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職場媽媽:兒子,我們練的是人生!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N 年前先生哈佛畢業,在攻讀博士的書山學海中奮鬥,突然醍醐灌頂: “人是教不會的!”

不是說榆木疙瘩就與教育無緣,而是一個腦袋如果不由內向外打開,傳授再多知識也沒用。人家蘇格拉底兩千多年前就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先生過了而立之年才開悟,也太後知後覺。好在咱家這位身體力行,立馬從奔教授的金光大道改弦易轍,改做教練了。

教授與教練,差之一字,失之千里。旁人問是練籃足排,還是乒網羽,還得費勁巴拉解釋:“ 都不是,咱練的是人生!”我一旁打氣: “咱家的人生教練不會失業,永遠有兩個客戶—老婆和兒子。 ”好嘛,簽了這份終身合同,從此全家雖然奧運奪牌無望,但仍然天天練得不亦樂乎。



一、尿布摘出職場經

剛開始練時恰逢兒子蹣跚學步,原來談理想奔事業的二人世界,加了個搭不上腔的小累贅,整天被奶瓶尿布充滿。老話說得好:帶得了千軍萬馬,難帶一個哭娃娃。面對只會以吃喝拉撒睡溝通的“客戶”,縱然教頭有十八般武藝,練起來簡直就是豆腐掉到灰堆裡,吹也不是,拍也不是。幾輪過招,我們舉手投降,教練孩子無望,就練自己吧,但凡急火攻心時,先生就問:“ 今天,孩子在教我們練什麼? ”

小屁孩能教我練什麼?我可是剛剛升任公司企業風險管理總監,接手的都是中美政治格局,疫病潮安全防範等項目,在家的“首要項目”卻是如何讓兒子摘尿片,到茅坑拉屎!硬著頭皮學起來,從育兒百科中掌握了方法,無非是胡蘿蔔加大棒



先創造條件,買個小孩坐得上的迷你假馬桶,然後撤去尿布,逼他就範。可兒子小馬桶新鮮勁兒過之後,乾脆隨地方便,徹底退出了文明人的行列。大棒無效,試試胡蘿蔔,每次成功就給糖果,這下好,兒子往小馬桶邊一站,擠兩滴就伸手要糖。

當我們被折磨得徹底放棄之後,兒子突然提出要和好朋友一起升班,我們打聽到升班的條件是孩子必須自己上廁所,可他願意!有了這份內在動力,兒子甚至扔了小馬桶,到衛生間爬上真馬桶完成任務。

鞏固成果之後,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向幼兒園提出升班申請。擔心升班申請如果沒過對兒子是多大的打擊,忐忑不安等了兩週,升班通知書在我生日那天到來,比看了升職通知還驕傲,樂顛顛把“ 摘尿布項目 ”心得和同事分享:

你的項目是個“迷你馬桶”嗎? 看著有模有樣,但你自己都不相信這是業務的真實狀況。

你給團隊的認可是否只是“糖果”,出於你方便罷了?

你是否真正相信團隊有能力,有資源,能製定出和你預期完全不同的計劃?

你是否有耐心按團隊的節奏工作?

你能否啟發團隊把業務目標和個人目標聯繫在一起?

在項目最艱難的時候,你是否和團隊站在一起,即使你們都不知道項目能否成功?

你是否把團隊的成功視為自己的成功?和他們相處的經歷便是你人生最大的收穫?


問完這些問題,我讀懂了Margaret Heffernan在關於女性事業發展那本暢銷書《赤裸的真相》中的感言,“ 每個身為高管的母親都對我說過:做父母的經歷幫助她們更好地工作,同時,工作的經歷也讓她們成為更好的母親。”



二、香蕉人的文化傳承

摘掉尿布的兒子繼續長大,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和身份認同。他這代是皮黃心白的“香蕉人”,我們最擔心文化割裂,生於美國的孩子對中國沒有感情,甚至可能被極端種族偏見影響,對自己的文化傳統產生反感。

就拿學中文來說,我們在家都講漢語,兒子聽得懂但總以英語應答,他的理由是:“Why I have to speak Chinese? Even my Lego people speak English.” (“為什麼我得說中文?連我的樂高人都說英語。”)換位思考一下,五歲小孩眼中,語言只是交流工具,既然小伙伴,包括電視裡樂高模型組成的塑料人,都講英文,他為什麼要講中文呢?

