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最傷孩子的10句話,第2句你一定說過,請父母們嘴下留情!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父母的語言藏著孩子的未來,不會說話的父母則可能毀了孩子一生。

取自網路圖

父母的語言藏著孩子的未來,不會說話的父母則可能毀了孩子一生,這10句話,你也說過嗎?以後請不要再對孩子說。

《 01 》最傷孩子心的十句話

“笨蛋,沒用的東西。”
告訴孩子:你不笨。
是誰給孩子貼上了“笨蛋”的標籤?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成為“笨蛋”,請在平常之中賞識你的孩子,翹起你的大拇指,一句簡單的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說不行就不行。”
別耍“因為我是你爸爸/媽媽”的威風。
“獨斷專行”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懼怕不等於信服,尊重孩子的選擇,學會與孩子商量,聽聽孩子的建議。

“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沒有力度的話不要說。
別把父母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停止空洞的說教。尊重是最好的辦法,批評孩子時,注意不要傷著孩子,寬容孩子的“不務正業,”不要強迫孩子做他暫時不喜歡的事。

“住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從自己。
給孩子爭辯的權利,培養有主見的孩子。學會與孩子說話,當孩子與父母頂嘴時沉默會更具震撼力。

“你如果考一百分,我就給你買......”
你如果……我們就……,以孩子的表現為條件作為目標與計劃。決定權在家長,而不是孩子。為孩子製定的目標應該是跳一跳能摸得到,要讓孩子知道,他們因什麼而可愛,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別把孩子的分數看得太重要。

“膽子也太小了,這有什麼好怕的。”
恐懼其實是兒童期的正常現象。
否定孩子的害怕等於否定孩子的自我,讓孩子產生無力感和挫敗感。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父母倒不如像孩子一樣表現出膽怯,讓孩子知道害怕是多麼正常的感受,慢慢消除孩子心中的無力感。

“你又做錯了,怎麼這麼笨!”
“哎呀,你怎麼又……”充滿抱怨或無奈的話很容易脫口而出。允許孩子犯錯,給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失敗後的孩子更需要肯定。教育孩子是疏而不是堵,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告訴孩子每天做好一件事。

“一看你就沒多大出息,將來......”
擺正期望的天平。
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你做不到。做一位自信的父母,孩子需要賞識,渴望被肯定,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去鍛煉,驅除孩子心中自卑的陰影。

“都是小孩子,你怎麼就不如別人!”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教育孩子不應統一模式,要因材施教,告訴孩子,成功不在於角色的大小。讓孩子成為優秀的關鍵在哪?讓孩子學會跟自己比賽,讓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長。

“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精神。”
喜歡玩是孩子的天性。
讓孩子把玩的心用在學習上,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學習,讓孩子適當地玩一玩電子遊戲,不可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力,玩出孩子的自信心。
不是我嘮叨,是你沒明白!你還像個男孩兒/女孩兒嗎?聽見了,別再叫我啦!

《 02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5件事

取自網路圖

1.成長比成功重要——輸得起的孩子最成功

現在的父母有個奇怪的現象,什麼都替孩子做,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唸書。
我組織夏令營,一個很小的孩子看著煮雞蛋發呆,我說:
“你不愛吃嗎?”
“愛吃!”
“那你怎麼不吃呢?”
“這雞蛋跟我們家雞蛋長得不一樣!”
“你們家雞蛋長什麼樣?”
“我們家雞蛋是白的、軟的,這雞蛋太硬咬不動!”
後來一問才知道,這孩子從小就沒見過家人煮雞蛋、剝雞蛋的過程,都是擺好了切成四塊放在面前吃,所以別老預設結果,而要重視成長過程,走好腳下的路,輸得起的孩子才是最成功的孩子!

