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俞敏洪:斤斤計較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不是我們給幼年的孩子灌輸了多少知識,而是在於能否幫助孩子培養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質。

父母的心平氣和是孩子成長的最大養分


我們往往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但我覺得這是不可比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就像一棵獨立的樹,全世界每棵樹長成一樣的時候,這個世界的光輝就沒有了。

家庭教育既難,又不難。前兩天我讀到一篇文章,父母的心平氣和是孩子成長的最大養分。父母如果隨著自己的情緒好壞來教育孩子的話,那麼這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無所依從,他搞不清楚到底想要什麼,也搞不清自己怎樣去迎合父母的脾氣。如果我們的父母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候都能充滿理性地跟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話,那麼孩子一定可以養成心平氣和的情緒,這樣氛圍當中生長起來的孩子就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困難、挫折、失敗等等。

說到規矩,好像孩子都遵守規矩,一個規矩只要放在那兒不變,孩子就會一直遵循下去。我從上小學的第一天開始,母親對我有一個要求:每天早上起來必須把被子疊好,掃完地才能去上學,一直到18歲上大學都沒有改變。我到大學也一直掃地,這帶來一個好處——大家認為我比較喜歡為同學服務,都認為我是一個不錯的人,最後都願意與我一起做朋友。

說到家庭教育有幾個要素,第一個要素,孩子生長的環境要素。我在很多家庭教育講座問過一個問題:請問多少家庭家裡是有書架的?第二個問題:書架上面放滿五百本書的有多少?第三個問題:有多少家長有晚上睡覺以前看半小時到一小時書的習慣?我做過很多家庭調查,喜歡讀書的孩子,將來克服挫折的能力強很多,他會把從書中得到的知識變成自己內心的思想,當然,書呆子型的讀書除外。

有人問讀故事和看電影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反复研究的結果表明,如果說給孩子講故事、包括孩子自己讀故事,對孩子想像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強化會比只看動畫片的孩子好很多。我想告訴家長,這個過程其實是兩個要素,第一個要素通過鍛煉孩子的讀書習慣,讓孩子一輩子喜歡讀書。第二,鍛煉孩子的某種能力,而這個能力對他的一生來說都非常重要。

我在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只給我買書,不買別的東西。母親要營造一個讀書氛圍,於是我喜歡上讀書。父母種下的種子會在孩子身上生根發芽。孩子在什麼樣的氛圍當中長大,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這是非常關鍵的。

家長給的時間多少,決定孩子對家的感覺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調研: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電腦和小狗放在船上,船承載不起,要扔掉三件東西。調查結果是:媽媽百分之百被留下來——可見媽媽跟孩子接觸的時間非常多,再接下來有爺爺、奶奶,或許還有電腦和狗,唯獨爸爸最少。

事實上,孩子是父母兩個人教育的結果,靠母親一個人是完不成這件事情的。我們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其實有意無意中已經通過自己的行為傳輸我們的人生價值,孩子對父母一定是有樣學樣。我們很難發現一個斤斤計較的家庭裡面能夠走出胸懷博大的孩子,我們很難在一個庸俗的家庭裡面發現一個孩子有著高雅和清純。

我們總說為孩子花有質量的時間。有質量的時間概念是什麼?我們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對他們進行心情教育、性情教育,塑造他們健康快樂的個性、積極向上的態度、寬闊的胸懷以及堅韌不拔的精神。我們怎麼樣讓孩子在這種教育中長大?我一直認為比知識教育要重要很多。如果把孩子的人格、個性、態度、精神、習慣、心理、能力、處世、技能培養好,即使在班裡是最後一名,我也不認為這個孩子會沒出息。我們大學畢業不就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嗎?但是找到好工作並不是完成人生的全部,有了終身可以依賴的技能才是比較完善的人。

我曾經到日本考察過他們的教育。一年級的小孩自己背著書包,家長在後面跟著,絕對不給孩子拿任何東西,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更加有意思的是,我跟幼兒園的老師聊天,他們幼兒園給孩子洗冷水澡,鍛煉孩子的身體健康能力。我問:洗涼水澡,孩子感冒了怎麼辦?家長不會罵你們嗎?不會,家長把洗澡感冒的孩子領走,說一句:“對不起,是我沒有把孩子培養好,回去繼續培養直到洗冷水澡不感冒再來。”對於怎麼培養孩子,我們還需要去思考。



