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最容易毀孩子的“七大”狠招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很多父母都只知道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教育孩子,經常強孩子所難,卻對孩子的天分和興趣愛好視而不見,以愛的名義毀了孩子的人生。

1、父母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
由於父母不想讓自己失望,就不斷地給孩子施壓。當孩子為了家長的期許不斷迎合的時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狀態不再自在和流暢。他只能緊緊地抓住他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得來的“優秀”。這樣“優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彈,隨時會被引爆,不是炸傷別人,就是炸壞自己。有一個統計數字,大學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認是“很優秀”者。但孩子又是千差萬別的,即使是威逼利誘也有很多無法達到父母的期許,因而產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孩子不令自己滿意時貶損他、責罰他
~~~~~~~~
其實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時候已經很內疚,這個時候父母再責駡他,會讓又愧疚變成反感再到破罐子破摔。再不然就是暫時隱忍不發作卻埋下了心理疾病的引子,隨時可能爆發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
~~~~~~~~
這是絕大部分家長的通病,當家長經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的時候,孩子也會認為自己無能,從而喪失自信,走向自卑。

4、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
你考第一名就買旅遊鞋!你進入前五名我們就全家去旅遊!很多家長都把這個視為一種對孩子合理開明的獎懲舉措!殊不知,這帶給孩子潛意識的訊息是:符合爸爸媽媽的標準,才是被愛的。然後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付出失去自己的代價!

5、預言孩子沒出息
~~~~~~~~
預言孩子沒出息有兩種後果,一是你越說他沒出息,他越沒出息,完全喪失鬥志和學習能力,最終實現你的預言!另一種孩子,你說越說他沒出息,他越要證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輩子活在“證明”中,失去自我,也喪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讓自己幸福的智慧。

6、代替孩子做選擇
~~~~~~~~
孩子的心理獨立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3歲、9歲和12歲。小的時候,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應關懷而不干涉,不要說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來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麼衣服你也要代為選擇!還有不聲不響為孩子報了鋼琴班,都是不智之舉。家長總是在用“自己的頭腦”操控孩子,但是忽視了代替的過程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你剝奪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孩子就喪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7、不信任孩子
~~~~~~~~
不認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認為孩子其實可以做到,徹底毀滅了孩子的自尊和上進心。培養孩子成“才”,應該先讓孩子先“成人”,否則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只會越來越多。
總結: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平靜和喜悅的過程,平靜和喜悅的狀態就是愛!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心量拓寬的過程。改變孩子很容易,當你“容”下孩子時,孩子就“易(改變)”了。

來源:互聯網 編輯:秉姍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女人要有LV,男人要有BMW?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走出捷運,迎面而來一幅公益廣告,代言人是孫越先生,曾經是一位超級明星,現在則是公益發聲人。他的宗教信仰使他找到了比賺錢還重要的事。

我的一位同學賣掉在美國參與創業的電腦銷售公司股票之後,回到台灣開啟新事業──電腦兒童美語教學,從未接觸教育行業的他,選擇這個新事業為了人生下半場,可同時有事業又兼顧有意義,讓孩子透過電腦輕鬆學英文,並降低英文補習費。

另一位較長的朋友說:「我人生的前20年都在學習怎麼當醫生,第二個20到40年果真成為醫生,現在則是投入自己熱愛的藝術生活」,他成立了一個小型博物館,並到全世界推廣台灣專有的藝術。」

如果人生都只有在「如何賺錢」中度過,那麼真的會快樂嗎?

我相信一個人的金錢觀如果正確,即使月入兩萬,也可能比坐擁金山銀山的人還快樂,你認為呢?

1.別讓「一億人生」變成生命的唯一目標

看到別人住豪宅,一出手就是數萬元面不改色,會不會讓你羨慕或嫉妒?

我曾看過一本雜誌的調查,有人的願望是擁有一億的人生。

為什麼要擁有一億?想嘗嘗花錢不用愁的感覺?或是就只是想過過有錢人的癮?

如果為了達不到一億人生就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或是為了要賺到一億而讓自己的能量耗盡,真的值得嗎?

每天電視都在教你如何擁有美好的事物,很多雜誌報導哪個名人用哪個品牌的化妝品、包包,嫁了那個豪門,好像沒有這些就太遜了。

其實你可以透過刷卡馬上享有接近一億人生的「品質」。有一次我演講提到理財目標「五子登科」,台下馬上就有人說,車子去刷卡就有,不算理財目標,令我哭笑不得。

我記得前兩年有一個「B」字頭汽車的廣告,鼓勵一般上班族每月只要付1~2萬就可「免息擁有尊貴的行頭」。怪不得最近上市的汽車公司,不論獲利多佳,股價都漲不上去,投資人怕這種公司的客戶付不出車貸,有潛在的壞債。

我們真的需要雙B汽車、3000萬豪宅、1億人生嗎?擁有了這些東西,你就會快樂嗎?

如果,這些都是別人的口號、別人的價值觀,那麼,現在最該做的事情,就是冷靜地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如果那是自己有能力且供得起的美好事物,那還算名實相輔,最麻煩的是自己消費超過自己的能力,變成刷爆族就很慘。

2.想一想,錢花在哪裏最有價值?

如果你需要花掉一筆錢,你會怎麼用它?在花錢的時候,你是否真的知道花這筆錢的價值?

我的好朋友曾任職於國際知名公司,12年前在事業的高峰退休後成立讀書會/成長班,把她在女性自我領導、企業的情緒管理的經驗分享人。開始時靠租場地聚會,不久就被要求提高租金,只得被迫換場地。最近她用自己的積蓄買了一個房子,讓成長班有了固定的書坊,裏面全以讀書會的環境來設計,以成長班所收費用來算是無利可圖的,但她認定,幫助想改變的人成長是她下半輩子想做的事。

我的另一位以前的同事,租了近百坪的辦公室,全公司總共五個人,由於公司性質屬於業務開發,他的公司幾乎沒有客戶會光臨,倒是他和員工們每天要外出洽談業務,這間美輪美奐的辦公室被使用的機會其實並不高。但他的門面在網站是很高檔的,因此他專門做上市櫃公司大老闆的生意,收入高,全省設分公司,也打算進一步到香港設辦公室。

一個我認識的顧問,一開始也設立很好的辦公室,無奈台灣的客戶想要免費顧問,在燒了200萬美元後,只好收起來到別國創業。

如果以創業投資的角度去看回收,有些是在自己可以承擔的範圍,不求回報,有些是血本無歸,學得一些經驗,有些是不斷擴充,將本求利。

那麼,怎麼樣花錢,才叫做「花錢花得有價值」?

我認為教育費用是非常有價值的,對於有心學習的人來說,新的知識不但讓人如獲至寶,將來也可以使用在工作、社會上(或是培養第二專長)。但如果做家長的只是花錢讓孩子到國外混個文憑,或是買好車、貴手機,來補償離鄉背景之苦,或父母一廂情願的要求小孩補習,但效果很差,甚或小孩還從補習班翹課,那麼又另當別論。

3.讓開支與收入畫上等號

你是與自己收入相當的消費,或是超過自己收入的消費?

消費的最高上限是與收入畫上等號,以免一旦超支成習慣,變成卡債族或讓新房成為法拍屋。

避免超支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消費前先做好預算,讓自己的生活型態與收入不至於相差太多。

現在,請先回答下面的問題,這需要一些時間計算及回想。

■食

一個月需要花多少的菜錢?水果錢?

一個月需要花多少外食費?在外面用簡餐的費用佔多少?(90元以上的簡餐就要算)

一個月需要花多少零食飲料費?(咖啡專賣店的咖啡也算)

■衣

一個月需要花多少錢在服裝、飾品、化妝保養品?

■住

你現在所住的房子,每個月需要繳多少與房屋有關的費用?(如貸款、房租)

一個月會花多少錢在裝飾家庭或房間?

一個月需要花多少錢在電費、水費、瓦斯費?

一個月需要花多少錢在電話費、行動電話費、第四台、電腦網路?

一個月需要花多少錢在家電用品、各式消耗品如衛生紙、香皂……等

■行

一個月需要花多少的交通費?(開車族需要將油錢、修車費、洗車費算在內)

■育樂

一個月需要花多少錢旅行、看電影、唱KTV等各式娛樂。

■其他

一個月需要花多少錢買健康食品、看醫生。

一個月需要扣多少的保險費。

一個月需要送多少錢的禮物、紅包或孝親費用。

其他費用。是花過頭,還是鐵公雞?

現在,將上述的費用全部加起來,再看看你的收入,那麼,你就能夠很快地知道自己是否「花過頭」了。

假如你的費用和收入差不多,那麼表示你沒有存錢的機會,這時建議你可以將生活預算減少,從上述的各項費用中找出可以存錢的部份。

假如你的費用大於收入,那麼你必須立刻檢視哪一部份的消費可以不必花,哪一部份的消費可以減少,讓自己不再成為預支族。

假如你的收入比費用多出許多,或許你是一個很會投資理財的人,但你也可能是鐵公雞,如果是後者,你的心中或許會覺得生活被壓抑,心中有說不出的苦悶,那麼建議你不妨改善生活品質,讓自己快樂一點!

我曾讀過文章「低成本的女人」,提到不化妝、不做臉、不上美容院、衣服不追流行、常安步當車、生活恬靜、皮膚保養得很好、心情平和,最大的娛樂為看書的女人。我昨晚還在跟上高二的女兒討論她是否需要用到100萬畫素照相手機?

我們生活型態被太多的行銷資訊決定了。找回生活的自主權,多做自己吧!

撰文/聯傑財務顧問公司執行長

文章來源:http://bit.ly/12Xhcca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如何照顧家裡的小愛迪生?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讓孩子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好習慣,成就孩子的大未來

鼓勵孩子勇於嘗試,並從錯誤中學習。
父母應鼓勵孩子勇於嘗試錯誤,如此必能增強他對這些事物的注意力,進而增加他對這些事物的興趣,並從中發揮專長。

⊕ 六歲孩子倉庫裡玩火

去年訪問美國羅德島大學期間,有來自台灣的老朋友A君前來拜訪。歡聚閒談間,A君的手機響了,接完手機的A君臉色大變,原來是他六歲的兒子,躲在倉庫裡玩火,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倉庫幾乎燒了起來。還好及時撲滅,損失不算嚴重,小孩也安然無恙。

A君有點激動:「這個小渾球,打也打不怕、罵也罵不聽,從小就不知拆壞過多少玩具,連收錄音機都不能倖免。這下可好了,連房子都讓他給燒了,真不知道是前世造了什麼孽……」

正說著,門鈴聲響了,原來是克莉絲汀到了,她是以前我在博士班的美國同學,特地從波士頓南下,到羅德島來看我們。

⊕ 以鼓勵取代責備

我和內人祝瑛第一次到克莉絲汀家作客時,她已育有一位四歲的男孩。金髮藍眼,非常活潑可愛。那天小男孩不小心把整瓶柳橙汁打翻,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我們一看黃澄澄的果汁灑滿廚房,正要上前幫忙,克莉絲汀卻說:「沒關係!我自己來!」「傑米,你一定是想倒給客人喝對吧?謝謝你!」一邊回頭跟我們解釋:「我兒子一向很熱情慷慨,每次都會主動幫忙招待客人。」小傑米聽了,臉上又恢復了快樂自信的笑容。

她接著又對孩子說:「傑米一向是媽媽的好幫手,你願不願意幫媽媽一起清理乾淨?」於是母子兩人拿著抹布,一起把地板擦拭得乾乾淨淨。然後,克莉絲汀又把打翻了的柳橙汁空瓶裝滿了水,放進冰箱,再教他必須雙手拿才不會打翻。

⊕ 送鬧鐘給兒子拆

隔幾天,我在二手拍賣會上遇到克莉絲汀正在找鬧鐘,她說兒子把家裡唯一的鬧鐘拆得七零八落,問傑米:「為什麼?」他說:「想看看裡面到底怎麼回事?」結果拆開後,再也組裝不起來。結果,她不但沒責備兒子,反而還誇他:「好厲害哦!居然能拆得這麼徹底!」說著說著,我發現克莉絲汀居然一口氣買了三個鬧鐘,問她為什麼?她說:「給他練習用!孩子都需要從錯誤中學習成長。」

以後幾次在拍賣會上再遇見她,她買的機械用品越來越高級,包括除草機、腳踏車、電腦等,全是專供她寶貝兒子「解剖」之用。現在傑米已從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電機工程系畢業,並且已經是某大公司的工程師了。

克莉絲汀離開後,A君若有所思的說:「當初如果不是一味禁止,而是有大人從旁指導,我兒子也許不需要躲起來玩火,差點把命也玩掉。」我以愛迪生為例,笑著對他說:「你差一點葬送了一個未來的愛迪生!」他也笑了笑說:「我改天也要多買幾個鬧鐘。」

親子教養百寶盒

⊕ 從容忍孩子「越幫越忙」開始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能幹而有責任心的人,就要從容忍孩子「越幫越忙」開始;要趁著孩子最有好奇心的時候(兩歲開始),鼓勵他為大人做事,例如:掃掃地、排鞋子、收衣服、整理小書桌、洗菜、收碗盤等。如果孩子真的做不好,父母也寧可私下花時間慢慢調整,不應嫌東嫌西或當面改正,以維持孩子的好奇心與自信心。

⊕ 讓孩子從錯誤中獲得成功 

● 要培養孩子有勇氣去犯錯、去思考和改正錯誤,敢於從失敗中獲得成功,從中獲取自信心和挫折容忍力。
● 不要一看到孩子犯錯(尤其是認為他有意搗蛋),就大發脾氣或急著糾正。
● 要培養孩子認識錯誤、敢於承認錯誤的習慣,讓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想。
● 不要擔心挫折,讓孩子承受失敗或錯誤,是他成長必要的一部份。這種對失敗的承受力,比任何知識都重要得多。
●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要越俎代庖替他做決定,而是當他的「顧問」,只給他提建議,鼓勵他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或是因勢利導,當他的「啦啦隊」,鼓勵他去做更困難、更複雜的事。
● 讓孩子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去學習、去主動建構知識。

⊕ 堅持運用「自然後果法」

忘了帶水,讓他渴著;忘了帶飯,讓他餓著,不要「一通電話,服務到校」,教導孩子學習自己負責:

● 讓他嘗試錯誤,最好不必提醒,若有必要提醒,也不要告訴他怎麼做。
● 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只陳述事實,不要加油添醋。例如,「再不來吃飯,我沒時間等你。等一下我收起來,你不許找任何東西吃。」而做不到的不要說,不要恐嚇他:「你不餓,那你就不用吃飯了!」
● 確實堅持,例如:不肯來吃晚餐,就把飯菜收起來,把各種零食收到廚房裡,然後把廚房門關上或牽上一條線,規定到明天早上七點鐘以前禁止進入,確實管制他不能吃任何東西,即使他餓了苦苦哀求,也不能因心軟而放鬆。如此,必能平息晚餐時的戰爭。

⊕ 即刻制止嚴重偏差的行為

如遇孩子的行為偏差,會招致嚴重惡果或道德問題時,應「立即」制止,但應注意下列事項:

● 應「以理服人」,盡量不使用父母的權威,讓他真正了解錯誤之處,以及會造成什麼惡果、父母會有什麼感覺等。
● 使用平和的態度、穩定的眼神及低聲的語調,會更有效。大聲斥責可能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震懾上,反而忘了問題所在;或甚至誤以為只是父母情緒不好(不是他的錯);或認為父母對他發脾氣也有錯,打平了,他就沒事了!