2.經歷比名次重要——過分溺愛造成孩子無能

都說現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經受不起挫折,這是因為家長不給他們接受磨煉、承受失敗和挫折的機會。

“生了男孩怕學壞,生了女孩怕受害”,但意想不到的傷害天天都可能發生,過度的保護帶來的是孩子的無能。

可以包容孩子,讓家成為孩子最後的港灣;可以理解他,讓他找到溫暖和安全感,在徬徨和沒有出路時,給他指條路而不是給他一堵牆。

3.付出比給予重要——給孩子愛你的機會

只對孩子付出愛,會讓他們沒有責任感,只會一味索取。

一位下崗女工知道孩子喜歡吃蝦,咬牙從市場買來,看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自己捨不得動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飯,媽媽忍不住想嚐一口,“別動!”13歲的孩子說“那是我的”。
過分溺愛、無限縱容滋長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4.對話比對抗重要——別跟孩子“較勁”

青春期的孩子愛跟父母“對著幹”,四五十歲的父母也愛跟孩子“較勁”,雙方各站一方,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對方,只想改變別人,不想改變自己。比如談到早戀,許多家長就簡單、粗暴地阻撓、強行壓制。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成人感迅速增強,但心理卻不成熟的時期,他希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又對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因此逆反心理很強,心靈的大門只朝著同齡人開放,這時候他特別需要心靈關懷,需要理解。

5.激勵比指責重要——欣賞孩子,告訴他“你能行”

一味地對孩子表示不滿、求全責備,帶給孩子的是負面信息,讓孩子怯弱、抑鬱,甚至產生厭世情緒。

我小時候有兩大愛好,一是畫畫,5歲時畫了一隻大公雞,我母親說:“太好了!我早就說過,你畫的公雞比我養的還漂亮!”

於是,我更愛畫了,黑板報從一年級畫到高三,到農村插隊給農民辦報,後來就辦了《中國少年報》;

二是愛跳舞,五年級那年北京市舞蹈學校來招收小演員就有我一個。結果不幸的事發生了:當我穿著小褲衩、背心,手背後、腳站直後,有個老師從我身邊走過,瞟了我一眼說“哼,腿都不直還跳舞呢!”

從此之後,我一跳舞就想起那話,後來就不敢再跳了,再後來乾脆不跳了。

所以我對父母說,孩子從小生長在“你不行”的環境中,慢慢地會把“你不行”內化為“我不行”,他就真的不行了,“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
其實對孩子來說,有沒有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興趣和自信。別瞧人家,大膽為孩子喝彩,相信你的孩子會創造奇蹟!

《 03 》爸媽們,請嘴下留情,在平時不經意或者生氣時,也要做到言語謹慎,不要再用語言傷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的未來人生負責,否則易斷送孩子的美好前程。
教育孩子是個漫長又富有智慧的過程,請多用正面、積極的語言鼓勵孩子,少挖苦、諷刺,讓孩子在溫暖又和諧的家庭環境下健康成長!.