給他談文化傳承意義,語言技能價值壓根沒用,孩子既不高尚,也無功利,不吃教導利誘那套。我們能做的,就是堅持自己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興趣,爸爸每天給他念書,我寫寫見聞感悟,全家一起閱讀討論。

兒子上學了,開始學世界文明史,中國歷史是其中一章,我們和老師配合,給兒子和所有華裔學生出了份特殊作業,讓他們回家問父母以下問題,寫篇訪談報告。訪談中具體事件時間地點真實並不重要,而注重故事情節和生動的記憶,問出受訪者的情感。

您祖父母和父母生活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
您父母和您自己的孩童期、青春期、成年後的成長經歷有什麼不同?

您父母最開心和傷心的時刻是什麼?

中國歷史從1920到現在如何影響了您祖父母和父母,以及我的叔伯姨嬸們?

什麼因素塑造著您如何養育我的方法?


兒子分別採訪先生和我,然後總結出父母經歷的共同點和差異處,寫成報告。

訪談中兒子主導溝通,不斷追問,認真作筆記,他了解到:曾姥姥一輩子沒讀過書,在缺醫藥的農村,她生了十二個孩子,卻只有爺爺和姑奶奶活下來;曾爺爺經營的家業解放後上交國家,到文革時爺爺擔心惹禍把家中帶外文的書畫都燒了;外婆外公是村里最早的兩個大學生,家中太窮,他們靠國家助學金上完大學;爺爺燒了外文書畫但燒不了對外面世界的興趣,爸爸子承父志申請到獎學金出國留學。

在與兒子的交談中,近代中國的城鄉差距、風起雲湧的政治運動、激動人心的改革開放,不再是課本上的段落,而是祖輩、父輩和親人們活生生的經歷。命運起起伏伏,個體或得意或失意,但在近百年的翻天覆地中,有些價值是不變的:不斷進取、大膽探索、同情疾苦、堅韌不拔。這份作業促成的深度溝通和思考,讓兒子更理解父母對他的期望— 為什麼在完成學業同時,我們還不斷推他強身健體、獨立思考、承擔風險。



兒子完成了作業, 我們也向老師分享自己的心得。

老師回復道:“你們的郵件深深打動了我。我喜愛歷史,希望過去的經歷和聲音激發學生的責任。我希望孩子們關心他人,能看到過去人們的犧牲如何造就了現在。最重要的,我希望他們勤於思考,更自省,在此學年中提升認知,看到歷史塑造了我們看今天世界的眼光。到世界各地旅遊,生活,和學習的經歷,讓我責無旁貸地去傳授人文和歷史的豐厚,而不使之掩埋在數字和文字中。”

字裡行間,我們看到一位教師的思辨和心聲,感慨在育人即育己的路上,又有一位同路人。兒子這門課得A不再重要,如果他能以史為鑑,與師為友,開始培養責任心、同理心、內省能力,以及文明傳承的情懷,這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嗎?


三、談性,為成長增色

隨著兒子逐漸成熟,兩週前,我們和他開始了最難啟齒的溝通:談性。

兒子從小和父母很親暱,上中學後他要求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做媽的不能再恣意攬他入懷,但睡前給他拉上被子,晚安吻別,是我最幸福的時刻。眼前常浮現出他在懷裡吮吸奶汁的小臉,那是一個母親能給孩子最具象的哺育。
可最近幾個月,兒子常熬夜,催他睡覺時,他的反應像點了炮仗,火藥味十足:“不用你管!我自己睡,你走吧!”靠近他的床都不高興,更別說晚安吻。聽著兒子開始變聲,見他額頭冒出痘痘,我們知道是身體裡的荷爾蒙在作怪。雖然學校已經講過青春期生理課,就知識而言,兒子完全了解男女成年的發育過程,但在家中,我們從來沒談過這個話題。先生為此準備了好幾週,決定專門開個家庭會,和兒子談談性。

週末全家圍坐一起,開宗明義,祝賀兒子具備了性功能,就像嬰兒出牙,幼兒走路,這是一項新能力,可喜可賀。

而這新能力意味什麼?我們以一組問題,由媽媽對爸爸提問訪談的形式,開始了溝通,我問先生:

你第一次覺察到自己的性是什麼情形?