● 適當的處罰可以是罰站、罰跪、罰Time Out(暫時隔離起來自我省思)、罰寫悔過書、罰他一個禮拜不能看電視等;重則用自己的手打孩子的屁股、手心為限。但最好是事先一起商量,或徵求他的同意,使他意識到這個處罰的規則,不是父母強加於他,而是他認可的。
● 父母對已經講好的規矩,要態度一致,要穩定、堅持,不要有時管、有時不管,有時處罰、有時不處罰。依照「習慣領域」的說法,一件事要連續做上二十一次(天)以上,才會變成真正穩固的習慣。如果父母對規矩的堅持反覆不定,對孩子偏差行為的改正或好習慣的建立,就很難有效果了!

⊕ 依照孩子的興趣和意願學習

父母宜依照孩子的興趣或意願,盡量讓他自己嘗試錯誤,不要急著指導他,尤其不要禁止他,以發揮他的潛能或特長。例如,兒子做科學展,堅持用自己的方法做試管試驗;女兒做數學兩位數乘法,堅持先算十位數再算個位數,就讓他(她)先做完了再作檢討,可以讓他發展創意,並養成自己負責的習慣。

網路文章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李國修&王月:我就是要他功課爛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一個小孩在唸小學的時候,如果有下床氣,功課一定不好。

*李國修的父親在他小六時對他說:你唸多少書我不介意,將來進社會不要當流氓就好。在李國修兒子小三數學只考八分的時候,他告訴兒子一樣的話,我不介意你的成績,只要你人品好就好了。

*孩子我要你贏在起跑點,這是一個錯誤觀念,傷害多少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孩子我要你贏在起跑點,很多都是父母的一個替代和補償作用,很多孩子的所學都是父母自己做不到要孩子去完成他的夢想和願景,以致於孩子背負著壓力。

*我們敎孩子三樣:1.想像力、2.幽默感、 3.學會愛。

*李國修兒子大一申請美國藝術大學的自傳上寫著:我從小成長在一個幽默創意的家庭,我父母從不給我設限;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成長,我12歲那一年就試著分析我自己,而且我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我父親在他的自傳上提到,我願意死在舞台上;如今我要
接續我父親的意念,我要永遠活在舞台上。

*當孩子跟你說「媽媽你看」的時候,一定要回頭看他在做什麼或發現了什麼,現在不看以後就看不到了。

*兒子到12歲當還跟爸媽一起睡,因為怕鬼。李國修說,孩子與父母一起睡得越長,他越愛家,離家越近。

*李國修的女兒說,我們家是以健康快樂最重要,從小我們家都是充滿著歡笑。從小爸爸常跟我們講很多笑話,一起玩;媽媽都說我是她最好的朋友。我很高興我生在這樣的家庭。

*我們家很少講「不」。父母不要壓抑小孩,給小孩設限。讓孩子說不,父母要學會被孩子拒絕。

*生命會自己找到它的出口,當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她們會找到自己的出口。父母跟子女之間要建立四信:信心、信用、信任、找到他們彼此的信仰。

*老師工作壓力也很大,很多老師有憂鬱的,你如果一味的否定孩子:「要聽老師的,一定是你的問題,那小孩就不說了。聽聽孩子的聲音」

*憂鬱症很多因為壓抑所有憂鬱症來自我們無法抵抗壓力,我們沒有一個人教我們怎麼紓壓;紓解釋放壓力,從小我就教育我的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13歲的兒子問李國修說,「你怎麼找到自己的?」他回答:「13歲談這還太早,你必須先找到興趣」。

*13~22是人生當中尋找自我的黃金關鍵期,鼓勵孩子從他的興趣去培養;興趣比分數還重要;找到興趣還是可以在人生舞台發光發熱。

*女兒暗戀告白被拒,告白的過程中媽媽陪著順稿怎麼跟對方告白,最後剛女兒被拒絕後,陪著孩子面對後續的一切。告訴孩子:「不屬於你的人或事都會過去,屬於你的必定會降臨」。

網路文章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瘋台灣」主持人Janet: 買超過3000元的東西就要考慮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螢光幕上,Discovery頻道「瘋台灣」節目主持人Janet(謝怡芬)總是給大家健康陽光的形象,曾去過四十多個國家,幾乎時時刻刻都在旅遊的她,只要講起旅遊,話匣子就停不住,而她第一次感受到錢的重要性,竟也和旅遊有關。靠著存錢、記帳與匯率換算法抑制消費,把閒錢用在投資自己,才30歲就已身價千萬元,堪稱御財有術的小富婆代表人物。

■籌措旅費/賣小餅乾、洗車樣樣來

在美國長大的Janet,從小就懂得靠自己籌措旅費。十六歲那年,她申請到厄瓜多的海外志工服務,對高中生來說,這筆旅費並非小數目,為了能夠成行,Janet用盡各種方法籌錢,包括賣自製餅乾給鄰居朋友、寫信向老師、企業募款等等。

就在想破頭之際,她靈機一動,先到加油站詢問能不能免費用水,然後在入口處設立洗車服務處,接著請最漂亮的朋友高高舉起牌子,打出「免費洗車」的宣傳。

免費招數果然奏效,吸引一堆車主上門,她和朋友會在洗完車後,很有心機地向對方說:「剛剛那個開賓士的好小氣喔,才給這麼一點小費」,聽到小女生的天真抱怨,不少車主真的浪漫加碼。最後,這個純收小費的小生意,在扣掉請朋友吃飯的費用後,順利籌到五百美元旅費。

類似上述想盡辦法籌措旅費的情節,不斷在她的人生當中發生。

像是在法國當家庭保母、在阿根廷街頭當街頭藝人等,這樣多彩多姿的經歷,不只增加人生經驗,也讓她了解到賺錢是多麼不容易。

正因一分一毫得之不易,Janet拿到薪水後,第一件事就是把一半的錢存起來。對她來說,出社會初期,累積本錢很重要,唯有累積一定的金額,才可以拿錢去投資,以增加更多財富。

所以,Janet說,「賺五萬元的時候,至少要先存兩萬五千元。」

■克制消費/超過一百美元就是很貴的商品

雖然螢幕上光鮮亮麗,但周圍的人談起對Janet的印象,總是節儉。助理Jennifer就說,Janet購物都深思熟慮,甚至不主動去逛街。

經紀人李景白也有很深刻的印象,Janet三年前意外接下「瘋台灣」的主持棒時,當時她從美國來台發展一段時間,仍未有明確方向,原本已經打算回美國,衣服也已打包上了船運,在預算有限下,治裝費頂多只能買地攤貨,不過Janet也買得非常高興。「不會一定要穿名牌」,是經紀人留下的第一印象。Janet自己也提到這點,「如果高中時可以穿十美元的T恤、三十美元的牛仔褲,為什麼現在不行?」

為什麼會這麼省?Janet說,都是因為父母親不在乎物質生活,父母親沒給,小孩自然不會想要,「我的衣服都是姊姊給我表姊,我表姊再給我」。

除了對物質要求不高,Janet還自創一套匯率換算法,用來克制衝動性消費,而這方法是從過去在美國的生活經驗而來。

她認為超過一百美元的商品,就是很貴的商品,而一百美元大約是新台幣三千元,所以只要買超過三千元的商品,Janet就會考慮再三;同樣的道理,當她去馬來西亞出外景的時候,由於一元的馬來西亞幣約等於新台幣十元,所以只要商品超過三百元馬來西亞幣,Janet內心就會掙扎許久。

Janet回想買超過三千元的東西,不是打折過的衣服,就是為了工作走秀的時尚精品,她目前手上的皮夾,是從大學畢業後用到現在,一用就是九年。翻開Janet的皮夾,裡頭現金不到一千元,「出來拍外景時,吃的、用的都是公司付錢,自己花不了多少錢。」Janet笑笑地說。

除了在消費前運用匯率換算法思考外,從高中到大學時期,Janet也養成記帳習慣,而這個記帳習慣則是受父親影響。

在美國的時候,父母給她一張信用卡,雖然不會限制花費,但要求必須留下每一筆簽帳單,「以前我都要把每一張簽帳單給我爸爸看,因為他都會逐項打勾,一個一個check(檢查確認)」。耳濡目染下,Janet從高中時代,就養成記帳習慣,就讀麻省理工學院的時候,因為當時一年學費就要四萬美元,除了申請獎學金,剩下的就只能辦助學貸款。

Janet會利用學校發的學生簽帳卡,先把錢存進戶頭,再在校園內簽帳消費,然後每個月確認消費金額,只要這個月超過一百五十美元,下個月就少花一點。

■製造機會/投資所屬公司替自己加值

出社會之後,Janet並未停止記帳習慣,只要每個月消費接近一萬元,就會節制消費。

來台工作後,她與室友在台北市合租房子,仍然會在付完房租、水電費後,馬上記帳,並每隔四個月將手寫的記帳本輸入電腦Excel檔案,將費用區分為水費、電費、房租等欄目,每筆帳目都一清二楚。

不過,講起檢查帳務,Janet比起爸爸的功力,可謂自嘆弗如。

最近就發生這樣的事,Janet在網路上買東西,用美國的信用卡付款,因為是網路購物,台灣這邊沒法立刻拿到實體收據,Janet就忘了跟爸爸講。

不久,她就會接到電話,「我爸爸就會生氣,會說『Janet,你是不是花了三塊九毛九(美元)買了一個iPhone的配備?』」

Janet的存富之路,除了控制消費、存錢之外,也會把剩下的錢,投資到自己工作的公司(動能意像製作),對她來說,「這是一個investment(投資),不是利息的那種investment,而是invest(投資)在我自己」,Janet說。

這些錢暫時用不到,而公司可以因此製作更好的節目,讓Janet有發揮空間,如果公司把節目拓展到更多國家,讓更多人認識Janet,代言、主持機會就有可能因此找上門。經紀人李景白就表示,公司和Janet已有共識,除了模特兒、主持人工作外,年初Janet已經出版一本旅遊書,預計未來也將安排音樂演奏的工作,讓Janet練了二十年的小提琴技藝讓大家知道。

靠著多年努力賺錢與存錢,Janet已經晉升為千萬元小富婆,在累積一定財富後,她也認為應該要開始投資,所以從去年開始投資基金,在一位醫師朋友的建議下,她買了一支科技型基金與指數型基金(ETF),不過談起選基金的方法,她顯得很保守,「我不要每天看基金,我不希望情緒跟著它上上下下。」

訪問過程中,Janet一直說,對她而言,金錢並不重要。她認為,金錢只是達成目標的踏腳石。她以一個畫面形容,「錢只是一個鋪在地上,讓我走到我想要去的地方的踏腳石,如果目標是一間房子,可能要鋪多一點錢才可以走到那裡。」

問起Janet現在的目標?她說,很想在台灣買一間房子,「我覺得房子就像談戀愛一樣,你一看到它,你喜歡,就是買。」

Jaent認為,房子是一個比較長期的投資,除了投資,還可以自住,若是租人還有一份租金收入。而且房子是高槓桿投資,只要拿部分本金,剩下的辦房貸,當房價上漲一點,投資報酬率就會很高。

在台北市中心、離捷運走路五分鐘以內、有公園、三十坪左右、附停車位、一坪七十萬元以內,是Janet夢想房屋的幾個條件,Janet希望能夠很快找到好房子。

現在的Janet,工作之外的時間,就是安排旅遊,她興奮地對我們說,今年她打算去東加,為自己的足跡再添一個國家。

Janet御財 5心法

1. 開闢財源
作法:想盡辦法賺錢
為了籌措去厄瓜多當志工的費用,Janet利用賣餅乾、寫信給企業募款、洗車等籌錢;在阿根廷接受馬戲團訓練時,也順道當起街頭藝人賺錢。

2. 存錢
作法:賺錢存一半
不管賺錢多寡,一定要求自己將二分之一存起來。

3. 購物前先思考
作法:善用匯率換算
只要超過100美元(約新台幣3000元)的消費都經過考慮、確認是需要的物品才購買,而物品也珍惜使用。例如手上的皮夾(左圖)已經用了9年。的所得直接存入戶頭。

4. 控制消費
作法:規律記帳
賺錢初期,每筆消費都記帳(上圖),把月消費控制在一萬元,接近消費上限時減少支出。

5. 投資自己
作法:投資所屬公司
扣掉儲蓄與消費,將多餘資金投資自己工作的公司,讓公司為自己量身製作節目、出書,增加曝光度。例如最近公司就打算為Janet安排小提琴演奏的工作。

文章來源: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winwinsp/dna/710_2_1.htm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寶寶頭三年影響一生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以下是複製了一個早教工作者分享的關於現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現的
問題和多數父母的誤區,其中有一部分的錯誤我也在犯,慶倖的是自己及早的發現了這篇文章,正如作者問自己的,作為初為人母的我也更關心的是:

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我做對了嗎?