取文自 猶太人的啟示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孩子:盼你長大,也怕你長大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取自網路圖
昨晚睡前,我們一起讀了一首詩。
讀完,你躺好。
我說,你多幸福,有媽媽陪,有的寶寶是沒有媽媽的。
你很機靈,立刻回我:你也幸福,有的媽媽是沒有寶寶的。
我們各自承認了幸福。你睡了。
我捨不得離開,看了你很久。
檯燈暖黃的微光裡,你小臉粉嫩,呼吸均勻,手指微微蜷曲,周身散發著娃娃香。
你有安定我心的神力,什麼都不用做,就讓我心曠神怡。
02
從你出生那日起,我無數次這樣看你。
你酣睡,你開懷大笑,你咕咚咕咚喝水,你嘟嘟囔囔玩卡片,你聚精會神看動畫片......
我看著你,歡喜溢滿心底。
其實我很想告訴你,你不用多麼爭氣、多有出息,不用反什麼哺、養什麼老,只要我們一直相愛,就足夠了。
我的確為你付出很多,但你給我的幸福,早已無數倍償還。
你纖塵不染的童真和愛意,溫暖著我,喚醒著我,感染著我,改變著我。
若要感恩,我更該感恩你。 
03
鄰居大姐有次說,她兒子讀大學,一學期不見,真真是想念。
暑假兒子回家,開門進屋,喊了一聲媽。
她衝出去,特別想緊緊抱他一下。
卻終究沒好意思。
她聽他講學校見聞,看他跟同學朋友閒侃。
他去K歌,他組織球賽,他關上臥室的門......
她知道,媽媽再也不是他的全世界
那個整天賴在她懷裡求親親求抱抱小奶娃,再也不會回來。
孩子長大了,她開心,又失落。
開心能講。失落,卻不敢說。
04
我知道,這失落,也在未來等我。
所以,我必須馬不停蹄地愛你,在這僅有的、閃爍著鑽石光芒的時光裡。
趁你還會歡天喜地地撲進我懷裡,還會偷笑著把被子抱進我臥室要跟我睡一起,還會在委屈時揚起臉哽咽著叫媽媽淚落如雨,還會在第一時間把心事願望與我分享。
趁你還毫無保留地愛我粘我信任我。趁我還是你的全世界
我必須珍惜我們如此相愛的每一個日子,不浪費一分一秒。
我要用心哄你入睡,給你擦眼淚,抱你小小的身體,欣賞你笨拙的畫作,捕捉你無邪的笑聲。
我要好好給你洗澡做飯,跟你笑成一團打成一片,參與你成長的每一個瞬間。
因為這樣親密無間的日子,也沒幾年。稍微一怠慢,就一去不返。 
05
總有一天,你會從軟軟糯糯的頑童,變成獨當一面的大人。
想要的東西會自己買,不再淚眼汪汪摟著我懇求。
出門會自己開車,不再緊緊牽我的手做我的跟屁蟲。
生了病會自己買藥,不再沒精打采賴在我身上。
有麻煩會自己解決,不再下意識地來告訴媽媽。
我會不好意思抱你,也抱不動你。
我會不好意思說愛你,更不能時刻跟你在一起。
我會隱藏我的留戀寵溺,免得你太煩或者太牽掛。
我會輕輕放手讓你遠遠飛去,不管多麼失落惶惑捨不得。 
06
盼你長大,又怕你長大。
時間不聽我的話,它在悄悄製造一個分岔,你正在出發。
而我,只能馬不停蹄地愛你。馬不停蹄地收集你的愛。
趁你,還在我懷裡。