在美國曾經有一個調查: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不是我們給幼年的孩子灌輸了多少知識,而是在於能否幫助孩子培養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質,如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這些將影響其一生。擁有堅毅品格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堅毅怎麼培養?我想到挫折教育。對於挫折教育,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父母想的是,打罵得越多,孩子越皮實。很多有出息的孩子都是被打罵出來的,我小時候被打罵,現在一點點心理障礙都沒有。因為農村孩子家家戶戶都打孩子,扯平了。語言也好,行動也好,是不是給孩子造成心理障礙和心理傷害,如果沒有的話,那就沒事。

定規矩有時候也是一樣,規矩的嚴厲性跟規矩的合理性是必須要考慮進去。我兒子3歲左右的時候,用餐巾紙擦完鼻子往地上扔,我回家看完讓他撿起來,他還故意再扔一張紙。我也沒打他,冬天給他棉襖一披關到門外去,孩子在門外害怕,過了五分鐘敲門了。我說你幹什麼?回來撿紙。撿起來扔到垃圾箱裡面去,從此以後不再往地上扔任何東西,這種嚴厲對他沒造成傷害。

我們很多孩子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也不願意參加團隊合作,他怕在團隊當中被人比下去。家長需要告訴孩子:你自己不要跟別人比,只要在這個活動中感到快樂就可以了,孩子從小養成凡事都要比較的心態,比到最後,心裡就會失衡。

我時常帶兒子去爬山,1700米、1800米一天爬上去,徒步30公里,走不動也得走,培養他的毅力,這跟學習沒關係。我也培養他的創新能力,他對3D打印機感興趣,我就給他買。誠信、誠實、負責、友好、善良……這些是我教育孩子的核心詞。把握這些東西以後,其它東西都是生出來的樹葉。樹根在,樹枝在,成績怎麼樣、上什麼大學都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這是我的教育觀。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地正確努力,有50%的家長在竭盡全力愛孩子的同時,也在把孩子毀掉。

來源:新華網-思客,版權歸原作者
取自網路文…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沒錯!這樣的親戚,離你家孩子越遠越好!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前幾天,我的一個八竿子還算打得著的遠房姑媽來我的城市給她老伴看病,同行的還有兒子兒媳和6歲的孫女。

然後,我度過了​​追悔莫及的一天。

姑媽來的那一天,我和優爸訂好了酒店給他們接風洗塵。

從酒店門口到包廂,姑媽的一雙小眼睛一直在滴溜溜地轉:“啊呦,真是造孽喲!老伴在醫院裡受罪,我們在這裡吃香的喝辣的。你們吃飯都來這麼高檔的地方,我們窮人連病都看不起喲!”

聽了這話,我的心里挺不高興的,但也只得陪笑臉:“您好不容易來一次,我哪能不好好照顧您呢。等姑父身體好些了,咱再帶姑父來一次,姑父想吃啥咱點啥。”

吃飯的時候,姑媽的小孫女甜甜許是餓了,吃起東西來狼吞虎咽,還一個勁兒地吧唧嘴。我給孩子夾了一塊排骨,叮囑她:“慢點兒吃,小心噎著。”

姑媽一邊啃著雞腿一邊口齒不清地說:“小孩子就是要大口大口吃飯才長個子”,說著看向細嚼慢嚥的優優:“ 啊呦,雞腿上的肉撕開吃多麻煩啊,雞腿就是要啃著吃才香哩!小優,你這樣吃飯可不行的喲,以後不會長個喲!”

我並沒有給優優立太多規矩,但基本的餐桌禮儀必不可少。所以優優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外面,餐桌上的表現還是比較不錯的。

此時,優優卻不知如何是好了。她看著盤子裡爸爸給她撕開的雞腿肉,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一臉迷茫地看向我,我說:​​“優優喜歡怎麼吃就怎麼吃,沒關係的。”

聽完,​​優優用筷子夾起爸爸給她撕好的雞肉,安心地吃起來。

我和優爸本來訂好了旅館,姑媽聽後,眼睛一斜,大手一擺:“花這冤枉錢幹啥!你還不如把這錢給我,我們去醫院打地舖。”