在我的引導下,她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欲望嗎,她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她的學習能力強嗎?

遇到困難她是退縮不前還是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她能始終保持自信、健康的心靈嗎?

我也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具有堅強的意志、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內心快樂,有愛心的人。

事實上在孩子人生的頭三年對他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在免疫系統的發展完善方面、還是在人格的健全發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發展方面,毫不誇張的說每一天對於寶寶來說都是很重要。

文章有點長,有寶寶的爸爸媽媽可要耐心看文。

一、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復操作某一動作或反復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

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麼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乾淨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

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乾淨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

有些孩子進入幼稚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髒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

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標籤。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

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

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如此反復幾次之後,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於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後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願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後進入分享階段。

注意1: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後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

注意2: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繫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這些內容家長可參考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書中有詳細的論述,此書家庭必備家長必讀。

二、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

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

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這個時期溺愛孩子,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吃獨食,為他包辦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輕易地提前地滿足他物質的需要,而忽略他內心的感受等等,這種重物質滿足輕精神滋養的方式,只能培養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範。對於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我經歷了整整兩年,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

舉個例子: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孩子沒有回應,成人通常出於禮貌和面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麼不叫阿姨,怎麼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

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我們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等等。這就是示範,而不是教。

手指靈活的孩子大約18個月就可以開始練習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長都會說:“錯了錯了,左右錯了。”

左右錯了?以小寶寶的能力來說,是沒有對錯的,告訴他錯了會給他壓力,我們說話的口氣會讓她緊張:什麼事,媽媽幹嗎口氣這麼不好

只要平靜地告訴孩子:“兩隻鞋交換一下”。

這是把正確的做法告訴他,這樣就行了,不要去“教:這是左邊,那是右邊(孩子大腦很簡單,接受正確的指令就行了,太複雜他接受不了。)”

據我的經驗,一兩個月的提示之後,孩子就會穿鞋,而且左右不會錯

操作玩具時,也只要示範,“寶寶,看媽媽做”,媽媽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後,給孩子時間和機會,讓他自己反復調整反復操作,不要打擾他,不要在他發生一點點錯誤的時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錯了錯了,不是這樣做”。

這樣孩子就失去了外部資訊內化的機會。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沒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是在我們的教當中失去的。孩子們的專注力就是這樣被我們破壞掉!我們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調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評。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萬不要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麼“麻煩”,輕輕鬆松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情況是: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用了學步車,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孫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們不知道,人類一定要經過爬行發育才健康。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前庭神經發育不良,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四、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喜、怒、哀、樂、恐懼等都是老天賦于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對於啼哭常常覺得很煩。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 “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

哭是他內心矛盾和衝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著他的後背,第一句話說“哦,寶貝,媽媽知道......(剛才發生的什麼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

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

最後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學會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淚還掛在臉上就跑開找小夥伴去了。(這個方法我屢試不爽,非常見效,別人常笑我,畢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讓你一哄就好。其實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產生的效果。)

我們在養育小男孩時最經常說“男孩子,哭什麼!”“羞羞,男孩子還哭!”男孩子在兒童時期釋放他的悲傷情緒時,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長大後,他有悲傷也不知道如何釋放,喜愛也不懂表達,所以讓丈夫說聲愛你有多難,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說這樣的男孩成年進入婚姻之後,他一定無法與妻子進行良好地溝通,將影響婚姻品質。

請各位爸爸媽媽想想,如果您的兒子未來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還會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嗎?請無條件地接受他的悲傷!男孩哭泣不是丟面子的事!

幾個月的嬰兒一旦啼哭我們常常口中應叨著“來啦來啦”就十萬火急地沖過去,這樣不好,孩子會養成控制大人的心理。應該用輕鬆而平緩的語調說:“餓了是嗎?媽媽來了”;一旦孩子掙扎哭鬧拒絕某件事就用妥協的聲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實應該用平緩的口氣說:“好,現在不要,我們等會兒再......(做某件事)”。

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可以用哭鬧控制大人,可以隨心所欲。許多時候教育方法的實施要善於觀察總結,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為什麼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

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麼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發反復出現打人動作。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 “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別擋著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

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通過攻擊別人發洩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給他貼上標籤“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只要不強化,在他打人時,向對方家長和孩子致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平靜地離開。同時,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

同時被衝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衝撞來交往的,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

如果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會使得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會一輩子都受人欺負。回家也別向家裡人訴說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麼的,這些都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不好讓別人不喜歡,這樣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對這個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可以根據情況換個字眼),你們倆握握手吧。”

三周歲以後,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告訴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資訊加進去。只要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

孩子天生愛嘗試並重複那些能產生有趣、刺激後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後果變得毫無意義,他自然就放棄了。

六、我們何以把孩子當成馬戲團演員?成人所不欲,勿施於童。

許多家庭家裡來客人時,就招呼孩子:來來來,唱首歌,跳個舞。這是極不尊重孩子的行為。不要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於取悅別人,成年後,一旦別人不認可他,就會使他遭遇巨大打擊,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內在的能力。

“你叫什麼名字”如果孩子有機會選出最令他們討厭的一句問話,這句一定排名榜首。請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個身高是你兩三倍,體重是你幾倍的“外星人”動不動就俯看著你用毫不客氣的口氣來問你,你樂意回答嗎?早就白了那個不禮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嗎?那麼孩子不喜歡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怎麼可以責備他沒有禮貌呢?

我們應該:蹲下身子,目光與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紹之後問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師(阿姨),非常高興認識你,可以告訴我你的名字嗎?”

而且記住第一次見面千萬不要隨意觸碰孩子,這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修養!如果有人這樣對你的孩子,千萬不要因為面子,甚至幫著別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對,他就是不愛說話!”“怎麼這麼沒有禮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這樣膽小”等等。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父母置於這樣不開心的境地,你要讓他外向活潑是很難的。所以經常有家長反應說,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他的表現才會內外如一。

爸爸媽媽您願意別人嘲笑你嗎?不願意對吧?所以當我們的孩子說出讓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個孩子說:“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後又故意問這孩子“你是穿著衣服洗澡?”這不明擺著搞亂孩子的思維嗎?

許多家庭常常對孩子開這種玩笑。不要隨便戲弄孩子,面對別人對我的孩子的戲弄,我常常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對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歡開這種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間,我們理應選擇孩子。

七、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間傳遞了許多負面的、消極的資訊給孩子!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別人訴說孩子的種種“劣跡”。比如很多媽媽常常在客人面前說,“他就是這樣膽小!”“他就是不愛吃飯!”這樣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為這樣的人。他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他一定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愛吃飯。

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裝作偷偷說給別人聽,但又讓孩子聽到:“你知道嗎,我們寶寶今天玩秋千時表現特別勇敢!”“你知道嗎,我家寶寶今天自己吃了滿滿一碗飯。”這樣會在孩子心裡傳遞一個資訊:“啊?媽媽說我勇敢?是嗎?嗯,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啊,媽媽這麼高興,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這就是積極的暗示,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影響巨大。

不要威脅孩子“再吵鬧,媽媽不要你了。”這是最大的威脅,最深的恐懼。因為幼小的孩子離開家庭,他是無法生存的。媽媽對孩子的語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開始。正確的說法是:“請安靜,媽媽愛你!”其它讓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會傷害他的話都不能說。

特別強調:堅決杜絕說以下的這些話:“不要吵,再吵員警來了。”“再鬧,醫生來打針了。”“快睡,大灰狼來了。”如果你不這樣威脅你的孩子,他外出時就會落落大方、活潑開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萬不要和孩子開惡意的玩笑“你媽媽不要你了,她不來接你了”。對孩子說這樣話的人,你一定要讓孩子遠離他,這種玩笑話十分惡劣,對孩子的安全感的構建極為不利。

八、一個奶話連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語言教育不當的結果。

不說奶話,例如“腳腳”“鞋鞋”“吃飯飯”,甚至自編些別人聽不懂的嗲語。自出生起,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語法正確,發音標準的母語。主要撫養者與嬰兒對話時要用誇張的口形、清晰的聲音、緩慢的速度,例如:“寶-寶-睡-醒-了”。切忌說奶話,否則到了四五歲時仍然口齒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學好標準的發音,為什麼要讓他多學一次奶話?浪費時間、精力、神經資訊儲存區。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多還分不清你我他,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結果。為了讓孩子儘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稱代詞,一周歲之後媽媽和寶寶交流時就應該採用人稱代詞,以便孩子模仿。

應該多說:“我倒水給你喝,”而少說“媽媽倒水給寶寶喝。”孩子說:“寶寶的”成人應該跟著說“是的,是你的” 。

當孩子說錯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那當下孩子會被笑懵的,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九、不要對孩子說“聽話”,讓孩子愉快地遵守規則,將規則內化到心中,成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國的家庭教育、社會秩序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行為規範,但遵守者廖廖無幾,這是為什麼?是中國人天生不守規矩嗎?是我們教育過程中不談規則嗎?肯定不是。隨著這幾年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睜眼一看,我們和世界文明原來有這麼大的距離。只要沒人監督,我們就犯規,還心存僥倖“應該沒有人看到吧?”這到底是為什麼?

