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豐榮》戲偶讓孩子更有自信
1971年出生的邱豐榮說,自己跟許多五、六年級生一樣在鄉下長大,父母對他的期待就是「其他不要管,只要好好念書,將來光耀門楣」。他很聽父母的話,雖然不是很會念書,但隨著當時學校時不時祭出「竹筍炒肉絲」,也讓他一路從國小、念到國高中。等到考大學時,糟了!成績不怎麼好的他,大學重考了3次才考上,因為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志願當然隨便亂填,最後到輔大大傳系念書。
終於考上大學,父母很是高興,但邱豐榮卻說那是「迷失的四年」!「那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讓我一路考考考,根本沒有時間思考自己的未來,就連考上大學也不知道要學什麼」他說,當時學校教育沒有告訴學生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有什麼好?升學主義之下,學生只是考試的機器,孩子沒學會思考、也沒時間思考。所以即使當他考上大學,他也無法在大學四年中找到真實的快樂與自信。
直到大學快畢業時,邱豐榮才發現自己原來對布袋戲有興趣,於是故意讓自己延畢不要當兵,趁著延畢的時間鑽研布袋戲。布袋戲的彩樓宛如他人生的另一個舞台,小小戲偶讓他重新認識自己,也讓原本內向的他從中找回自信,現在他自己也有了孩子,把孩子帶在身邊跑場演出,意外竟也發現戲偶對孩子的影響力!
邱豐榮談親子教養
1. 認識自己、家人與社會:打從小孩出生開始,邱豐榮就帶著他到處演出,雖然曾經辛苦到得一邊抱小孩,一邊單手操縱戲偶,但孩子對爸爸辛苦掙錢的過程全看在眼底,有次跟別的小朋友聊天就提到「我爸爸很厲害會玩布袋戲,力氣也很大會搬道具,但爸爸要這樣才會賺錢。」他強調,「其實教養就是工作,就是生活」他不像老一輩家長總說「爸媽做什麼你不用管,你只要好好讀書就好了」他要讓孩子知道爸媽賺錢是辛苦的,讓他提前了解家人與社會,如此一來,家長們對工作、對社會的態度,就會形塑孩子往後的行為模式,也唯有這個方法,孩子們才能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2. 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自信:邱豐榮強調,他在寫劇本時通常會加入一些問題,並試著以引導的方式讓小朋友回答找答案,無形當中提升了孩子對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當然變得很有自信,而他的孩子耳濡目染之下,玩起布袋戲有模有樣,偶爾還會當個小小助手,舞台上不害臊特別輕鬆自在呢。此外,他也會在故事中加入正反角色與情緒,孩子們會知道人有很多不同的聲音,要學習體諒對方並從中學習無私分享,尤其他自己的小孩是獨生子更需要學習尊重。
3. 父母再忙都要陪伴:邱豐榮笑說自己是自由業,只有被邀請的時候才有演出機會,因此比其他爸爸多了很多照顧小孩的時間,不過他強調現在社會更要「身教重於言教」!他知道現在雙薪家庭所在多有,他自己的太太也忙於時尚業,常常連假日都在加班,但他強調家長不能付了錢就把教育孩子的責任丟給學校或安親班,爸爸媽媽可以考量自家狀況,跟孩子討論出一個「共同時間」全家一塊兒運動、讀書或遊戲來培養感情「記住,這是孩子人格養成的重要時刻」,如果沒有溝通、沒有分享喜怒哀樂,難保孩子日後不會走偏了路。
取自網路文…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