,上學前就可以開始了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最近帶妮妮去商場,她看見什麼都想拿,全然不顧價錢,我們如果不同意,她就滿地打滾、連哭帶嚷的,弄得我們很尷尬,最後不得不屈服。——妮妮媽媽

我們家南南則是個小財迷,每次一說讓他幫忙做點事,他就會說:“你要獎勵我多少錢?”——南南爸爸


我們都知道,應該讓孩子了解物品的價值,但是應該怎樣教給孩子呢?什麼時候和孩子談錢?怎樣培養孩子合理的消費行為?怎樣讓孩子對錢有個正確的認識?過早地談錢,會不會也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成小財迷,分不清楚錢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對於家長來說,可真是一個兩難的抉擇!


該不該給孩子錢?

現在的孩子經常會收到各種零用錢,比如過年過節的壓歲錢。如果父母沒有任何解釋就“沒收”了這些錢,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了,產生不公平的感覺。

當孩子漸漸長大,尤其是上幼兒園之後,就會有消費的需要,如果父母嚴格控制,可能會促使孩子從別的渠道要錢,比如爺爺奶奶那裡,因為得來全不費工夫,更可能會形成不合理消費行為,慾望越來越大,虛榮心越來越強。

所以,只有讓孩子接觸錢,對錢有個合理的認識,知道錢的來源、使用和管理,才能讓孩子儘早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鍛煉孩子的理財能力。



理財應該從幾歲開始?

5~7歲是兒童數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孩子對數字除了形象的認知外,已經開始抽象的思考。而且,這個年齡的孩子大多數已經上幼兒園,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商品,也會有更多的消費需求,比如買文具、送朋友禮物、訂購圖書雜誌等。因此,這個時期可以開始進行早期理財教育了。


怎樣教​​孩子理財?

1.買個記帳本 理財必須有“財”。爸爸媽媽可以暫時充當銀行,將孩子得來的壓歲錢先存入“銀行”,然後教會孩子在記賬本上分門別類地記錄收支情況。比如按月分配預算,併計算每個月的收入金額、收入來源,消費金額、消費用處、消費日期等。告訴孩子,如果這個月節省了花費,下個月的預算就會提高,長期如此就能攢夠大點額度的錢,買自己期望的但是價格可能比較貴的物品。

2.做個好榜樣 很難想像花錢大手大腳、喜歡攀比的父母能培養出勤儉節約、有合理消費觀念的孩子。為了讓孩子有形象的認識,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帶孩子去一些很容易看到買賣的地方觀察和體驗,比如菜市場,讓孩子體會掙錢的艱難,了解錢的價值。

3.引導孩子的消費行為 多用錢“買”一些“精神商品”。比如,在節日期間不妨帶孩子逛逛書店,看看優秀的兒童電影、話劇,參觀博物館等。鼓勵孩子在為長輩、老師、朋友選禮物的時候,多選擇合適的、花心思的禮物。還可以鼓勵孩子結合自身能力積極參與一些慈善活動。讓孩子知道錢除了滿足自身需要外,還可以造福他人。


溫馨提示:

可以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或智慧獲取財富,比如讓他們在不妨礙學習的同時利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一些同齡人的生活學習用品。父母們如果相互認識,還可以舉辦一些兒童跳蚤市場,讓孩子們自己定價、買賣、結算等。

一般不建議讓孩子通過做分內的事情來掙錢,比如打掃自己的房間,收拾玩具等。也不建議付費的方式交換親情,比如給家人洗碗,幫爺爺奶奶按摩等。


取文自…《父母必讀》雜誌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千萬別讓孩子在暑假養成這幾大壞習慣!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暑假來了,孩子們高興了,家長卻擔憂了,這是因為孩子們暑期容易養成許多壞習慣。下面我們來看看孩子暑假壞習慣的排行榜吧!