在西方發達國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於他們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對不起良心的事,上帝會看見的。所以德國的地鐵站口是沒有檢票員的,國外許多超市是自行過磅計價的,國際上無條件退貨是通行做法。而我們從小被別人監督著長大,小時候在家聽爸爸媽媽的,時時被提醒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上了學,聽老師的,遵守這個遵守那個,孩子從來就沒有機會自行判斷,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應自發地遵守的規則。

衝擊規則是孩子在試探我們的底線,其實就是遵守規則的開始,我們要寬容地對待,提醒他“你忘了什麼?”,而不是批評他,給他壓力。(“你怎麼忘了”也不能說,“怎麼”這兩個字會對孩子形成壓力,有責備的意思。)

同時,我們應當充分地尊重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當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得到我們的尊重時,他就會開始遵守我們給他設定的規矩,也就是說他將學會有智慧地順從他人,這時候紀律的曙光就出現了,規則就內化了。內化的規則將伴隨孩子終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這個內化的規則。

十、如何處理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搶奪玩具的問題。

從小寶寶們一開始交往,就應該確立一個原則,誰的玩具誰就有決定權,成人不能強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給別的寶寶,也不能誘勸他讓給別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遊戲器械,誰先拿到或是誰先開始玩,他就有權決定繼續玩還是離開,其他寶寶必須等待。

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會哭鬧,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氣說:“我們要學會等待!”

也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暫時離開。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成人千萬不要說他“你就是小氣”、“小氣包”等等。不斷地給孩子貼這樣的標籤他永遠學不會分享。

孩子清楚他對自己的物品擁有自主權,之後才談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於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強行給別的孩子,那麼就意味著你告訴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搶別人的玩具,所以無論何種情況,規則必須是統一的。正常在三歲之後,孩子瞭解到玩具分給別人玩,自己還是可以把它要回來的,這樣他就樂於分享了。

三歲之前千萬不要急著培養孩子的大公無斯的品質


來源:網路文章分享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女兒,回家幫媽買袋麵包,好嗎?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那天是週末,春日的黃昏有新搾橙汁的顏色與氣息。

老早說好了要和朋友們去逛夜市,母親卻在下班的時候打來了電話,聲音裡是小女孩一般的歡欣雀躍:「明天我們公司去踏青,你下班時幫我到提拉米蘇麵包坊買一袋椰蓉麵包,我帶著中午吃。」

「踏青?」我大吃一驚,「啊,你們還去踏青?」想都不想,我一口回絕,「媽,我跟朋友約好了要出去,我沒時間。」跟母親討價還價了半天,她一直說:「只是買一袋麵包,快得很,不會耽誤你…..」最後她都有點生氣了,我才老大不情願地答應下來。

一心想著速戰速決,剛下班我就飛奔前往。但是遠遠看到了那家麵包店,我的心便一沉,店裡竟是人山人海,排隊的長龍一直蜿蜒到了店外,我忍不住暗自叫苦。隨著長龍緩慢地移動,我頻頻看錶,又不時踮起腳向前面張望,足足站了快二十分鐘,才進到店裡。

我站得頭重腳輕眼冒金星,想起朋友們肯定都在等我,更是急得直跺腳。春天獨有的暖柔輕風繞滿我週身,而在新出爐麵包薰人欲醉的芳香裡,卻裹著我將一觸即發的火氣。

真不知道母親是怎麼想的,週休日不在家休息,還要去春遊,身體吃得消嗎?而且和公司同事出去玩,一群半老太太們在一起,有什麼好玩的?!春遊,根本就是小孩子的事嘛!媽都什麼年紀了,還去春踏青?

前面的人為了排隊次序爆出了激烈的爭吵? 便有人熱心地站出來,統計每個人買的數量和品種,給大家排順序。算下來我是第三爐的最後一個,多少有點盼頭,我鬆口氣,換隻腳接著站。

就在這時,背後有人輕輕叫一聲:「小姐。」我轉過頭去,是個不認識的中年婦人,我沒好氣:「幹什麼?」她的笑容幾乎是謙卑的:「小姐,我們打個商量好嗎?你看,我只在你後面一個人,就得再等一爐。我這是給兒子買他明天遠足,我待會還得趕回去做飯,晚上還得送他去補習班。如果你不急的話,我想,嗯……」

她的神情裡有說不出的請求,「請問你是幫誰買?」我很自然地回答她:「給我媽買,她明天也要踏青。」真不明白,當我回答時,整個店怎麼會在剎那間突然有了一種奇異的寂靜,所有的眼光同時投向我。有人大聲地問我:「你說你買給誰?」我還來不及回答,售貨小姐已經笑了:「哇,今天賣了好幾百袋,你可是第一個買給媽媽的。」

我一驚,環顧四週才發現,排在隊伍裡的,幾乎都是女人,從白髮蒼蒼到綺年少婦,每個人的大包小包,都註解著她們主婦和母親的身份。「那你們呢?」「當然是給我們小皇帝的。」不知是誰接了口,大家都笑了。

我身後那位婦女連聲說:「對不起!我沒想到,我真沒想到。這家店人這麼多,你都肯等,真不簡單。我本來都不想可是兒子一定要。一年只有一次的事,我也願意讓他吃好、玩好。我們小時候遠足,還不就是想著要吃零食?」她臉上忽然浮現出神往的表情,使她整個人都溫柔起來,我問:「你現在還記得小時候遠足的事啊?」她笑了:「怎麼不記得?現在也想去啊,每年都想哪怕只在草坪上坐一坐曬曬太陽也好,到底是春天!可是總沒時間。」
她輕輕嘆口氣,「大概,我也只有等到孩子長大到你這種年紀的時候,才有機會吧!」

原來是這樣,踏青並不是母親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內心深處一個已經埋藏了幾十年的心願。
而我怎麼會一直不知道呢,我是母親的女兒啊?

她手裡的塑膠袋裡,全是飲料、雪餅、果凍等小孩子愛吃的東西。沈甸甸地,墜得身體微微傾斜,她也不肯放下來歇一歇,她向我解釋:「都是不能碰、不能壓的。」她就這樣,背負著她那不能碰、不能壓的責任,吃力地、堅持地等待著。她的笑容平靜裡有著喟嘆:「誰叫我是當媽的?熬吧,到孩子懂得給我買東西的時候就好了!」她的眼睛深深地看著我,聲音裡充滿了肯定,「反正,那一天也不遠了。」

只因為我的存在,便給了她這麼大的信心嗎?我卻在瞬間想起我對母親的推三搪四,我的心,開始狠狠地疼痛。這時,新的一爐麵包熱騰騰地端了出來,芳香像是原子彈一樣地炸開,我前面那位婦女轉過身來:「我們換一下位置,你先買吧。」! 我一楞,連忙謙讓:「不用了,你等了那麼久。」

她已經走到了我的背後,已略顯蒼老的臉上明顯有著生活折磨的痕跡,聲調卻是只有母親才會有的溫煦和決斷:「但是你媽已經等了二十幾年了。」她前面的一位老太太 微 笑著讓開了,更前面的一位回身看了她一眼,也默默地退開去。

我看見,她們就這樣,安靜地、從容地、一個接一個地,在我的面前,鋪開了一條小徑,一直通向櫃檯。我站在小徑的頂端,目瞪口呆,徘徊不敢向前。「快點啊,」有人催我,「你媽還在家裡等你哪。」

我怔忡地對著她們每一個人看了過去,她們 微 笑地回看我,目光裡有歲月的重量,也有對未來的信心,更多的,是無限的溫柔。剎那間,! 我明白地知道,在這一瞬間,她們看到的不是我,而是她們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女。

是不是所有母親都已經習慣了不提辛苦,也不說要求,唯一的、小小的夢想,只是盼望有一天,兒女們會在下班的路上為自己提回一袋麵包吧。

通往櫃檯的路一下子變得很長很長,!我慎重地走在每一位母親的情懷裡,就好像走過了長長的一生,!從不諳人事的女孩走到了人生的盡頭,終於讀懂了母親的心。

文章來源:http://j050311.pixnet.net/blog/post/27911065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白雪公主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看電視不僅妨礙孩子的腦部發展,更會降低思考能力、注意力與想像力……,不管什麼節目,只要打開電視,就可能傷害你的孩子。

節目開始了。恐龍布偶挺著大大的肚子,一跳一跳的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與一群小孩唱兒歌、玩遊戲。還不及電視高的孩子,站在螢光幕前仰著頭,不時隨著玩偶搖動身體,哼哼呀呀。

也許你心裡想著:才開始牙牙學語的孩子,就能跟著電視節目唱歌、甚至學英文,真是愈來愈聰明。

這可是大錯特錯。

「只要在電視螢光幕前坐上半個小時,人的新陳代謝與活動力都下降,智商減少五十。」美國《聖路易郵訊報》報導了曼菲斯幾位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此外,還有研究顯示,看電視會使人變得被動與焦慮。

真的嗎?

近年針對腦波的研究,讓我們透視電視對腦部的影響。

人腦中有阿法波,與類似催眠效果有關;還有貝塔波,顯示意識、理性思考。研究發現,人在閱讀時,腦中產生活躍、快速的貝塔波,一旦轉為看電視,腦中立刻就產生大量的阿法波。看電視的時間愈長,腦中的阿法波愈強,貝塔波愈弱,腦部活動力大減,人就像被催眠一樣,思考力與注意力都下降。

而長時間看電視造成腦部活動力大減,對兒童的影響尤其大。澳洲大學的艾莫瑞夫婦在《空洞的目光》一文中指出。

因為幼兒自呱呱落地後的前幾年,是腦部發展與成長特別重要的時期。美國小兒科學會還公佈政策,極力主張父母避免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正是有鑑於幼兒在這段時間看太多電視,對腦部發育有負面影響。

只要看電視就有礙發展

《電視對孩童心靈的傷害》一書的作者艾佛略特甚至指出,「不論電視播放什麼節目,只要孩子花更多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面,對他們就是有害的。」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小兒科行為與發展部助理臨床教授強生,深有同感。

強生有個六歲大的兒子。雖然強生謹慎挑選電視節目,還是發現電視對兒子造成不良影響。強生的兒子只要一看電視,就對四周環境沒有反應,一關掉電視就變得焦躁。而且看電視後,他的動作變得衝動、不協調,遊戲內容也不再像過去用木棍與石頭做東西,取而代之的是重複演出電視節目的內容,不再自己創造主題,缺乏自己的想像。

到底,電視如何影響孩子?電視真的會把孩子變笨嗎?

