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為什麼要帶孩子去旅行?聽聽哈佛校長怎麼說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古人云: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而我們的一貫做法是:

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

行萬里路後思索回顧。

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算是一個規劃。這個習慣似乎從小就有,一直持續到現在。直至今日,我每年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對我來說,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已成為一種傳統,而它的意義在於自己的成長。

帶著孩子,了解世界,接受不同



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的第一次。孩子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科技讓我們的國籍變得模糊,讓通訊變得快捷,讓我們不得不適應各種多變的社會環境。所以,孩子們的將來必定是和各種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了解整個世界也成為了他們的必修課。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所以,孩子們和我一起品嚐其他國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線和公共標誌;欣賞形式各異的建築;體會種類不同的宗教現象;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各種氣候狀況;甚至是那裡的空氣中瀰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話,這個和我們那裡不一樣,這個一樣,也總會比較,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不好。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張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
旅行前,語言文化培訓是必修課

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通過書籍、影像資料和別人聊天都能讓我們了解世界,但哪一種都沒有身臨其境的學習更重要。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而我們的一貫做法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後思索回顧。”

每次到一個陌生國家之前,我們都會和孩子們一起進行長達一周的培訓,其中包括語言、文化、當地情況和攝影技巧。印像很深的是去意大利之前的一個月就讓孩子們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並且在培訓中很好的讓孩子們對文藝復興有基本的了解,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盧浮宮的神秘和拿破崙的傳奇。簡單的語言培訓讓孩子們可以自己通過海關簡單的詢問,可以讓他們自己找到方向,而當地公交行政標誌減弱了他們的陌生感。

到陌生的國家之後,孩子們開始驗證之前獲悉的資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開始在陌生的城裡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工具開始行走,開始和當地人和事之間有了碰撞和交流,開始需要藉助當地人的幫助來完成一件件我們事先策劃好的任務。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們真實的社會。

我還記得在慕尼黑他們使用地鐵公車的運用自如;在柏林到科隆火車站轉車的時候他們的忙中有序;在瑪麗婭廣場寫毛筆字引來老外們的圍觀;在羅馬奔波於各種噴泉之間完成城市任務;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國小孩們踢球。只有讓他們充分自由的接觸這個社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溝通能力,加強團隊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孩子們需要和當地的人接觸,更重要的是要用當地人的方式生活,使用他們的交通工具,看他們經常去的博物館,不僅僅是在那裡走馬觀花,而是停留在那裡,認真地欣賞,如同我們在盧浮宮整整呆了三天,相比較旅行團對於“盧浮三寶”的照相工作,我們是何等的自由。夜晚,我們在埃菲爾鐵塔前草坪上的遊戲,看到這個雄偉的鐵質建築夜晚的亮燈後,踩著巴黎夜晚的燈光晃晃悠悠的坐著地鐵回來青年旅社。

和孩子們“浪跡”在國外的日子裡,總會遇到人問:“你們是韓國人?日本人?”

因為,在他們的眼裡,中國人的旅遊都是大巴車裡,而孩子們總是在學習語言。當我們的孩子們自豪的回答“我是中國人”的時候,我想,不僅僅以“語言”為目的的出國活動也代表孩子們成長機會的多樣性和中國父母們思想的變化。

在這個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我們的旅行也需要與世界接軌。

帶著激動和疲憊、收穫與成長,我們完成了旅程,但這並不是一個結束,我們離開了那裡,但卻把對陌生國度的思考也一併帶了回來,除了留在腦子裡的回憶,我們還有日記、明信片、相片,我們還有各種類型的小組討論,這些都會讓一次旅程的收穫變得更長更厚重,直至我們下一段的重新開始。

生活的廣闊決定孩子的視野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國家,從學習和成長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有效的幫助孩子們在大腦裡構建自己的思考模式,他們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機構需求幫助,他們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資源去完成任務,而當一個人處於陌生環境下,他的優點和弱點都會顯示的異常清晰,這無疑給了我們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

不僅是孩子們,每次,當我和孩子們面對這樣的陌生衝擊時,我也在成長,我也每一次都看到了更加清晰的自己。當孩子們在成長中一次次的面對陌生的環境,那麼,當他們長大後要面對的各種陌生環境都不會讓他感到害怕,因為他已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種模式。

很多人會說,孩子太小了,讓他們在七八歲出國他們能記住什麼?更別說在低幼的孩子了。他們什麼都不懂。其實,這是我們對孩子們的誤解,通常情況下,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獲得什麼,我們會通過他的表達或者他的改變作為判斷的標準。