你第一次面對性有什麼困難?

在之後的多年時間裡,你如何和性相處?

你是如何逐漸從困擾中走出來?從中學到了什麼?

對於性,除生理之外你想到什麼更多的方面?


先生坦誠地分享他十五歲離家旅行時第一次察覺到勃起,突如其來的變化讓他不知所措,沒有知識來源和成年人指導,只有偷看母親的婦產醫生教科課書滿足好奇。之後多年,性的能量時常讓他焦躁不安,也驅動他了解自己,理解文學作品中微妙的表達和深刻的意境。

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先生總結:如蜘蛛俠的名言,更大的能力意味著更多責任。有了性能力,一個男人也有了保護自己、保護別人、保護家庭和伴侶的責任。這場對話,還引出了為什麼愛是文學的永恆主題? 愛和性有什麼區別?我們約好下次家庭會,從各自對愛的體驗開始,談談什麼是愛。

這次溝通中,兒子依舊少言寡語,但看得出他在聽。家庭會結束,我們歡迎兒子進入成年人的行列,父母和他完全平等,什麼話題都可以談。兒子禮貌地點頭認可,回房間做作業去了。

這番交談之後,我急功近利的心理開始打鼓:“兒子到底聽進去多少?” 兒子沒給正面回答,但卻用行動給了答案。第二天,兒子主動說: “媽媽,我想和你鍛煉身體。” 因為我一直推著他運動。一年前我們下載個APP,跟著指示一起鍛煉。可近幾個月,不論我如何以身作則,兒子就是不練。此刻,他的提議讓我欣喜萬分,又和兒子一起邁弓步、高抬腿,平板支撐、他個頭比我高了,自然大方地把身體展示在媽媽面前。我們現在是兩個成年夥伴,鼓勵對方健身強體。

睡前,兒子意外地問:“媽媽,你可以給我按摩嗎?你說過捏湧泉穴能長高。” 有了他的邀請,我和兒子又重續最幸福的晚安吻,給他拉上被子時,他側臉對著我,安然滿足地將頭埋在枕被中,這正是記憶中哺乳時的姿勢。

低頭吻他的瞬間,我突然感到不再是親吻一個嬰兒,而是一個男人。我心中默語:“ 兒子,我看到你了,看到了你身體裡棱角初現的男人,我接納全新的你。”

少年成長的力量令我欣喜,而腦海中卻浮現出父母辭世前臥病在床的畫面— 凡人的身體隨自然節奏變化,我能否像祝賀兒子成長一樣,看到、接納、擁抱親人和自己的變化?

在親友與疾病抗爭期間,不是廉價的康復鼓勵,而是真誠接納,給他們一個擁抱:“我看到你了,看到一個完整的你,一個即使病痛纏身,依然生命完滿的你!”

身處不惑和知天命之年,接納自然規律帶來的變化,以此磨練心智的成長,這是兒子此刻教我們練的功課。回想這些年來,感恩孩子教我們練了太多太多。學習和成長,原是孩子和父母共同經歷的旅途。這段旅途,如同一扇窗戶,讓我一瞥終身學習的要義。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作一個終身學習者,我們會把“今天,______ 又在教我練什麼?”這個命題的空格處填上任何主體,然後問自己:

今天,我是否真心去做一棵願意被搖動的樹,一朵願意被推動的雲,一個願意被喚醒的靈魂?


聲明:感謝創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

取文自閱讀第一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小富苗 Copyright © 2011 Designed by Ipietoon Blogger Template and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