知名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在《進化的終點》一書中指出,幼兒的潛力就像種子,需要培育與滋養,才能正常的成長。

對於快速發育的幼兒頭腦,電視非但不能提供養分,甚至反而剝奪幼兒腦部吸收適當養分的機會,不僅妨礙腦部發展,還傷害未來的學習能力。

特寫音效剝奪孩子思考機會

電視迷人的聲光色彩,是幼兒腦部發展的頭號障礙。

電視節目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三不五時就會出現閃爍的色彩、特寫的畫面、大分貝的聲音。這些看來豐富的刺激,卻只能刺激腦部較原始的部分,不能幫助幼兒發展思考能力。

新生兒還摸得到急急脈動的小腦袋,就像粉嫩的小身體一樣,在出生後經歷快速的發展階段,建立大量的神經連結。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助理臨床教授強生在一篇論文中指出,幼兒的腦部由掌控動作的最原始核心部分(core brain)開始,發展到包圍在核心周邊掌管情感的區域(limbic brain)。到四歲左右,這兩個部分完成了大約百分之八十的神經連結,然後發展的重點轉向思考區域(thought brain, neocortex)。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腦部需要不同的刺激,才能促使神經快速發展、建立連結網路。

電視聲光與畫面的刺激,讓腦部一直維持在較原始的區域運作,無法刺激思考區域的發展。思考區域至少需要五到十秒來處理刺激,但是大部分的電視節目每五、六秒,有些廣告甚至每兩、三秒就變換畫面,像連發砲一樣,讓思考區域毫無參與機會。

教育心理學家海莉(Jane Healy)在引起廣泛討論的《心靈危機》(Endangered Minds)一書中指出,兒童如果缺乏思考的習慣,電視節目就算提供豐富的資訊,也無法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長時間下來,這樣的刺激不僅無助於思考發展,甚至讓人沮喪。

由於分辨真偽是思考區域的工作,腦部掌控行動與情感的區域接收到電視畫面的刺激時,無法分辨真實或虛幻,立刻做出「反擊或逃走」的反應。接著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輸送到四肢肌肉的血液隨之增加。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報告中指出,由於這一切反應都只發生在體內,四肢並沒有做出配合動作,所以電視節目的確讓觀眾長期處於沮喪或焦慮中。

色彩刺激使左右腦失衡

此外,電視以色彩畫面為主的傳播方式,使左腦與右腦不能均衡發展。

《心靈危機》一書指出,看電視會減少對於左腦的刺激,連帶影響左右兩腦的連結,因而影響孩子未來智力與創意的發展潛力。

人的右腦是直覺區,對於視覺影像、色彩、新奇的經驗特別有反應。

左腦則是處理邏輯推理,負責分析語言的聲音、意義與抽象思考。

電視的色彩刺激,幾乎全由右腦處理,相對減少對左腦的刺激,削弱了左腦的功能。這不僅影響對語言、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減少聯繫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發展。

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聯繫,是腦部最後成熟的區域。各司其職的兩部分,必須透過神經聯繫,學習彼此協調。許多神經心理學家認為,如果聯繫兩邊的神經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不能適當發展,可能會造成注意力與學習困難。

看電視的眼睛懶得看書

電視傷害了兒童閱讀能力,是影響未來學習的另一個因素。

電視對於兒童閱讀的影響,不僅是搶占了兒童看書的時間,而且破壞了視覺系統的學習。看電視的時候,眼球很少運動,眼睛只要盯著電視螢光幕,既不用擴大瞳孔,也很少、甚至不用來回移動,而且缺乏一般的瀏覽活動。這使得培養閱讀習慣所需要的搜尋、瀏覽、對焦的能力受損。

看書的時候,眼睛必須不斷在書頁上下左右移動,需要眼睛肌肉有活動的能力與力氣。看電視讓眼睛肌肉缺乏運動,對於閱讀所需的能力與精力有負面影響。

電視不僅讓眼睛缺乏運動,也讓我們的心變得懶惰、被動。

真正的學習與解決問題,需要主動與堅持。但是,阿拉巴馬大學教授布萊恩指出,電視降低了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他觀察孩子看過很多快節奏的電視節目後,再要求他們閱讀或解決複雜的謎題,他們完成的堅持力與意願,都會降低。

因為電視節目用了各種花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得兒童習慣於因外在的刺激而學習,而非自發的主動學習。一旦碰上難一點的問題,心思就飄向他處,等待轉台。

布萊恩並且強調,電視降低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的問題,在三到五歲的幼兒身上特別重要,因為這段時間似乎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難怪耶魯大學的電視與兒童專家辛格(Jerome Singer)深信,「在學習與閱讀習慣完全培養好之前,最好完全不要看電視。」

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白雪公主

電視傷害了孩童的閱讀能力,改變了孩童的閱讀習慣,也就使得孩童失去想像力。

芝加哥大學生物心理學家勒維(Jerre Levy)指出,兒童看書時,必須自己創造出所有的情節。兒童一面看,一面要想像出人物的形象、揣摩他們的情緒、模擬他們說話的語調,還要創造出人物周遭的環境,想像環境的感覺。這種自我創造很重要,但是電視並沒有為這創造過程留下發揮的空間。

「看電視造成的問題,就是使得孩童習慣於完全不用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強生指出。

腦部掌管情感的區域,負責對於所學、所記憶的事物賦與價值、意義,與記憶關係密切。由於電視畫面投射到情感區,不僅使得思考區域沒有練習創造畫面的機會,而且畫面會直接進入記憶。進入記憶的畫面,不會被忘記,而成為未來創造的限制。如果看過白雪公主的電影,未來再看白雪公主的書,腦中就浮現記憶畫面,很難創造自己的圖像。

「腦子是被設計來接受認知挑戰的。腦子就像肌肉,如果不運動,腦子就會萎縮。」勒維指出。

想像力的萎縮,是一大損失。如果對同一個故事,你有先看書再看電影的經驗,就會了解這種損失。通常,看完電影後,都會大失所望,這正是因為我們自己在閱讀中的想像,比螢幕能夠呈現的,豐富太多了。

強生並且指出,「創造畫面的想像,不僅是娛樂,也是我們夢想與直覺、激勵等高層思考的基礎。」我們用圖像來夢想、思考、幻想未來的可能性。失去了創造畫面的能力,連夢想的能力都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電視影響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三項特徵」,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中指出。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孩童應該學走路、學說話、學思考。但是電視卻讓幼兒坐著,沒時間進行有意義的談話,而且嚴重傷害思考能力。

思考力結凍

英國兒童文學家達爾(Roald Dahl)在一九六四年寫了《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被翻譯為西班牙文、挪威文等,流傳世界。他在書中寫道:

電視腐蝕了腦中的感官!

它扼殺了想像力!

它阻塞、攪亂了心靈!

它把孩子變成如此遲鈍與盲目。

孩子再也不能了解幻想與夢境!

他們的腦子變得像乳酪一樣鬆軟!

他們的思考力生銹、結凍!

看來貼近兒童、善用創意的兒童文學家,最了解電視對兒童的傷害。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吧,給孩子的夢想一雙堅強的翅膀。牽起孩子的手,到真實的三度空間世界中探索去,讓孩子有踏踏實實的學習經驗。

才起步的孩子,有太多的發展里程碑要完成,別讓他呆坐在電視前。

文章來源:http://www.amitofo3.net/books/b100.html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爸爸千萬別說女兒胖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若你家青少年女兒有過胖問題,身為父母的你好心提醒她:「寶貝,你太胖了,該減肥了!」結果是,她極可能1公斤也減不下來。

根據發表在《JAMA小兒科期刊》一項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所做的研究,發現父母在和青少年子女談飲食問題時,若是聚焦在孩子的體重或身材上,說出類似「你太胖」「你再這樣吃下去肯定會變胖子」或「你比○○還要胖」的話,孩子反而更有可能會發展出不當的飲食習慣,不是節食過頭就是濫用瀉藥,甚至得暴食症。

相反的,研究也看到,若是父母把焦點放在怎麼吃得健康,也不對孩子的身型有任何批判,孩子較不會有飲食問題。即便是過重的孩子,若是媽媽用正向的心態來和孩子討論均衡飲食,孩子的飲食問題會比愛批評媽媽的孩子少得多。

研究也發現,若是爸爸進來參一腳,但也劃錯重點,在意的是體重而不是飲食習慣時,對女兒的殺傷力會比媽媽更大。研究者提醒,爸爸最好永遠不要對看到的女孩或女兒的身材品頭論足。反之,真心想幫女兒減肥的爸爸應該多和女兒談論她擅長的事或興趣,讓女兒覺得爸爸很愛自己,她才會有能量和自信去解決自己的過重問題。

那到底該怎麼和青少年子女談減重呢?專家建議,不要談孩子的長相和身材,也不要拿他跟別人比較,而是藉由他在乎的目標去激勵他,比方說「想要去爬玉山嗎?那我們需要開始做體能特訓和飲食管理」「你希望能考得更好?那多吃能夠讓你思路清晰又專注的健康食物會有幫助」「想參加運動比賽,那我們要吃在場上表現更好的餐點」。或者乾脆帶著孩子一起買菜、下廚,幫助他理解:決定吃什麼,也就決定了吃下去的後果,一切在他的掌控之中。因此,若父母過度干涉,反而會讓孩子故意唱反調而亂吃一通。

父母自身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仍是非常有說服力的身教。父母要先整理好自己對體重問題的偏見和健康習慣的認知,至少要有一位較不會讓孩子精神緊繃的一方當代表,來示範與實踐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

文章來源:http://43677.com/5388.html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如何教孩子面對金錢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看過太多有錢人的潮起潮落,富邦金控投資長蔣國樑如何教孩子面對金錢?在消費叢林裡,他又用什麼方法為孩子指引明路?

去年十二月某一天晚上,蔣小妹在房間做功課,上班回來的爸爸蔣國樑進入她房間,把信用卡帳單放在桌上。他在這份帳單上用紅筆畫了一條線,告訴女兒:「下面都是你去美國刷的,算一算總共多少錢?」

剛考上大學,十一月跟媽媽到美國辦事的女兒,拿出當時收妥的收據,一張一張核對,把她刷的項目,用螢光筆畫下來。蔣國樑一旁拿出計算機,一筆一筆相加,然後不以為然的說:「你總共要還我一萬元,你看,我上班都沒有你花得多。」

從這天開始,每個禮拜,蔣國樑只要一想到,就會裝出討債的聲音說:「你什麼時候還我錢哪?」

為此,女兒除了每天中午吃省一點,不買衣服,乖乖讓爸爸扣零用錢之外,念服裝科系的她,還得在家打工,幫爸爸燙襯衫、修改褲子。

家教一:有計畫的花錢 學舞要訂時限、目標,並考量效益

身為「企業家爸爸」,他用管公司的方法管小孩。孩子要出國度假、購買三C產品,都要寫計畫書,自己計算所需金額,編列預算,計畫資金來源。他再跟孩子討論可行性、資金運用效益、爸媽相對補助金額等。

例如現在大一的女兒想學街舞,蔣國樑要她寫下的計畫書如下:
預定計畫執行時間:大二
所需經費 :每個月兩千元(月票,可以上三十堂課)
上課地點 :某某舞蹈工作室
計畫目標 :兩個月學會完整的兩支舞
經費來源 :一半從零用錢扣,一半爸爸補貼

這樣的做法,大概從他們高一時開始。
一開始孩子會嚷:「爸爸,我是你的女兒,不是你的員工。為什麼老是動不動就寫報告?」

他回答:「你們走在(消費)叢林裡,如果我不給你指一條明路,我就是害了你。」

因此,他對孩子的財富教育有兩個方向,
第一,須負擔自己的花費,量入為出。
第二,培養他們追求心靈上滿足的能力。

「再有錢的人,如果欲望無法滿足,永遠是貧窮的。」

一筆獲利交易、一樁成功的上市案、一趟績效奪冠,就毫不手軟的「犒賞自己」上等牛排、干邑好酒的蔣國樑,五年前一次心臟手術,醫生在他的胸口和小腿劃上一刀,抽出腿部的一條靜脈,替換掉他心臟內塞滿油脂的血管。

「意外不知何時來到,你準備好了沒有?」

有過這樣的生死體驗,他常常跟孩子說:「心無掛礙,無所恐懼。」

在投資界二十年,他看過多少大企業家、名人,現在都不在了,
「不是看你有沒有錢,要看你有沒有紀律。 」吃喝玩樂,一天之間,多少錢都可以蒸發掉。心靈上的滿足,才是真的富有。

家教二:用勞力換金錢 出國旅費,做家事或打工自籌

為了讓孩子真正瞭解金錢的價值,蔣國樑堅持一條紀律:
「所有的錢,都要用勞力換取。」也就是,除了學費、基本的生活開銷外,孩子的其他花費都必須由自己籌措一半(另一半爸爸補貼)。

蔣家雖然家裡有傭人,有司機,但是為了籌錢,孩子要幫忙做家事,自己洗衣服、摺衣服、燙衣服、拖地,甚至還得到外面打工。

例如女兒考上大學後想跟同學去東歐玩,為了籌措旅費,她暑假花了快兩個月去餐廳打工,每天辛辛苦苦的忙到晚上十一點,終於賺到近兩萬元,其他不足部分,則每個月扣零用錢。
不怕孩子打工會浪費他們讀書、學習的時間嗎?