無奈之下,我只好決定讓姑媽和表嫂、孫女借宿在我們家,表哥留在醫院裡看護。

到家後,我和姑媽表嫂閒聊,優優和小姐姐分享她的玩具和零食。

看到優優在吃餅乾,姑媽便逗她:“優優,餅乾好吃嗎?姑姥姥也想吃,你把餅乾給姑姥姥吧。”

優優立馬從包裝盒裡拿出幾塊遞給姑媽,姑媽捏著優優的小臉說:“優優真乖,姑姥姥跟你鬧著玩哩!姑姥姥不愛吃這甜玩意兒。以後姑奶奶問你要東西,你大方地給,我就不要,不給我就偏要。”

我當時心裡千萬個草泥馬奔騰而過:“這是什麼虛偽邏輯啊!”我一邊接過優優的餅乾分給姑媽和表嫂,一邊誇獎優優:“這是優優分享給我們的餅乾,一定非常好吃。”

後來聊到生二胎的話題,我表示暫時還沒有這個打算。姑媽一臉八卦地問:“是不是優優不願意?”

還沒等我回答,姑媽就問優優:“優優,媽​​媽要給你生一個小弟弟,你高興不?”

優優歪著小腦袋想了一會兒,然後使勁地點了點頭,模樣可愛極了。

姑媽樂得哈哈笑,接著說:“優優喜歡當姐姐對不哩?可是有了小弟弟,你媽媽就更愛弟弟了,你還高興不?”

聽到這兒,我的腦袋“嗡”地一聲。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恐懼的事情莫過於失去媽媽的愛了。一句“你媽媽更愛弟弟了”對於孩子來說無異於是晴天霹靂。果不其然,我看到優優滿臉的委屈,眼淚已經在眼眶裡打轉兒了。

我心痛極了,捧著她的小臉,看著她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說:“姑姥姥逗你的,是一種欺騙,是不對的。姑姥姥喜歡你才逗你的,但是讓優優不開心了,對不對?”優優抽噎著點頭。

“優優現在不會有小弟弟的,如果以後有了小弟弟,媽媽還是會和以前一樣愛你的。媽媽保證,來,我們拉鉤蓋章。”我接著說。

看到我這麼鄭重地跟她保證,優優的情緒才好轉些。

事後,我感覺實在是不能讓優優留在這“是非之地”了,趕緊讓她和小姐姐去臥室玩。

第二天,說什麼也不讓姑媽住家裡了。

逗弄孩子,似乎是成年人的常見行為。

有一年我們回老家過春節。一大堆親戚聚在一起吃飯,大伯家有一個比優優還小的孫女,小圓臉像紅蘋果一樣紅撲撲的,可愛至極。我送給她一個棒棒糖,小姑娘可開心了。然後一大家子人就開始了:

先是二伯,過去一把搶過棒棒糖:“叫二爺爺”,小姑娘嘟了嘴:“二爺爺”,“哎!” 然後把棒棒糖還給她,一家人哈哈大笑。

然後是姑姑,搶了棒棒糖:“叫姑奶奶”,小丫頭扁了嘴“姑奶奶”,“哎!”還給她,一家人哈哈大笑……

第三個人過來了,小姑娘終於憋不住,哇哇大哭,第三個人有點尷尬,“怎麼到我這就不好使了?”一家人笑得前仰後合。


我不懂他們在笑什麼,把一個笑瞇瞇的小姑娘弄哭,真有這麼好笑?一個兩個人就算了,這麼多人一起笑?為什麼?

更讓我費解和難受的是,孩子的父母也在笑,他們只是敷衍地安慰一下小姑娘而已。

很多大人總是喜歡利用小孩的不懂事,把孩子搞得莫名其妙、手足無措了,逗得孩子出錯了,甚至故意嚇唬孩子,把孩子惹哭了,然後哄堂大笑。

大人們總是不以為然,覺得沒什麼大不了地捉弄孩子,更有甚者把孩子的驚慌、哭泣當做是一件很好玩很好笑的事情。這個過程中,大人們是得到了快樂,但這種快樂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

孩子被大人們欺騙、愚弄和嚇唬,這會讓她們感到被欺騙,被戲弄和不被尊重,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他們可能會變得不敢相信別人,對周圍的人也充滿提防,不利於今後的人際交往。

逗孩子的實質是成人居高臨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來取樂,把孩子當成小動物一樣捉弄,這是對孩子的極不尊重。