但對於一個生理和心理成長期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不足以讓他們清楚有效地表達他們的收穫反映他們的成長,於是大人們很武斷地說,他們年齡太小了,對他們來說沒有用,以後都記不得。其實,也許對於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來說,等他到十多歲的時候他不記得的,但對於他在接下來一年的成長絕對意義非凡。也許我們不用帶他們出國,但是經常到不同的環境看到、聽到、感受到一樣和不一樣,能適應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鬧的人群中鼓起勇氣去聽去看去感受,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哈佛大學現任校長德魯·福斯特曾經說過,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

取自網路文…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第一句話請一定說這句,影響孩子一生!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請試試這類正面的問話:

今天遇到了什麼有趣的事情?
你今天開不開心?
你跟小朋友玩了什麼好玩的遊戲?
你的好朋友是誰?他有哪些優點?

給媽媽講一個你今天覺得特別好玩的事兒!父母傳遞給孩子的信息: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勇敢面對、樂觀向前;不愉快是生活的一部分,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關注我們值得關注的事情,我們才能快樂。孩子頭腦中總是帶著對上學的美好,孩子自然喜愛上學。



拒絕負面的問話:

今天哭了嗎?
有沒有吃飽?
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
老師兇不兇?批評你了嗎?
老師有忘記帶你上廁所嗎?

父母傳遞給孩子的信息:上學總是很不愉快!引導孩子瞬間聯想,在家裡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能吃飽睡好,也沒人跟我搶玩具,爸媽也總能第一時間回應我的需求。這裡不好,我上學不快樂。

會讓孩子對老師產生偏見的問話:
總是搞得臟兮兮,這老師真是!
尿濕了也沒換,上班當睡覺呢!
怎麼臉劃破了?老師真不盡責!
磕破嘴巴了,老師怎麼看的孩子!

父母傳遞給孩子的信息:老師不盡責,我受傷或遇到不愉快是老師或別人的責任。讓孩子學會了抱怨,漸漸地,你可能會發現孩子會跟你抱怨說,鉛筆丟了是某某同學搞鬼,今天沒喝水是因為老師總是玩手機等。無論對老師有萬般意見,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和批評老師。

孩子在學校遇到的事情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總會因為新環境而不適應,或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不開心,爸媽可以引導孩子將在學校的經歷說出來,但爸媽需要知道的是,上學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步,他們永遠不能在大人的庇護下成長

所以他們在學校遇到比如跟小朋友搶玩具打架、因為玩鬧摔倒磕破等一些小傷,不要去指責老師,更不要告訴老師應該如何保護好孩子。

因為沒有老師故意讓孩子受傷,甚至很多老師都害怕孩子在幼兒園受傷。這一切經歷,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跨越的一個個的坎。

除此之外,放學接孩子的細節也很重要

不要帶著玩具、零食、飲料等接孩子放學,更不要一把接過孩子的小書包。因為老師千方百計在幼兒園讓孩子變小大人,一出校門就變回了“小寶寶”,老師的苦心功虧一簣。

看到孩子不要忘記來個擁抱,擁抱不僅會讓孩子忘記了所有不愉快,還能讓孩子知道,雖然跟媽媽分開了一天,但是媽媽還是很愛我的。

爸媽每周至少親自接一次孩子放學



對於職場爸媽們來說,接孩子放學可能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但是,請盡量每周至少接一次孩子放學,別看接孩子放學這一事情無足輕重,但是在孩子心裡,你的出現會讓孩子感到自己被關注和重視,還有就是這瞬間的陪伴,能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滿足。

如果孩子說不想上學怎麼辦?

首先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不想上學,一般來說剛上幼兒園或放假很長時間後上學,孩子都會抗拒上學,這跟孩子的分離焦慮有關。
這種情況下,爸媽不要訓斥打罵,可以說媽媽知道我們家寶貝不想上學,媽媽小時候也曾經不想上學,但每一個人都要上學,就像媽媽一定要上班一樣,這是每個人的責任呀。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一種責任。

但如果孩子實在是不想上,可以適當給孩子休息一下,調整情緒後再上。


取自網路文…

快用EMail訂閱「小富苗」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兒童理財好文章!
快按讚 加入小富苗粉絲團,獲得最豐富的兒童教育與理財資訊
 

小富苗 Copyright © 2011 Designed by Ipietoon Blogger Template and web hosting