「這是投資,」蔣國樑想得很明白,這是教育的成本,省不得。

「你不讓他體驗,直接給他錢,就是 cost (花費),不是 investment(投資)。」

其實為了讓孩子出去打工,他們夫妻更花心思,更花錢。女兒在餐廳打工到深夜,為了安全,他還得跟司機出去接她回家。但他認為,若捨不得孩子「浪費」讀書的時間,只會教出一個書呆子。

「與其那樣,我寧可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常人。」他說,現在太多孩子想一步登天,不然就是沒有明天。他也找機會教小孩學會評估花錢的效益,以及要付出的代價。

例如孩子想去埃及玩,他看了女兒的計畫書後,跟她討論:如果去埃及,不但要打工一個暑假,還得每個月零用錢裡扣五○%才夠旅費;但如果去印尼,只要打工兩週,零用錢也只需要扣一○%,讓孩子自己決定每一項消費決策與代價。

孩子用錢,多少都還是會有超支的時候,萬一這個月的開銷又無法省下那麼多,得向爸爸預支時,就得在下個月把每一筆花費都記得清清楚楚。如果還是亂花,零用錢就被縮減。

家教三:付出才有資格享受 把幸福視為當然,災難就會反撲
「到處都是教育的機會,我願意花更多小錢,來培養他們對金錢的概念。」蔣國樑說,像全家出門的時候,他和太太坐著司機開的自家轎車,孩子就得頂著大太陽,自己搭公車,轉捷運,去跟他們會合。

蔣小妹說,以前她的零用錢也會亂買,但出去打過工後,比較懂得金錢得來不易。像她自己上大學後每個月有六千元零用錢(包括午餐、自己買的衣服),她都會先把其中的二千元,定期存到一個無法提領的帳戶。

「也沒有一定要做什麼,只是覺得,該為以後留下一些經濟基礎。」 孩子沒有正確的價值觀,蔣國樑認為,父母要負最大的責任。

「我可以吃鵝肝醬,也可以去路邊攤吃鴨肉扁。」他常看到很多父母帶孩子去昂貴的餐廳吃大餐,「把魚翅當粉絲」,他感嘆:「這孩子已經被父母糟蹋掉了,因為孩子失去對金錢的感覺。」

每年出國旅行,蔣國樑讓孩子自己規畫,在有限的預算裡,學習如何節制、省錢。他們全家只買一張商務艙機票,他或是太太坐,另一個人就陪孩子坐在後面的經濟艙。他們向孩子明確表示,「你們沒有賺錢,沒有資格坐商務艙。」

上班可以穿亞曼尼表現金融家專業形象的蔣國樑,也可以和孩子逛到中山北路七段的暢貨中心(outlet),買一件五百元的衣服。「那些衣服也有很好的品質啊,」

他乘機教孩子,價錢和價值不一定成正比。甚至,當孩子要買東西時,他鼓勵他們上網找到更便宜的價錢,享受那種聰明購物的成就感與快樂。教孩子認識金錢的價值,他還教孩子瞭解什麼是匱乏,瞭解真正的人生。

他 和 太太去黃山旅遊,下山時走下來,看到挑夫用血肉之軀,把那麼沉重的水泥、各種物資一簍一簍的挑上去,他趕緊用攝影機拍下這畫面,回家告訴孩子,這世界不是只有美麗的風景,還有那麼多人是這樣辛苦過日子的。

家教四:必須回饋親人 找出照顧父母的方法,培養責任心
去印度玩的時候,他則拍下無數的小兒麻痺症的孩子,讓孩子知道,他們在和別人比香奈兒、比古馳的時候,有那麼多孩子連健全的四肢都沒有。

「小孩不知道還有另一個世界,以為他們過的日子就是人生本當如此。我教他們,地球是平的,今天把幸福視為理所當然,明天災難就會反撲。」

人生其實只有『三天』,昨天已成過去,明天還在暮色裡,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今天』!

文章來源http://bit.ly/12nA8jX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湯麵加荷包蛋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兒子上小學四年級,平時在家中是個十足的小黃帝,嗜蛋,特別喜歡吃荷包蛋。

 一日早晨,我做了兩碗荷包蛋麵條,一碗麵條上有蛋,一碗麵條上無蛋,端上桌,我問兒子:「你吃哪一碗??」

 兒子指著有蛋的那碗說:「有蛋的那碗」

 我說:「讓我吃那碗有蛋的吧!孔融四歲能讓梨,你也十歲啦,該讓蛋了吧!」

 兒子態度堅決的說:「孔融是孔融,我可不讓」

 我答:「真不讓??」

 兒子竟先吃為敬,一口就把蛋吞了一半。

 我再問:「不後悔」

 「不後悔」兒子答後又一口,把蛋全吞了下去。

 待兒子吃完蛋,我開始吃麵…

 我的碗裡「藏了兩個荷包蛋」,我有意讓他看清楚。

 「記住,想佔便宜的人,往往佔不到便宜」

 我指著我碗裡的兩個荷包蛋,邊吃邊告誡兒子,兒子顯出一臉的無奈…

 第二次,我又做了兩碗荷包蛋麵條,一碗麵條上有蛋,一碗麵條上無蛋。

 端上桌,我問兒子:「吃哪碗??」

 「孔融讓梨,我讓蛋」兒子笑著端起了「麵條上無蛋」的那碗麵條。

 我問:「不後悔」

 「不後悔」兒子說得很堅決,一口氣吃到底,也不見一只蛋。

 我那碗「麵條上有蛋」,「裡面又藏了一只蛋」,我又讓兒子看個分明。

 「記住,總佔便宜的人,有時候反而吃虧」

 兒子苦笑,他想不到又被我教訓了一次…

 第三次,我又做了兩碗荷包蛋麵條,一碗麵條上有蛋,一碗麵條上無蛋。

 我問兒子:「你今天吃哪碗麵條??」

 「孔融讓梨,兒子讓麵……媽媽,您是大人,您先吃!」兒子手一揮,做出孝子狀。

 我端著「麵條上有蛋」的那碗說道:「那我就不客氣啦!」

 兒子端起「麵條上無蛋」的那碗麵條,吃著吃著……

 兒子發現自己的碗裡也「藏著一只荷包蛋」

 「不想佔便宜的人,生活上也不會讓你吃虧」我對兒子說。

 兒子點點頭,認為我說得有道理,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明白。

 不過,我相信兒子一輩子忘不了這三次吃荷包蛋給他的教訓……



 P.S.作者:周弘

 摘自《換種方式作父母》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不同氣質的孩子如何交朋友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作者/張黛眉

孩子的第一個人際關係,是他和主要照顧者之間的關係。親子之間建立安全穩定的信任關係,對孩子一生的人際互動都有長遠的影響。幼兒的氣質會影響身邊大人對待他的態度,人們總是會花較多時間和注意力在比較友善的孩子身上,所以,個性隨和、愛笑的孩子,比較常有人抱、有人逗他玩。

但是,不是每個孩子的氣質都是這麼甜美。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較敏感、焦慮、愛哭鬧,或是酷酷的、有個性、脾氣暴躁、愛唱反調,或是太害羞、不善與人互動。面對這樣的孩子,往往讓父母感到精疲力竭,失去耐性,或是容易被激怒,很難有好臉色,甚至造成過度處罰。

因此,天生氣質較難相處的孩子,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就容易讓父母傷腦筋。如果父母不夠有自覺,就比較難和這樣的孩子建立正向關係。父母對孩子的負面回應,更加深孩子對人的不信任感,形成惡性循環。所以,父母必須自我覺察,了解孩子做出令人不舒服的反應,是他天生氣質使然,並非故意使壞。有了這些覺察和了解,才能讓自己維持穩定的情緒,建立正向的親子依附關係。

針對特質,予以協助

孩子因為氣質的不同,在學習同儕相處的過程中,會面臨不同的挑戰。父母必須針對孩子的特質,給予適切的協助:

活動量大的孩子
很容易進入一種人來瘋的狀態,所以適合小團體的活動。最好多安排幾位安靜穩定的孩子一起玩,可以藉由團體的安定力,讓好動的孩子可以穩定自己。孩子太瘋狂時,要適度的提醒他休息。

活動量大的孩子用身體說話,看到喜歡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衝過去抱住他。有時候因為動作較大,遊戲的方式也比較粗魯。孩子因為無聊又閒不下來,會一直逗弄別人,像是搔癢、拉別人的頭髮、捏別人的臉。自己以為這是一個好玩的方式,卻讓同伴很不舒服。孩子常常不知道人際的界限在哪裡,會很突兀的介入一個團體,或侵犯別人的個人空間而不自知。

父母最好能觀察孩子和同伴相處的方式,然後和他討論,告訴他哪些行為已經侵犯了別人,讓別人不舒服,別人的哪些反應和表情已經透露不高興的訊息。最後,和孩子一起討論、學習別人也能接受的互動方式。

情緒反應強的孩子
常會因為小事情反應強烈,容易成為同學逗弄的對象,父母要幫助孩子學習控制情緒和平靜自己的方法。首先,要教孩子辨識出那些容易引發他情緒失控的對象,儘量減少和他們在一起互動的時間。接著,孩子可以在覺察到情緒爆炸的警訊時立刻離開被激怒的現場,在心裡從一數到二十,幫助自己平靜;或是學習把激怒他的同伴想像成一隻好笑的恐龍,就不會受別人影響而生氣。

害羞退縮的孩子
在交朋友的過程中容易感到緊張焦慮,如果要他同時面對很多個小朋友,他會不知所措。所以,他最好先從和一個小朋友的互動開始,等熟悉自在之後,再慢慢增加新的朋友。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人際模式也不同。有的人外向開朗,喜歡交很多朋友;有的人內向安靜,喜歡和少數的朋友維持深入穩定的關係。這兩種方式都很好,重要的是心裡是不是感到滿足。

堅持度高的孩子
在和同伴相處時容易堅持己見,不接受別人的意見,認為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最好的。這類孩子在團體中喜歡當老大,希望別人都聽他的。久而久之,大家就不會想和他一起玩了。堅持度高的孩子一定得學會「協商」的技巧,提出自己看法,也聽聽別人的意見,儘量想出能夠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例如先採用方案一,再採用方案二,或是用計時器來輪流。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當我們明白,孩子的許多行為反應和別人不同是來自於他的氣質表現,不是故意與自己作對時,我們對這些行為的接納程度也會提高許多,也比較不會試圖強迫他們進入我們所設定的模式。

身為父母,在學習如何教養孩子之前,應該先停下腳步來了解孩子,才能用適合他們的方式,幫助他們適情適性的發展。從欣賞的角度,看待他們與生俱來的特質,並且幫助他們往正向的方向發揮。

文章來源: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I0017/225836/web/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別讓孩子變成殘忍的殺手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文/洪蘭

我帶一位外國教授去花東旅遊,一路他指著各種花木問我名字,我都不知道,後來在一條產業道路上突然看到一條蛇過馬路,司機本能地加重油門,但是外國教授卻大叫「停車、停車」,等蛇過了,他才說「可以走了!」他回過頭笑著跟我說:「這是一條美麗的蛇。」我慚愧的低下頭。

動物對我們來說只分可吃、不可吃而已,從來不曾想過牠是否美麗,尤其是蛇,我們最先想起來的是負面概念,很少想到牠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會吃老鼠等有害的動物,殺牠會破壞生態的平衡。我們也很少教孩子尊重別人生存的權利,我母親常說「一枝草一點露」,每個生物在宇宙間都有它生存的權利。有時想想現在政壇上如此混亂,是否也是因為從小沒有教他們尊重別人生存的權利呢?

我的孩子在美國念五年級時,有一次帶回來一本《Education of Little Tree少年小樹之歌》,這本書讓我很感動,大意是說一個印地安孩子跟著他祖父長大,每天隨著祖父去打獵、捕魚過日子。祖父並不多言,但是每一句話都是人生的歷練。他們上山去獵野火雞時,祖父只取他們所需的,雖然有六隻火雞都掉到陷阱裡,祖父說取兩隻,放走四隻,年年都有火雞吃,取六隻,四隻放在冰凍庫,你長大就沒有火雞吃了。簡單一句話,把殺雞取卵的短視與嚴重後果馬上教給孩子,使孩子得以從先人的經驗中學取他生活的智慧。

我們現在都是小家庭,父母忙著賺錢謀生,孩子缺乏有人生經驗的老人來教導,如果孩子自己又不讀書,不能從書本中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那麼這個孩子很有可能長大會成為自私冷漠的人,因為他無法設身處地去感受別人的感覺。

目前我們看到孩子都進到國中了,還沒有同理心,會開一些很殘酷的玩笑,不了解玩笑應有分寸,傷人不可傷到心,例如有國中生脫同學褲子作樂,大家拍手取笑,無視同學的屈辱;又如學生把剪刀放在椅子上,讓坐下去的同學直腸被刺破,以後一輩子要用人工肛門;把椅子拿開,讓一屁股跌下去的同學腰椎受傷,終身殘障;用柳丁從二樓扔下打中同學的眼睛,一眼失明。這些都是從小沒有教、沒有鼓勵他們去閱讀,又無法從別人的痛苦中去產生同理心之故。

國外的孩子每學期有一天要戴毛玻璃眼鏡在學校中體驗盲人看不見的感覺,另一天戴耳塞,體驗聾人聽不見的痛苦。這樣之後,孩子們深切體會到這兩個感官的重要性,不但好好保護他們,而且會成為殘障車位的捍衛勇士。在美國每次有人霸占殘障車位時,最勇敢上前去勸告的便是小朋友。

孩子天性是善良的,但是仍然需要教化,我們需要及早教育他們,不要因為無知而使他們作出後悔一輩子的事來。看到外國人如此尊重生命,我們是否也該加強我們對孩子的生命教育呢?