取文自每晚一卷書…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為什麼孩子不愛讀書?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一位朋友抱怨自己孩子不愛讀書。一細問,原來她在陪讀的時候,會特意指讀,教孩子認字。時不時還會考一考孩子。到後面,孩子直接開始抵觸紙質書。
整個過程中,媽媽和孩子時間也花了,力氣也費了,可為什麼結果不盡如意?因為當讀書成為一項任務,樂趣便大大削減。孩子們可精著呢。
又遇一位新手媽媽發愁地說,她家1歲半的孩子太熊了,根本不愛讀書!
這麼大點的小傢伙,媽媽何出此斷言呢?原來買回家的繪本,孩子一上來要麼撕,要麼咬,要麼亂畫,或者亂扔。
這是個整天忙得團團轉的媽媽。在她的概念里,孩子讀書的畫面,應該是安靜又美好才對的。孩子“玩”書顯然破壞了她的臆想,也給她做衛生帶去了不少麻煩。
殊不知,當你家的低幼孩子抓住書,又是撕咬又是塗抹,所有這些舉動,恰是對書感興趣的表現。因為,在2歲前後的年齡段里,書更像是一種獨特的玩具,“玩”玩具當然需要手口並用才過癮呀。
還有一位爸爸說自己孩子學習太成績差,平時根本也不讀書。一問,他一個月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頭應酬。偶爾在家,基本捧著手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忍不住問一句:你真的覺得讀書重要嗎?
我知道,很多抱怨自家孩子不學習、不愛讀書的父母,自己並沒有閱讀習慣。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讀書並沒有那麼重要。
在他們的判斷標準里,孩子會考試就行了。成績好就行了。成績不好怎麼辦?送去補習班去就OK了吧?再不行?打呀。罵呀。反正不讀也得讀,以後總得能找到一個像樣的工作才行啊?
這類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面對讀書和學習的實用主義態度。所以,他們的孩子要麼乾脆抵觸閱讀,要麼被迫讀了不少書,卻並無真正的收穫可言。
怎樣的讀書才能有收穫?
胡適說:“讀書跟吃飯一樣。”
言下之意,那該是生活里每天都在自然而然發生的事。就像父母會放鬆下來,跟孩子坐在桌邊吃飯一樣,如果父母每周都有那麼幾天,那本書坐那裡看,那麼孩子很快也能學會。
相反,如果父母整天捧著手機,那麼孩子的關注點會在哪裡,就可想而知了。如下圖,多鮮明的對比:
真正把閱讀變成一項生活習慣的話,到底有什麼用?
龍應台對她兒子說: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俞敏洪則對年輕人說:
大三開始我就拚命地讀書,幾乎以每天一本書的速度往前走。讀書給你帶來了三樣東西:情懷、胸懷和氣質。而一個人的情懷、胸懷和氣質絕對是長遠把事情做下去的最好的三個動力。我告訴同學們,你們想創業,真正想厚積薄發的積蓄力量,不讀書是不行的。
那麼,如何將閱讀變成孩子的一個生活習慣,變得跟吃飯睡覺一樣自然?當然,你家裡首先要有書。其次,父母自身要讀書。當然,以下一些親子陪讀的小細節,你也需要注意。
別把親子閱讀變成閱讀理解課
本來是10分鐘可以講完的繪本,卻被父母生生變成了半個小時的閱讀理解課,“小魚為什麼會逃走啊?”“不分享的小朋友最後做出了什麼改變?”“小丑魚為什麼很上心?”哎,讀一句問孩子一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這個圖是什麼意思啊?你看明白了嗎?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覺得讀書是一件特別費心的事,他們享受不到讀書的樂趣,繪本實際上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對於孩子的滋養,可是父母卻把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變成了教條式的教育,變成了一個教育孩子或者考孩子的機會,那麼孩子怎麼還會喜歡讀書呢?
不要過於功利
現在很多繪本在宣傳時的腔調就是:這本書能夠幫助孩子培養一種什麼什麼樣的品德,幫助孩子樹立一個什麼樣的觀念。實際上這些繪本迎合的是父母功利的心理,他們把繪本當成藥,就像孩子不舒服時就對症給他吃對應的葯,同樣的,孩子的行為有點偏差,那就給他讀一本相應的繪本,希望孩子的行為會因為這本繪本而有所改變,但實際上,繪本不是藥,親子共讀應該是一種陪伴,是一種親子互動,而不能把它變成了一種類似吃藥打針的行為。如果你長期地對孩子在閱讀的時候給他講道理,借用繪本刻意地去教育他,那最終會扼殺到孩子對於閱讀的一些熱情。
繪本不是補品,也不是止痛藥,一個好故事是需要融化進心裡去的,它或許牽動起你跟孩子的一些感受、感動,讓人覺得好玩、好看之外,也讓人懂得愛與善意。
不要過於強調識字、學知識
很多父母希望通過繪本的指讀能夠讓孩子多多少少認識一些字,但實踐證明,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教他識字,雖然孩子的識字量在一個階段會比較大,但並不會導致孩子辭彙量的增加,句子理解力的提高,也就是說,閱讀能力並不高。
同時,抱著識字、學知識的目的讓孩子閱讀,使孩子主動想看書的行為減少,失去了主動學習的動機和興趣。認了很多字反而不願讀書了,達不到父母預期的目的。
早期閱讀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對書的興趣,進而培養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書里附載著知識和文字都評判早期閱讀成果的標準,識字和學知識都是閱讀的副產品。
別為了追求讀書的數量而拒絕重複
明明昨天剛讀過的繪本今天卻又要求重複,為什麼一本書要反反覆復讓父母讀十幾遍?多看幾本不同的書難道不好嗎?於是,很多父母會拒絕孩子選同一本書,而會選擇給孩子讀那些孩子從沒看過的書。但實際上,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孩子喜歡選擇同一本書,不停的要求重複。
成人對於所有的故事,不管多麼精彩,統統都是看一遍或聽一遍就夠了,因為我們的心智已經足夠成熟,我們可以在一遍過去之後就清楚地記住所有精彩的情節,並最大化地體驗到來自這些情節的樂趣或其他情感共鳴,但孩子就不一樣了,孩子們對這個大千世界的閱歷非常有限,而且他們接受信息的能力也不像我們成年人這樣快速有效,所以,雖然同一個故事他們已經聽了很多遍,但實際上每一遍他們都會有新的不同的收穫,父母可能給他講到十遍二十遍時他才能慢慢理解繪本的內容。
總之,父母請記住,繪本閱讀最關鍵的目的不在於教會孩子一個道理或者某種知識,而是通過親子閱讀與孩子度過美好的歡樂時光,分享愛和快樂。可能多年以後你的孩子長大,也許不會記得你曾經講過的任何一本書,但是如果他能夠記住你輕攬他入懷並閱讀書中一個片段的場景,那就是最大的意義。
取文自…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搜狐  本文網址:http://tw.aboluowang.com/2018/0930/1182031.html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如果只能為孩子做一件事 請和他一起閱讀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親子閱讀益處良多。閱讀可以讓孩子接觸並熟悉日常生活中不常用的辭彙,還有助於孩子發展抽像思維能力。家長給孩子讀書時,經常會給照片貼上標籤、談論書中的活動,同時教給孩子新辭彙和概念。