--壞習慣第1名--

整天睡懶覺

偶爾睡個懶覺當然不是什麼大問題,可是如果天天睡懶覺,睡到中午才起來,那就成問題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亂,連帶著吃飯、遊戲、學習……什麼都跟著亂。

更糟糕的是,等到假期結束,還要恢復到早睡早起的規律作息,由於原來的生理時鐘已經打亂了,又需要一段時間重新調整,多折騰啊。之所以把睡懶覺列在假期壞習慣的第一位,主要是在於它昭示著假期壞習慣的最大根源:失範,就是沒了規矩。

專家支招: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時的規矩來,稍稍寬鬆一些,偶爾做些平時不能做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假期沒有規矩,而是要有“假期的規矩”。比如睡懶覺這件事,重要的不是幾點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對固定的時間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麼時候就睡到什麼時候。



--壞習慣第2名-- 

“狂”吃零食

對小孩子來說,吃和睡就是最大的問題。放假在家,各種零食隨手可得,放假期間,父母對此也比較放鬆。吃多了零食,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不好好吃正餐了,有的父母在這時候會生氣,飯桌就變成了“戰場”。

專家支招:跟睡懶覺的問題一樣,當然可以讓孩子吃一點零食,這也是生活樂趣,但最好能事先商議好一個比較合理的飲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點什麼東西、吃多少,別人給零食時怎麼處理,等等。

--壞習慣第3名--

“宅”在家

看太多電視帶來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活動不足,老是窩在家裡,還常常伴隨著吃零食的壞習慣。容易發胖不說,精神狀態也不會好,常常是一副懶懶的、百無聊賴的樣子。

專家支招:週末父母有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公園逛逛,或者安排一些體育鍛煉,連逛街也算是一項“運動”。父母要上班的時候,也要請看護人多帶孩子出門玩,還可以鼓勵他跟小區裡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間的追逐打鬧,自有他們的樂趣,也達到了活動身體的目的。

--壞習慣第4名--

“沉迷”看電視

看電視其實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只要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小孩子是不會太過分迷戀電視節目的。說現在的孩子貪戀電視,更多是因為沒有比它更有吸引力的事情罷了。此外如果孩子已經懂得上網,做父母的可能還會擔心他“沉迷於網絡”甚至“染上網癮”。

專家支招:看電視太多會影響視力、智力、運動量等道理不妨都跟孩子講講,相比簡單粗暴地“我不許你看電視”而言,這是更尊重他的方式。當然這些話可能孩子聽得都膩了,因此最好的辦法還是和他“談判”,得出一個大家相對來說能夠比較認可的方案,因為是他親自參與製定的,他就會有意願去遵守。

給孩子決定自己要做什麼、該做什麼的自由,而不是亦步亦趨地跟在他屁股後面說:“不要看太多電視!”“你怎麼又在上網?”簡單說吧,換了是你整天被人管著,你煩不煩,又會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呢?

--壞習慣第5名--

“兩面派”搗蛋鬼

說到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保姆帶孩子的情況,可能會過分溺愛,一方面助長了孩子的一些壞毛病,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和這些看護人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看法、做法不一致,小孩子可是很會察言觀色的,容易變成小小“兩面派”。事實上這種不一致會給孩子造成混亂的感覺,對他的心理和人格成長很不利。

專家支招: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做父母的首先要拿穩主意,然後儘量和其他看護人溝通,保持一致性。每天晚上不妨趁著一起吃飯或飯後活動的時間,開一個小小的家庭會議,把孩子在這一天裡的表現說一說,大家評議評議,不帶批評色彩,更不是開“批斗大會” ,只是把事情都拿出來讓大家知道,讓一切都變得公開、透明。當然,著重表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壞習慣第6名--

不學習不做作業

有不少父母認為放假了就讓孩子“放鬆放鬆”,不用參加興趣班,這是很好的見解!不過,需要每天都有一定時間用來學習,不能隨意間斷,即便在假期裡也需要堅持。

專家支招:事先跟孩子一起商議好大家都能認可的日程表,可以規定每天幾點到幾點是學習的時間,或者規定每天要有多長時間是必須用於學習的,或者每天要完成多少學習任務,但具體安排在什麼時候可以相對靈活一些。

--壞習慣第7名--

耍臭脾氣

作息紊亂和“宅”在家中的副作用,就是孩子愛耍脾氣了。而孩子通常覺得“我辛苦了一個學期,假期就應該放鬆”,不僅在家為所欲為,連脾氣都見長了。

專家支招:為什麼孩子在學校就會遵守規矩,在家就肆無忌憚。其實是因為,家更讓他有歸屬感和安全感。這不見得是壞事。但也需要給他建立一定的規則和秩序,這樣他才能更自如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如果太過放任,反而會使他缺乏安全感,茫然不知所措。



其!實!

--最!大!的!壞!習!慣!--

玩!手!機!遊!戲!

取文自中國教師報…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小富苗 Copyright © 2011 Designed by Ipietoon Blogger Template and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