文章來源:http://bit.ly/12HTX5b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美國石油大王:讓孩子學習愛惜金錢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美國石油大王,1839年生於紐約州,1863年在克利夫蘭開辦煉油廠,1870年以該廠為基礎,擴大組成俄亥俄標準(原譯美孚)石油公司,又很快壟斷了美國的石油工業,並以其獲得的巨額利潤,投資於金融業和製造業,經濟實力發展迅猛。

洛克菲勒財團在1974年資產總額增達3305億美元,躍居美國十大財團的首位。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屬於洛克菲勒財團。洛克菲勒的兒子小洛克菲勒子承父業,繼續發展家族事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十億美元的富翁。

美國的"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從小就接受父親的嚴格"金錢教育",父親不白白給他零花錢,而是要他做"僱工"去掙,雖然"雇主"就是父親。他清晨便到田裡幹農活,有時擠牛奶。

他有一個專用於記帳的小本子,每天幹完活,他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記入賬,然後與父親結算。這件事他絲毫不覺得委屈,相反,他做得很認真,感到既神聖又趣味無窮。人都說"富不過三代",洛克菲勒家族卻並非如此,他家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嚴格照此辦理,並定期接受檢查,否則,誰也別想得到一分錢的費用。

約翰的兒子小洛克菲勒,儘管知道家族富甲天下,但從不在金錢上放任孩子。他有五個孩子,當他們七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向他們灌輸如何對待"金錢"的觀念。他像他的祖父一樣"吝嗇",每週孩子們只可以領到三角錢"津貼",但必須還要分成三部分:自己花、儲蓄、施捨。

每當孩子領津貼的時候,小洛克菲勒還會給他們發一個小賬本,讓他們用來記載每一分錢的用途和時間,因為每項開支都要有理由。週末進行檢查,如果哪個孩子漏記了一筆帳,就罰他五分錢。而記錄無誤的那個則可以得到五分錢的獎勵。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樣,孩子們從父母那得不到多少錢。但是,像他們的祖父一樣,可以用勞動去掙父母的錢。比如:拍死一百隻蒼蠅的報酬是一角錢;捉住一隻老鼠報酬是五分錢;背柴火、鋤地、拔草都能掙到錢。

小洛克菲勒的三兒子勞倫斯七歲、二兒子納爾遜九歲的時候,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許權"。他們清晨六點起床開始乾活,每雙皮鞋五分錢,每雙長統靴一角錢。後來,孩子們又找到一個掙錢的活,他們開墾了一個菜園,種了西葫蘆、南瓜等,豐收的時候,他們個個興奮極了。

父親按市場價格買了四兒子溫斯洛浦的黃瓜。其他孩子則把他們的產品裝在童車上,到市場上去賣。父親還曾經親自教兒子們縫補衣服,並告訴他們--烹飪和縫補之類的事不是只應該婦女去幹。

洛克菲勒家族家產萬貫,為什麼如此苛責孩子呢?原因正像小洛克菲勒所說的:"我要他們懂得金錢的價值,不要糟蹋它。"

洛克菲勒的父親和小洛克菲勒的行為並非是由於家中一貧如洗,也不是有意苛待孩子,而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勤勞節儉的美德和艱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賬本上記載的豈止是孩子打工賣力的流水賬,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歷!

錢的知識與道德教育有緊密聯繫。孩子懂得錢應該經過勞動賺得後,便會產生愛惜錢的心理,便會學著去儲蓄,避免浪費。懂得節約用錢,計劃開支,是很好的習慣。讓孩子自己掙錢,可以很好地培養他們的獨立精神。

其實,在不少發達國家,這種現像是很普遍的。在日本,許多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或照顧老人,做家教等,掙錢交學費或者零用。美國人一貫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歲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們的"商品"掙錢零用。美國中學生有個口號:"要花錢自己掙。"每逢假期,他們就成了打工族,學習自食其力。而中國,很多孩子對錢毫不珍惜,任意揮霍浪費,是不是我們忽視了對他們的理財教育呢?

文章來源:http://www.lnjtjyw.com/html/?6084.html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父母的語氣影響孩子的一生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
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産生深刻的影響。  
 

信任的語氣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星星,只要努力學,認真學, 一定能學會打球的。”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打球啊?”就會給 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産生不自信。  

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 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爲是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幹,而粗暴地反對他。如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夥伴們玩一下,你不能發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幹什麽。”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樂於接受了。  

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麽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麽搞的,玩具亂丟,快點去收拾 好!”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裏就會産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讚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 點,都有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點。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 得這麽好,繼續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真笨。”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星星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係,以後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文章來源http://bit.ly/119GAwe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好修養」可能降低了孩子的幸福感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老一輩的父母比較壓抑情緒,這跟中國人的文化有點關係。中國人推崇修養,但所謂的修養有時是 「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喜怒不形於色」,就是沒有什麼激烈的情感反應,我們認為這樣叫做「修養好」。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種修養也許只是反映出這個人因為經歷長期的情感壓抑,「不擅表達自己的感情」。

「好修養」可能降低了幸福感

華人的父母花很多時間規範孩子的行為,在我做親子言談的研究中發現,父母對孩子有很多行為上的說明、要求或是教導,但都是針對外在行為,內在的情感跟想法的討論,很明顯少於西方國家。

也就是說我們在長期的壓抑跟忽略下,造成孩子弄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情感狀態,怎麼樣叫做合宜的情緒也無法掌握。

我們的文化中常常提醒小孩「得意不要忘形」,就是說高興,也不要太高興;難過也不要太難過。長期下來,人對情感的感受力差、表達也差,然後還自認為很有修養。

除了對孩子,反映在婚姻上也是這樣,華人的婚姻是所謂的「高穩定、低滿意」。因為我們在情緒表達上太弱了,從小成長歷程中對於情感的忽視和壓力,導致我們在進入真正重要的情感關係時,不管是親子關係還是夫妻關係,我們都在情感關係這一塊處理得很薄弱。

因為我們練習與運作的機會少,不知如何自我辨識,也不知如何辨識他人情緒。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我們的幸福感降低了,所以情緒的影響層面很大。

被愛的小孩更獨立

還有,在我們的文化中教養小孩是,常常耳提面命「小孩子不要太寵他」、「小孩子不要太黏媽媽」,整天黏著媽媽長大的男孩被譏笑為「娘娘腔」、「長不大」我們不喜歡孩子過度黏著父母,認為父母要儘早讓孩子學習不要黏媽媽、要學獨立。

但實際的研究卻發現,早年跟父母有很緊密情感連結的孩子,反而能夠及早獨立。而那些情感需求始終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在將來的人生,反而得不斷的在各種關係中,去尋求那個心中始終沒有被填滿的空缺,所以他的外表和行為雖然獨立了,但心理上卻一直沒有獨立。

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安全依附的孩子獨立和探索的行為,出現的時間早、量也多;反之那些在依附上不安全、愛沒有被滿足的孩子,就整天黏在爸爸媽媽身邊,因為他深怕一放手這個人就不見了、不要我了,因為他在情感上得不到滿足,愛得不到滿足,因此探索行為出現得晚,探索行為也少。

所以你如果希望孩子早一點在身心方面都能夠真正的成熟獨立,其實要給他愛的滿足,而不是及早剝奪他愛的需要。

我猜很多父母恐怕對自己的情緒也不太清楚,比如說常常看到父母看到小孩跌倒了,心裡明明是擔心,但父母當場反應卻是生氣,「你為什麼不好好走?」甚至揍他。這種狀況是父母情感表達的不當,他當場應該說,「有沒有受傷?」先表達關心,再表達「走路不好好走,受傷讓媽媽很擔心」,而不是當場以憤怒的情緒去取代焦慮。

父母是最重要的情緒老師

我覺得台灣的父母有個很棒的地方,就是非常重視親子關係。今天我們要叫父母、成人來為自己進修學東西很難,可是今天如果是為了孩子,很多父母就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換個角度來說,有孩子是值得感恩的一件事情,因為孩子的緣故,父母重新再被教育,重新去修復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失落。父母在想要幫助孩子、教養孩子的同時,其實也在重新教養自己,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互動關係。

因為父母常常為了孩子而學習,但是常常最大的受益者最先是父母自己。

父母和教師若是能夠體認到兒童情緒能力的重要,適當的給予引導,兒童可以發展出較成熟的情緒能力。孩子小的時候,當情緒發生時,父母可以先描述情境,再以適當的情緒語彙標示出小孩當時的情緒狀態。

譬如,「弟弟弄壞了你的玩具,你現在一定很生氣。」這時小孩就學到,我目前這種激動的狀態叫做「生氣」,生氣原因是因為弟弟弄壞了玩具,下一次他就會學會告訴父母:「我很生氣,因為弟弟弄壞我的玩具,」而不是一味的大吼大叫或是哭鬧。

情緒語彙的學習非常重要,可以幫助孩子把內在感受正確而清楚的表達出來,並與他人進行情緒的溝通。

當孩子學會足夠的情緒語彙可以進行情緒的溝通時,父母和老師就可以進一步引導孩子去認識情緒的本質,幫助孩子了解情緒不見得是情境決定,主要關鍵在於當事人對情境的解讀。

父母可以引導小孩去想:「或許我們不能改變情境,但是可以改變自己對於情境的解釋,因此,外在事件不能決定我的情緒,反而是自己可以學著去處理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上天給人最美的禮物,不論是喜怒哀樂,都讓我們有機會深刻體驗人生的滋味,情緒的學習是一生的歷程。但願每個孩子在年幼的時候都可以依照他真實的情感被接納,得到適時適當的幫助,從愛中得到真正的自由。

文章來源:http://bit.ly/15feP4z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爸!理財原來這麼好玩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玩股網與桌遊地下城合辦的第一場兒童理財桌遊活動,已經完美落幕。感謝各位大朋友,小朋友的熱情參與,當天現場座無虛席,歡笑聲滿點!每個大朋友小朋友們不只認真聽講,認真學習,在遊戲過程中也相當投入,踴躍發問。看到大家遊戲中臉上掛著笑容,學員滿意度達100%,真的辛苦也值得。

雖然我們還不確定下次什麼時候會再辦類似活動,但是只要你認同寓教於樂的兒童理財教育,還是可以直接帶一套富饒莊園回家玩。各位爸爸媽媽們!快把艱深的理財教條丟掉,讓小朋友和我們一起在遊戲中學理財吧!

↓上課教材↓

富饒莊園
理財概念:利益衝突、市場槓桿操作

你和你的朋友們是有為的領主,你們都非常關心人民的生活。
每當莊園裡各行各業出現了市場波動,領主們就會派出家臣前往了解。
從看似平靜的農田、工地和森林;到風起雲湧、充滿變化的交易所、
市場和拍賣場,不同職業背景的家臣會為你帶來各種財富,但千萬要小心,
在大賺特賺的同時,變化莫測的市場隨時都會讓人措手不及,而其他領主
的家臣也虎視眈眈的算計著這些財富…

▼印加寶藏
理財概念:機會成本,風險管理,停損停利

你和勇敢的冒險者夥伴們前往古老的印加神廟,尋找稀有的
綠松石、黑曜石與黃金。越往神廟的深處探索,就代表已經到手的寶物
有可能因為神廟內發生的種種危機而被迫拋棄;你究竟有多勇敢?
要有多少的寶藏才能滿足你?

房地產拍賣
理財概念:零和機制、競標流程

台北的房價為什麼像是無止無盡的向上飆漲?背後的動力
究竟是人為操作還是市場機制?在這個節奏快速的遊戲中,玩家要
透過競標及虛張聲勢以獲取價值最高的物業,並且在出售時智取
其他地產大亨,你是否能在最後成為最富有的地產大亨?

↓活動花絮↓

▼楚狂人:三款遊戲如何導入兒童理財概念
▼李繼成:遊戲與兒童教育的關聯
▼認真聽講的大朋友小朋友
▼富饒莊園:利益衝突、投資槓桿操作
▼印加寶藏:機會成本,風險管理
▼房地產拍賣:零和機制、競標流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兒童理財遊戲【富饒莊園】開箱文

【富饒莊園】可以帶給你什麼?