而且不同方式的“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也不一樣:
撓痒癢逗孩子發笑,很容易出現瞬間窒息,甚至缺氧;
喜歡把孩子拋起來玩,巨大的衝擊力容易使孩子頸椎脫位;
嚇唬孩子,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
欺騙孩子,讓孩子很難信任別人;
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會讓孩子是非不分。
所以,無論是何種形式的“逗”,對孩子的影響都是長遠甚至是終生的。
當孩子被“逗”的時候,家長的態度是最最重要最最關鍵的。

當孩子被愚弄的時候,家長要第一時間站出來,不要因為礙於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配合做“幫兇”,要么及時制止親友的行為,安撫孩子的情緒,要么迅速帶孩子遠離“事故現場” 。

當孩子因為大人的愚弄和欺騙出現憤怒、悲傷、抗拒的情緒時,家長要先用平和的語氣說出孩子的感受:“你不喜歡大家用這樣的方式逗你,對嗎?”

孩子聽到這句話,便知道爸爸媽媽和他站在同一條陣線上,理解他的內心感受,他會感覺到溫暖,憤怒、不安的情緒也就會被慢慢安撫下來。

接下來,家長可以對孩子說:“其實大家是喜歡你的,只是他們用錯了方式。如果換一種方式,你就不會這樣了對嗎?”

這句話可以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既會讓孩子明白大家對他沒有惡意,又能讓親友了解到家長和孩子都不喜歡這種逗人的方式,換一種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就不會如此抗拒了。一般開明的​​親友聽到家長的話都會識趣地轉移話題。

如果親友沒有眼力見,繼續逗孩子,那麼家長就要果斷地對親友說“不”。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寧可得罪親友,也不能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否則後悔終生。

對於大一點有自我表達能力的孩子,可以告訴他當別人不恰當的言行讓自己感覺到不舒服時,可以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絕別人“逗”他。當孩子不配合時,大人就會覺得自討沒趣而不再繼續。

記得有一集《爸爸去哪兒》,主持人逗黃磊女兒多多“更愛爸爸還是媽媽”,多多一秒變嚴肅臉:“不許問這樣的問題。”
當時很多網友認為多多太過於敏感,但是我卻覺得多多做得對,而且很佩服黃磊一家的教育。

因為如果家長能夠理性而得體地處理“逗孩子”的問題,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如何應對讓自己不舒服的場景,學習如何為人處世。


珍惜生命,遠離奇葩親戚....


取自網路文…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為什麼德國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德國幼兒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德國小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高……然而,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1.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原以為在德國祇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a、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b、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c、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其實,歐洲有關國家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2.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3.殘酷教育

德國人認為,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面對措折惶恐無助,不如從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本事。因此,“殘酷教育”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驅勢。某學者為了深入了解現在德國流行的“殘酷教育”,走進了幼稚園。

幼兒園是一座兩層小樓。室外有大片的活動場地,草地、沙地、石頭地……卻沒有看到國內常見的塑膠地。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登梯爬高一點都不含糊。老師們則站在遠處觀察,不怎麼干涉。

我發現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卻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頂多穿一件絨衣,也有隻穿半截袖上衣、短褲或短裙。看著我大驚小怪的模樣,陪同我的雅娜老師解釋說:“幼兒應該比大人少穿點衣服。他們精力旺盛幾乎可以用來發電。活動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腫的服裝還會影響他們的活泛性。”

4.從不強迫孩子

雅娜老師說:“德國人從來不餵孩子吃飯,如果孩子餓了,自己會主動吃的。格碧妮現在不會自己吃,下次就會了。”蘇珊娜博士說:“孩子不會做的事,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以言語或者行為上的鼓勵和暗示,大人不要強迫他們做什麼,也不包攬,因為那樣可能會抑制孩子獨立行為的發展。幫他完成某些事,日後他就只會做那些別人做過的事,而缺乏創造性。”

5.大人向孩子認錯

蘇珊娜博士認為,家長必須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給以孩子盡量多的愛而不是寵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要常把“對不起”、“請原諒”和“謝謝”之類的詞掛在嘴邊。由於得到父母的愛護和尊重,德國的小孩從小就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並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購買什麼樣的家用電器、汽車,如何佈置房間、處理家務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討,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

6.法律嚴禁父母嘮叨



在德國,愛護兒童、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已被行入法律條款。一方面法律規定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另一方面,嚴禁父母“嘮叨、打罵或不愛子女”,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雙親。此外,法律還詳細解釋了兒童享有的各項權利。