和孩子一起閱讀對他們日後的學業成功有好處。這不僅體現在識字方面,還體現在數學方面。對於弱勢家庭而言,家長越早與孩子一起閱讀,越能幫助孩子克服與社會經濟地位相關的限制。

所以,如果你只能與孩子做一件事,請和他一起閱讀。



對早期親子閱讀影響的研究

長期以來,父母一直被鼓勵多和孩子一起閱讀。社會上有許多旨在增加閱讀時間和親子閱讀的倡議和項目。不過,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的是,孩子能力的提高能否完全歸功於親子閱讀,還是有其它影響因素,例如經常與孩子一起閱讀的家長可能更經常與孩子一起參加一系列活動,提供許多其它資源。

在一項名為“澳大利亞兒童縱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of Australian Children,LSAC)的大規模全國性研究項目中,研究人員自2004年以來對一萬名兒童及其家庭的發展進行了跟蹤調查。

研究人員對其中4768名兒童的家長進行面對面訪談。在研究開始時,這些孩子的年齡在零到一歲之間。從孩子兩歲起,家長開始向研究人員報告每周親子閱讀的次數。
研究一直進行到這些孩子長到四到八歲。研究發現大多數父母每周至少有三天給孩子讀書。具體來說,三分之二的家長每天都給孩子讀書,五分之一的家長每周有三到五天給孩子讀書。

研究表明,在孩子兩到三歲時開始親子閱讀益處最大。家長在孩子兩歲時閱讀次數越多,孩子四五歲時就越有可能更好地掌握口語和早期的學術技能,例如識別和複製幾何形狀,寫字母,單詞和數字。

更重要的是,親子閱讀的頻率關係到NAPLAN閱讀、寫作、拼寫和語法方面的表現。更令人驚訝的是,即使六年後孩子們八九歲時,孩子的數學能力也和早期親子閱讀的頻率有關。
最令人鼓舞的發現是來自弱勢家庭的兒童能夠從親子閱讀中獲益更多。這表明增加閱讀頻率是弱勢家庭提高孩子辭彙知識和一般學業成就的可行方式。

為了單獨檢測親子閱讀的益處,研究人員篩掉了其它混雜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包括兒童智力、家中兒童書籍的數量,以及其他親子活動例如與孩子一起畫畫、演奏音樂、玩玩具、做遊戲,以及做鍛練。

結果發現,早期親子閱讀的長期重要性仍然存在。

給父母的建議

多和孩子一起閱讀。只要有機會,即使十分鐘,也可以一起閱讀。

研究還建議家長進行互動閱讀。例如,鼓勵家可以向孩子的提問,例如他們是否知道某個辭彙並要求他們猜測故事的走向以及故事人物會做什麼。盡量使閱讀成為一個學習環節。
最後,並非所有書籍都可獲得同樣效果。家長需要為孩子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書,這樣才能獲得早期親子閱讀能帶來的好處。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冬琪 來源:大紀元 
本文網址:http://tw.aboluowang.com/2018/1002/1182804.html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小富苗 Copyright © 2011 Designed by Ipietoon Blogger Template and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