【富饒莊園】教學和示範影片

兒童理財遊戲【富饒莊園】變化玩法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你擔心養出生活失能「慣寶寶」嗎?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某知名私立大學。

一名媽媽為了兒子申請國外研究所,親自到校跟老師討論該申請哪些學校與推薦信的內容。但二十出頭的當事人坐在一旁,彷彿事不關己。

高雄市火車站,某知名補習班前。

為了要讓讀高中的孩子能夠搶到補習班比較前面的好位子,一群媽媽輪流排隊,從凌晨四點開始,甚至還夜宿補習班街前。她的孩子為什麼不能自己來排呢?「因為家長負責排隊,小孩要負責讀書,」一位提供「代排隊」服務的「跑腿幫」阿泓,回應「客戶」們的心情。

台北大安區公立明星小學。

剛開學的三年級教室,七、八位大人幫學生拿書包、作品進教室,身上還掛著孩子的水壺、便當袋、樂器等。「全身大包小包,簡直像棵聖誕樹走進教室,還幫學生把聯絡簿、鉛筆盒拿出來放到桌上,才放心離開,」班上導師感嘆:「父母幫孩子代勞得愈多,孩子適應得愈慢。」

這些看似極端的個案恐怕不是例外。過去中小學生才有的「班親會」、「親師座談」,現在是大學必備的「基本服務」。每當新生入學的親師座談會中,憂心忡忡的家長從「誰叫孩子起床」,關心到「孩子該怎麼選課」。一位國立大學教授表示,現在大學教授要定期將學生的成績登記上網,目的不是給學生看,而是給遠方的家長「監控」,協助大學生萬一可能被「二一」(二分之一的科目被當)時,提前警示家長。

根據「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的統計,二○○六年,TEPS訪問近三千名家有高中、五專青少年的父母,只有兩成五家長篤定表示孩子「非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更有兩成六家長認為,孩子「不太會/非常不會」規劃事情。

你擔心自己養出總是長不大、生活失能、怯於負責的「慣寶寶」嗎?為什麼該是獨立生活的年紀,卻仍在父母的管轄範圍、憂慮清單裡?你對孩子的照顧與幫助,究竟是愛,還是剝奪?現代父母放不了手的困難有三:

困難1少子化浪潮,造就做太多的直升機家族

隨著少子化浪潮愈趨劇烈,家中平均六個長輩照顧一個小孩。愈來愈多以過度代勞表達愛意的「快遞阿嬤」與「聖誕樹媽媽」,搶去了孩子原本應該承擔的責任。

過度「孝順」兒女的「孝子家長」們,把「幫孩子」與「愛孩子」畫上等號,是造成孩子長不大的第一個原因。

曾在台北市都會區國中擔任訓導工作,現任福安國中校長的施俞旭,就曾遇過母親早已替孩子訂餐,但孩子嫌味道不好,打電話回家,疼孫的阿嬤,於是中午頂著大太陽,送來孫子指定口味的便當與冰涼果汁。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的高淑清觀察,一提到「放手」,許多父母很容易會立刻聯想到「不管」。「放手不管,代表我不愛孩子」的迷思,讓家長不知不覺中,陷入愈做愈多的惡性循環。

困難2雙薪家庭過半,造就沒時間「好好生活」的父母

社會結構變遷,雙薪家庭過半是最近五年內才發生的「新鮮事」。雙薪父母意味著生活步調忙碌,時間壓力成為教養小孩最大的「困局」。

無論是吃飯、穿外套、整理書包......所有小孩該「慢慢學」的生活大小事,在大人的時間壓力下,都得必須「快快做」。趕時間,成為磨損家長耐性的大敵。

「現在的家庭,已從過去的生產單位,轉變為消費單位,」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觀察。隨著社會對「便利生活」的需求提升,家庭使用「半成品」機會大增,如晚餐調理包、家事外包服務、已削好才販售的水果……都與早年農業社會凡事都需自己動手做,才得以換取生活所需的景況大相逕庭。

兒童的角色,已從家務「分擔者」變成「消費者」;服務型社會成形,外包的項目也開始「走火入魔」。

一家私立幼稚園特別聘雇一位保母阿姨,她的工作之一,竟是「放學時站在門口,負責幫孩子穿好外套」。因為家長會抱怨:「接回小孩前,園所都沒幫孩子穿好外套,真是服務不周!」

學校如何拿捏「提供服務」的界限,成為教育現場愈來愈值得思考的課題。

為提供足夠貼心的「周全服務」,許多原本可提供給孩子更多「體驗」機會的課程,經常因「恐有安全之虞」而儘量精簡。如以短程校外教學為例,儘管多數人承認,讓孩子學習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有其必要,但為確保學生安全,多數學校仍寧願以遊覽車包車載送,好讓家長安心,老師放心。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林慧芬觀察,在造訪幼稚園所時,每到放學時間,孩子「伸出腳等大人穿鞋」的情形已不稀奇。家長是否能自覺到「親手練習」機會難能可貴,還是已落入「服務愈周全,花出去的錢才愈值得」的泥沼而不自知?

困難3升學至上價值觀,家務靠邊站

升學考試掛帥的氛圍,師長重視成績或才藝的程度,遠勝過孩子「打理自己」所獲得的讚許。

今年初,千代文教基金會發表一份台灣家庭狀況調查,在受訪的一○七六個家庭中,只有四九%的父母「經常教導」孩子如何做家事,「經常要求」孩子做家事的家長,也只有四五%。任教於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的程鈺菁,曾目睹大學生在修服務學習學分時,竟是「坐在椅子上拖地」,「以後人類可能真的都像頭大與食指大的外星人,因為都用心電感應,加上食指觸控螢幕,」她打趣道。

過分重視升學的價值觀與壓力,讓大孩子忙於應付上課補習課輔行程,與家人相處時間大幅壓縮;當孩子忙得連在家吃飯都顯得「彌足珍貴」時,就更別提參與家庭生活,分擔家事了。

推動「五一五讓愛上餐桌」的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全家盟),今年三月調查發現,每天與家人至少共餐一次的家庭不到一半,只有四九%;而無法每天一起用餐的原因,已經從過去「大人很忙」,轉變為「大人、小孩都很忙」。

全家盟創會理事長蕭慧英指出,相聚用餐是人際交流的重要平台,家庭也是如此。「好好共餐,是把家人拉在一起最簡單的儀式,也是孩子認識父母、父母了解孩子的最佳場域,」蕭慧英指出,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角色典範」,透過坐下來,慢慢吃,好好談,就是最好的交流時機。

「就算一週一次,也是好的開始,」蕭慧英語重心長。若不分平日假日,孩子看到的都是「累得坐在電視機前」的大人,當然也就很難想像,眼前的爸媽,當年也曾有過熱血的一面。

生活力,從家事開始

影響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教育哲學家之一杜威,早就主張「生活即教育」,愈來愈多當代研究也主張:讓孩子動手做的生活體驗,才是將學習內化的基礎。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長期追蹤一組青少年,發現童年時期較常參與家務工作的孩子,日後人際關係較佳、較樂觀,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了十五倍。

日本小學從五年級開始到高中,每年要上六十個小時的「家庭課」,階段性的為下一代打下生活自立的基礎。

近年美國的家事教育內涵,也逐漸從「家事技巧」轉移到「生活技能(life skills)」。

「僅把縫紉與烹飪視為女子持家技能的訓練,是錯把手段當目的,」師範大學家庭與人類發展學系副教授林如萍指出,隨著時代變遷,家事教育重點已逐漸轉變為「裝備日常生活所需技能,發展知識與能力以達到理想生活」。如美國紐約州針對五到八年級學生所設計的「家庭與生涯技能」課程便指出,溝通、領導、管理與思考,是家事教育中更值得關注的「過程能力」,而非局限在能否學會某項技藝而已。

如在下水餃過程中,除了煮好水餃外,思考「浮力是什麼?為什麼水餃熟了會浮起來?」的過程,以及「如何不把水餃煮爛、更好吃」的聯想與應用,不僅讓課本知識不再遙遠,更讓技藝成為生活中可以應用的能力。

當重視教育的國家都更在意當代孩子的「生活體驗與做中學的能力」,台灣的總體環境與價值觀卻逆勢而行。社會結構變遷,也使得家庭的功能在生活教育第一線退場。學校,於是必須擔負起更沉重的責任。

採實驗教育的新竹私立道禾實驗中小學暨幼稚園,在特別設計的「生活學程」中,強調家事教育和做中學。如刷馬桶,即使幼稚園孩子力道有限,老師後續往往也都得再刷一次,但孩子卻從中習得「刷馬桶左側邊緣時,身體要靠右站才看得清楚」;國中生更能背著重達三十公斤的帳棚、睡袋等宿營用品,走上八天七夜越過八通關古道,從汗水與行動中見證自己的意志力。

道禾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曾國俊認為,貧窮與資源有限的環境,最容易磨練人的意志力與挫折忍受力。但愈來愈多中產階級家庭,小孩在優渥環境中缺乏歷練的機會,但家事這種「日復一日,簡單事,重複做」的過程,卻是磨練「內在意志力」的最佳場域,也是現代小孩最難累積的能力。不僅如此,孩子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才有因汗水而連結的生命記憶,對這個家也才會有感情,」曾國俊觀察。

台北市的五常國小,則將「家事教育」列為重點特色,為每個年級孩子的家務能力設定能力指標。如低年級有整理書包、擺碗筷,中年級有掃地、洗碗盤,高年級則有洗衣服、挑菜洗菜等等,每學期還舉辦多次家事抽測闖關活動,鼓勵學生增進自己的家務技能。

家長,怎麼開始?

「獨立的本質,在於能自己做事,」著名教育家瑪莉亞•蒙特梭利曾如是說。美國蒙特梭利基金會理事長提姆•沙丁(Tim Seldin)也指出,孩子原本就有渴望獨立做事的本能,「教孩子自己動手做,無論是盥洗、穿衣、準備點心或倒飲料,都能協助孩子邁向獨立之路。……孩子在培養相當程度的獨立時,也奠定了受惠一輩子的良好工作習慣、自律自重與責任感。」

台中四季藝術幼稚園創辦人唐富美觀察,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自理能力,背後卻會牽涉孩子的自信心與同儕關係。如在分組時,若有人特別容易弄翻東西,除了對「我可以完成」的自我能力打折扣外,在團體中也會顯得退縮。

「我們都得認清,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蔡穎卿娓娓道出為人父母者的心境:過去十幾年的付出,就是期待孩子成為可擔當責任的獨立個體,「培養生活力,就是培養孩子能擔當責任的完成力,」蔡穎卿如此詮釋。

愛孩子,不要剝奪他成長的機會。身為家長,需要學會三件事:

策略性的放手:把學習過生活的機會,學習做選擇、負擔責任的機會,適齡適性的還給孩子。

真誠的放心:鼓勵孩子參與分擔,相信他能做到。

幽默的放輕鬆:學會忍受混亂期,別怕他做不好,適度降低期望與標準。

親職專家楊俐容舉例,時代在轉變,家長毋須、也沒有機會要求孩子煮飯洗衣打掃收納事事都做得到,而是給孩子基本的經驗,當他自己想做、需要做的時候,有能力做到,有方法學得會。

與其等到孩子三十歲還賴在家裡,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每位父母,都該從現在開始警惕自己,學會放手、放心、放輕鬆,讓孩子從小開始承擔自己的責任,邁向獨立。

做家事,培養四大好能力

日本 BENESSE 教育研究開發機構調查,常動手做家事的孩子,不僅能培養責任感、計畫能力、堅持度,也是推升大腦成長與學業成績的良性因子。

專家歸納出孩子在家事生活中,至少可培養四大能力:

能力一:增加感受力,培養自我監控力

日本筑波大學附小資深教師勝田映子指出,做家事是一種替對方著想的行為。習慣幫忙家務的孩子,對事物感受力較佳,在學校的適應能力也比較強;善於關注周遭動態,也容易培養出預測因果關係的後設認知能力。如果要完成任務該做些什麼?步驟為何?這都有助於發展出一套自我監控的學習策略。

能力二:培養責任感,強化自我約束力

固定分擔家務的孩子,自我管理和約束的能力較強,責任感也在無形中獲得強化。例如:當孩子分配倒垃圾的工作時,必須學著對自己有所要求,在特定時間內暫時放下想做的事,先去完成該做的事。藉由完成目標,孩子可累積貢獻一己之力的成就感,以及身為家族一員的歸 屬感。

能力三:強化挫折忍耐度,提升問題解決力

父母在學著放手、讓孩子自行處理生活事務的過程中,也提供了「錯誤中摸索」(trial and error)的珍貴機會。日本早稻田教授田中博之指出,在面對種種無可預期的困難時,孩子必須學會堅持下去,主動思考如何化解問題,無形中可強化挫折忍耐度。

此外,做家事也能提升思考判斷,以及區分優先順序的能力。如兩個小時內必須辦妥三件事,應先從哪件事做起才好?怎樣的流程步驟最有效率?遇到問題時,該找誰協助?都是最佳的練習機會。

能力四:活化前額葉皮質,開發大腦功能

動手參與家務,也有助於開發大腦的功能。日本腦科學專家、諏訪東京理科大學教授篠原菊紀指出,看似繁瑣無益的家事,可訓練大腦的工作記憶,是屬於高層次的智能活動。因此,多幫忙家事,可以讓孩子在和家人互動的同時,活化掌管情緒、判斷和推測能力的前額葉皮層。

文章來源:http://blog.yam.com/gracecss/article/28954878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小富苗 Copyright © 2011 Designed by Ipietoon Blogger Template and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