7.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


德國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隻胳膊上,紅撲撲的小臉朝外,後背貼著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著,樣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在瑟瑟的寒風中,“狠心”的家長不給小孩過多的遮蓋,還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兒園。

蘇珊娜博士說:“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他們需要自然的生長環境,不可過於控制,給孩子留下盡量多的自由發展空間。比如,抱孩子時孩子的臉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視野基本一樣,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動,全身能充分地與陽光和空氣接觸,有利於他們適應自然環境,茁壯成長。”

你必須跟孩子聊的10個問題: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就站在了人生節點上。有些話,你不跟他說,沒有人會跟他說。做父母的,需要好好工作;做孩子的,需要好好讀書。誰都希望不為誰操心。那麼,下面的10個問題,你必須跟孩子聊一聊。

1、目標

人可以沒有偉大理想,但不能失去目標。在一考定終身的體制下,不管你平時多麼努力、多麼用功、多麼厲害,只要考砸了,就會被淘汰!你應該明白,作業多、書包重、沒日沒夜去學習,不是大人無情,而是現實殘酷!

2、定位

在家裡,獨生子女個個都是小皇帝,但在學校,皇帝太多,沒人會把你當回事!除非你的成績更優秀、你的才藝更出眾、你的表現更出色,老師還當你是塊寶。社會也一樣,以後,你要成為富人還是窮光蛋,要住平房還是別墅,要別人瞧不起還是尊重,都靠自己負責。

3、學習

在學校,學習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學習好卻體質差,這與“讀書讀書、越讀越豬”沒二樣。同學間搞聚會,要比就比:20歲比學歷、30歲比能力、40歲比閱歷、50歲比財力、60歲比體力、70歲比病歷、80歲翻黃曆,人生幾十載,歸根到底就是比身體,孩子,好好鍛煉吧。

4、未來

一個人的未來由知識、能力、態度決定。知識可以通過學習獲得,能力也可以在實踐中增長,而態度卻由習慣養成。現在,端正態度還來得及。未來,我希望你所做的一切,是既利已又利人。

5、自己

在學校,老師沒有義務對你好,除非你首先尊重老師,同學沒有義務關心你,除非你首先關心同學;在你的一生中,也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除了我和你爸。不要以為世界少了自己,地球就轉不了,不要以為個人渺小,就自我放棄和拋棄。

6、朋友


交友就像投資。投資當然要考慮回報,如果你找了個朋友,而朋友最後沒有給你回報,只能證明你投資失敗。你要找那些比你強大的人做朋友,尤其記住,在朋友落難時,一定要施以援手。因為,與自己一起笑過的人易忘記,與自己一起哭過的人最難忘。這就是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有意義。

7、戀愛

早晚有一天,你是要談戀愛的,我以過來人身份忠告:花前月下漫步總是美好的,甜言蜜語更是迷人,可別忘了現實中還有風霜雨雪。愛情那點事,無外乎——你愛她她不愛你,她愛你你不愛她,你和她彼此相愛。第三種情況無疑令人神往,但概率不足10%。因此,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誇大失戀的悲。

8、距離

為人父母,誰都渴望與子女的距離短些,但隨著兒女的成長,屬於你們的天空肯定會越來越廣闊,與父母的空間距離與時間距離也肯定會越來越遠。做父母的,當然特別在乎自己到底能夠佔據兒女多大的天空位置!因為,父母的天空與兒女的天空恰恰相反——隨著一天天老去而變得愈來愈小。我凡人百姓,同樣擁有大眾情懷,同樣在乎你是否常在身邊。父母的兒女情長,你是否讀得懂?

9、得失

一個人,不可能永遠得意,也不可能永遠失意,得意時,你要清醒,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比自己厲害的人,要記得自己的渺小;失意時,不退縮,堅持下去:過去是怎樣走過來的,現在就怎樣走過去。

10、親人


親人只有一次緣分,這輩子,即使無法與你一路伴行,但在風雨交加的時候,總會想著為你遮風擋雨一程!即使無能與你一路並肩作戰,但在艱難險阻的時候,總會想著與你一同分擔苦痛!這輩子,無論我們和你會相處多久,也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取自網路文…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小富苗 Copyright © 2011 Designed by Ipietoon Blogger Template and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